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四合院:开局怒撕棒梗下乡名额》

  赵江回头对郑娟说:“今晚辅导课取消,有事找宋高远或者郝冬梅。”

  郑娟心里暗喜。其实她早就听到了,此刻赵江特意再说一遍,这份细心让她心里一暖。

  “那我再看看书等你们,完工后给你们炒两个小菜。”

  赵江沉吟片刻,最终没有拒绝。

  有些情分,他不想辜负。

  “那就麻烦你了。不过看书别靠太近,伤眼睛。”

  “知道啦,快去上课吧。”

  郑娟笑着催促。

  郝向阳站在一旁,眼神游移不定。

  真是够了!

  这两个人看起来有点不对劲啊!

  真是一对合适的人!

  不过郝冬梅那个姑娘……

  算了,这事和他没关系。

  “赶紧去上课吧,下课后我们就开始。”

  “好!”

  【7

  课程结束了。

  郑娟向郝冬梅请教学习问题。

  其他人也抓紧时间回房复习赵江讲的技术要点。

  “大牛,借我抄下笔记。”

  “吴大茂你没搞错吧?我还想抄你呢!”

  “呃……打扰了,我去找宋高远!”

  “等一下,我也去!”

  很快,开荒团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不少人挤进了宋高远的房间。

  郝向阳带来的消息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

  原本以为学点技术,通过团长考核就能修炼古武呼吸法。

  但现在看来,光是及格还不够。

  他们不仅要练武,还得考证书!

  团长的8级证书 ** 实在太厉害了。

  武学虽然酷炫又能行侠仗义,但考证才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必须拿下!

  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

  学习也不例外。

  尤其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先出头,心里难免不平衡。

  所以提升实力才是关键。

  在开荒团,团长天赋异禀也就罢了,可宋高远、张志成、郑娟这些人也在拼命努力。

  再不赶上来,以后真的会被甩在后面。

  比如将来回到城里,如果没点本事,哪有脸总是找老战友帮忙?

  就算对方愿意帮忙,也不一定办得成。

  听完郝向阳讲解证书的重要性后,大家的**比以往更强烈了!

  如果没有团长,他们的日子绝不会这么轻松。

  必须加把劲,争取拿到467技能证书!

  赵江对此非常满意。

  “你真是我们的福星,用老话说,你这是功德无量啊。”

  赵江笑着说。

  郝向阳摆摆手:“别来这套,要说功德无量还得是你。好了,别说了,开始干活吧!”

  “好!”

  赵江痛快地答应了。

  两人走进仓库,立刻开始忙碌。

  赵江负责组装发电机,郝向阳则在一旁记录。

  他一边写笔记,一边拍照,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

  渐渐地,郝向阳的眼神发生了变化,表情越来越丰富。

  这真的是人力能做到的吗?

  他见过不少八级工,但从没见过像赵江这样的。

  其他八级工再快,也比不上赵江。

  要是放在后世,他肯定直接说“开挂”。

  现在,郝向阳只能在心里感叹:天神下凡!

  别的八级工要使用钳子、电焊、螺丝刀、尺子,

  而赵江呢?

  全凭双手!

  除了必要的切割,其余全部徒手完成。

  眼睛一扫,随手一折,歪歪扭扭的铁皮就变得整齐服帖。

  螺帽用手指轻轻一拧,

  比用螺丝刀拧得还牢固。

  缺零件?当场制作。

  没有工具?双手就是最好的工具。

  不,就算有工具,他也经常不用。

  “赵江老弟,你不用螺丝刀和锤子吗?”

  “赶时间呢,再说锤子声音太大,大家都在学习,别打扰他们。”

  “……”

  听听!

  赶时间?

  嫌锤子吵?

  这也太任性了吧?

  会武功就是这么霸道!

  渐渐地,

  郝向阳的记录速度跟不上了。

  这种徒手操作的场面他从未见过,必须仔细记录。

  关键是赵江动作太快,

  别人五分钟能干完的活,他几十秒就完成了。

  拧个螺丝最多两秒,

  全程不停歇。

  这哪是人?

  简直像台机器!

  “那个……你慢点,我写字跟不上。”

  “……”

  赵江一时语塞。

  转念一想,郝向阳记录得这么细致也是好事,

  能增加可信度。

  “向阳哥,你没写我是徒手操作吧?”

  “如实记录,有问题吗?”

