第241章 夫善国者,唯先育才,育才之方,唯先劝学-《大唐:父皇玄武门,巧了,我也是》

  宣武九年,四月十一日。

  辰时正。

  乾坤殿。

  李承乾召见内阁大学士十人商议事情,坐镇内阁的十人分别是:首席大学士寇准,王安石、杜如晦、李靖、韩信、魏徵、岑文本、杜依艺、马周、刘洎。

  原来的戚继光,因为要远征倭国,故被韩信顶替。

  在这些人没到来之前,李承乾正在和无仁说着话。

  “小兕子她人现在在哪?”李承乾问。

  无仁躬身回道:“回陛下,无忧公主殿下正陪着皇后殿下聊些家常。”

  李承乾微微点头,“皇后明日要去苏家,到时候你跟着一起去。还有,小兕子也一起去,将那许褚一并带上。”

  听着李承乾的话,无仁全都记在了心里,然后恭敬地说道:“诺。陛下放心,有奴婢在,绝不会让皇后殿下,还有无忧公主殿下受到委屈的。”

  李承乾没有立即回复,而是思索了一会儿,才道:“不必惊动京兆府那边,要低调行事。之前朕下令处死了那么多人,也难保证全都被除尽了,万一若是有个漏网之鱼,他们若是来报复朕,朕并不怕。可是,若是他们朝着朕的皇后和小兕子,那么,朕也无法顾及到。”

  无仁心中一凛,正色道:“陛下,奴婢明白,一定会低调行事的。”

  “朕听说承庆殿那里昨天死了一个宫女。查清楚没有,她是怎么死的?”李承乾瞥向无仁问道。

  无仁听得额头都沁出了一些冷汗。

  他用衣服袖子轻轻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面露紧张,才开口道:“回陛下,奴婢派人查过了,这死的宫女曾经是已经崩逝的长孙太后的身边人......因为以前立政殿走水,便被分到了掖庭宫,后来因为办事麻利,且又长得年轻,就又分到了承庆殿照顾公主们。”

  李承乾沉默不言。

  “至于她的死因,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她在死之前一直念叨着什么,同在承庆殿的其他宫女还以为她疯了......”无仁急忙补充道。

  李承乾闻言,便没了什么兴趣,就说:“继续查下去。如果是自杀,就到此为止。可如果是他杀,务必将凶手找出来,然后交给锦衣卫那边处理。”

  “诺。”无仁应声而道。

  “大安宫那边查一查是怎么回事?朕听说昨夜那里有些吵闹,具体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李承乾吩咐道。

  无仁面露肃穆,说:“诺。”

  “内阁的人还没到,趁着现在,你安排几个聪明伶俐的人在这里候着,随时等着朕的传唤。至于你,就去办朕刚刚交代给你的事情。”李承乾说。

  “奴婢这就去办。”无仁说了一句,立即去安排几个会看人眼色行事的宦官去了。

  李承乾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忽然打了个喷嚏。

  是谁在想念朕了?

  忽然。

  李承乾的思绪纷飞。

  他不禁想起了从前。

  小的时候,他还是在二十一世纪。

  那个时候,他无忧无虑的,却做了一件蠢事,每天盼着能够快快长大。

  殊不知,人越是长大,烦恼也会越多。

  那段期间,他也打过不少喷嚏。

  那时候的他,就总觉得有人在想他。

  他猜过了很多人,却唯独没有猜到是现在的自己。

  不同的时空下,同一件事,居然会在某种巧合下产生了一个看上去合理的闭环。

  如今的他,环顾身边所有人,却没有一个能够知己。

  任谁也没想到,曾经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可是,如今的他却成了大唐皇帝李承乾。

  世上的事情,很多都是难料的。

  就在这时。

  寇准等人来了。

  李承乾的思绪就此中断。

  他扫视了众人一眼,道:“诸卿,朕有些事情要与你们商议。”

  话音落。

  寇准等人纷纷神情一振,纷纷屏息凝神,等待着李承乾的下文。

  李承乾没有立即开口,而是在心中斟酌了一番,才开口道:“这些时日,朕心中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廷如何做,才能为大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为如今的大唐疆域,相比从前,辽阔了很多。而且,之前朕开启的灭国大战,或许,不久后又会拓疆不少。但,疆域是变大了,可人才没有变多,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疆域若是没有人去治理它,并将它治理得很好,那么,就无法发挥它的价值。”

  李承乾的话刚说完,大殿内就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李承乾耐心地等待着,他看着众人都在皱眉沉思着,心中感到一阵满意。

  下一刻。

  寇准就上前一步,正色道:“回陛下,以臣之见,夫善国者,唯先育才,育才之方,唯先劝学。唯有朝廷先重视了,底下的人才会重视。”

  对于寇准的话,李承乾还是很赞成的。

  一个重视人才的社会环境,还是非常重要的。

  他直接说道:“善。”

  寇准微微颔首,又回到了人群中,不再说什么。

  在寇准之后,王安石站了出来,他说:“回陛下,微臣以为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官学、私学尤为人才之本。虽说如今大唐各处都兴建官学,但臣以为仅仅凭借官学,还不足够,朝廷宜当鼓励以前有过功名的读书人或告老还乡的官员在当地兴办私学。”

  李承乾听后,思索片刻,方道:“朝廷鼓励办私学一事,虽然初衷是极好的。但朕担心的是,如果不加限制,只怕有些人培养出来的读书人进入朝廷后会结党营私,成为大唐的蛀虫。当然,王卿用意,朕是清楚的,朕知道你绝无私心,但不得不防范某些用心不良之人。”

  “关于私学,朝廷可以鼓励办私学,但这办私学的人嘛......还需要朝廷好好考核一下。尤其是当地刺史,要反复核实此人品性,若是品性优,则可予以考虑,若是品性劣,则不可准许此人办私学。还有,一旦有朝一日,这被核实通过的读书人犯事了,这刺史要连坐,至少,识人不明这个罪名是少不了的......”

  王安石听后,便道:“陛下圣明!”

  李承乾看了一眼王安石,说:“此事,由王卿所提出,那么,这如何兴办私学,包括预防被有心之人利用,或者预防为结党营私而坏大唐根基者,这具体的条例什么的,就由王卿写一篇奏疏,明日这个时候派人呈递给朕。”

  “诺。”王安石恭敬地回道。

  李承乾将目光从王安石身上移开,看向其他人,说:“诸卿可还有其他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