  赵江连忙摆手:“别别,写用工具就行。这事不好解释。

  我会武功你知道就行,别外传。武术这行当,太张扬不好。”

  郝向阳愣了一下。

  他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隐约觉得:

  赵江的功夫不简单,恐怕不只是强身健体。

  想必另有原因。

  “行,我待会儿改。你继续。”

  郝向阳点头,识趣地没再多问。

  大约三小时过去……

  深夜将近一点。

  呼——

  郝向阳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明明只是整理资料,却像打仗一样紧张,

  全程不敢有丝毫松懈。

  即使他身体强壮,长时间记录下来,

  握笔的手指也微微发僵。

  而赵江却始终神情自若。

  “真不知该怎么说你,今天也算开了眼界。”

  郝向阳摇头叹息。

  接着又问:“这东西真能行?”

  “试试就知道了。”

  赵江嘴角带着笑意。

  随即抱着发电机去了机房测试。

  设备运转一切正常。

  郝向阳由衷感叹:“以前不懂什么叫艺术,但看你工作后,我才明白这就是艺术,更是奇迹。”

  赵江谦虚地说:“四万万人中人才济济,我不过是沧海一粟,还得继续努力。”

  “先不说了,肚子饿了,我去煮两碗打卤面。”

  郑娟嗔怪道:“快去洗漱吧。你厨艺好,我也不差,今天就等着吃吧。”

  赵江爽朗一笑。

  “向阳哥,真遗憾你尝不到我的手艺了。”

  “得意什么?不就是显摆有个贤惠媳妇?再这样,改天让我家那位来露一手!”

  “求之不得!”

  “可惜她说只给我下厨,哈哈。”

  “……”

  两人说笑间。

  厨房里的郑娟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甜滋滋的。

  贤妻吗……

  还不够!

  要更努力才行!

  ……

  ……

  第二天清晨。

  郝向阳和赵江一起参加早锻炼。

  晨练结束后,赵江开口说:“向阳同志,这事能不能加快点?来回要五天,如果今天出发,回来正好赶上玻璃厂竣工。”

  “到时候还要给大家讲讲玻璃制造的工艺流程。”

  正值寒冬,各项工作都要争分夺秒。

  否则就算有机械,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郝向阳应声道:“明白,我这就去拍记录。沼气池、水塔和厂房这些设施,上午应该能完成,下午就能出发。”

  “辛苦了。”

  “都是为了工作,不用客气。”

  “那我跟你一起去,顺便给你介绍一下情况。”

  “好!”

  上午时间很快过去。

  电工相关的事情都已记录完毕。

  实际上,郝向阳还额外记录了建筑方面的情况。

  因此,除了沼气池和垃圾处理场外,他还对砖窑、水塔、职工宿舍和正在建设的玻璃厂进行了全面拍摄。

  午饭过后。

  赵江和郝向阳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

  随后两人开着吉普车,带着发电设备离开周家屯,直奔省城而去。

  他们离开不到一小时。

  一辆黑色轿车驶入周家屯。

  直接停在村委会门前。

  车上下来几位拿着行李的干部。

  为首的男子约莫三十岁左右,梳着油光发亮的分头。

  一身熨得笔挺的中山装,显得精神十足。

  双手背在身后,迈着外八字步,慢悠悠地走着。

  四处张望,不时点头。

  一副领导派头。

  遇到人便自我介绍:

  “我是陈锦,新任知青点办公室主任,没提前通知就来了,还请多多包涵。”

  吉普车在路上飞驰。

  赵江问郝向阳:“向阳哥,你认识陈锦这个人吗?”

  郝向阳笑了笑:“你说的是刚调到知青点的那位办公室主任吧?”

  “对。”

  “放心,来之前我已查过他的底细……”

  郝向阳详细介绍了陈锦的情况。

  陈锦原本是省城电力局的一名科长。

  他的祖父参加过抗日战争。

  建国后,老人升任营长,但前几年因病去世了。

  在世时,他为儿子陈东民——也就是陈锦的父亲——在电力局安排了一份工作。

  陈东民靠着父亲的关系,仕途顺利,如今已调离电力系统,在**部门担任**职务。

  至于陈锦,

  靠父亲的关系参军后转业到电力局,三十岁就当上了科长。

  表面上看起来还行,

  但跟父辈比起来,差得很远。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人有些** **,甚至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