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刚过。
秦研在饭桌上提出了,这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妈,凌肖今年春节有半个月的假。我想着……咱们一家人回老家过年吧。这么多年了,也该回去看看我妈了。”
秦研的话音落下,饭桌上出现了片刻的安静。只有碗筷轻微的,碰撞声和窗外的风声。
这安静并非不愿,而是这个消息来得有些突然,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和安排。
毕竟,这一大家子人出远门,尤其是在春节前后,可不是件小事。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凌母。
她放下筷子,脸上立刻绽开理解和支持的笑容,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好好好!是该回去了!一起回去,热热闹闹的!”
她语气笃定,带着长辈的果断,“亲家母一个人在家守着,不容易。平时打电话,听着声音就怪想的。这下好了,咱们都回去,让她好好高兴高兴!”
她这么一说,饭桌上的气氛瞬间就活络开了。
凌肖咽下嘴里的饭,看着妻子眼中隐含的期待,
他毫不犹豫地点头:“行,我一会儿就去打报告,安排一下行程和车子。”
作为丈夫和军人,他理解妻子对母亲的思念,也清楚这份责任。
“哇!回老家咯!”
凌悦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凌宸虽然沉稳些,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听说那边冬天和我们这儿不一样?”
凌母放下筷子,眼神里闪烁着一种久违的笑容,开始如数家珍地盘算起来,语速都快了不少,
“对对对!我也好久没回老宅了,心里还真惦记!也不知道院子里那棵老梅花今年开得旺不旺……”
她微微眯起眼,仿佛已经看到了故乡的景色,随即又回到现实,
思路清晰地安排着,
“我给亲家母织的那件枣红色毛衣,正好织好了,厚实着呢,过年穿喜庆又暖和!还得赶紧去供销社称几斤今年的新棉花,弹松软了,给她做床新褥子,上了年纪,腰腿怕寒,得铺得厚实点儿。”
她目光扫过厨房的方向,
继续道:“咱家自个儿腌的腊肉、灌的香肠,这回得多带些去!让亲家母和那边的亲戚们都尝尝咱们这儿的味道。
哦,还有研研她厂里出的那些个补身子的药酒、膏药,也给老邻居们带点儿,都是实惠东西!”
看着婆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行程,
而容光焕发、絮絮叨叨的样子,秦研心里又暖又酸。
她知道,婆婆这也是在想家了。
虽然随军多年,但根,始终在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
“妈,您别急,慢慢准备,日子还来得及呢。”
秦研柔声劝着,心里却因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而满满当当。
凌肖看着母亲和妻子,嘴角也噙着笑意,
他沉稳地接话:“妈,您列个单子,需要买什么,我去办。车子的事儿您放心,我来安排妥当。”
凌母听了儿子的话,脸上的笑容更踏实了:“哎,好,好!有你这句话妈就放心了。我回头就把单子理出来。”
她知道,儿子办事,最是牢靠。
一时间,
饭桌上的话题,全都围绕着这次回乡之旅展开,最兴奋的是小姑子和孩子们。
凌悦和凌宸对妈妈的故乡充满好奇,
围着小姑子,开始兴奋地讨论起来,
要去看看妈妈小时候爬过的树、玩过的小河。
窗外的寒意,似乎都被屋里这热气腾腾的计划,给驱散了。
第二天, 凌肖按规定向上级,汇报了探亲行程,并借助军方渠道,对沿途路线和目的地,进行了初步的安全评估。
秦研和凌母,还有小姑子精心准备礼物。
既有给母亲的营养品、新衣裳、自家制作的腊肉,也有给老家亲戚的糖果、糕点,
她特意带上了几盒“有研”药厂生产的、包装普通的保健药酒和药膏,
作为给长辈的“特产”,又准备了一些水果糖,到时候过年有村里的小孩拜年的时候可以吃。
腊月二十六,天蒙蒙亮,
冬日的晨雾尚未散尽,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缓缓驶出寂静的军区大院,
车轮碾过结霜的路面,发出轻微的声响。
车内,气氛截然不同。
凌悦和凌宸几乎是脸贴在冰冷的车窗上,
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逐渐由熟悉变得陌生的风景,兴奋地小声议论着。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新奇的长途探险。
而坐在副驾驶的秦研,窗外的景物,渐渐与她脑海中“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重叠,
心情却如同车窗外略过的景物,复杂难言。
目光投向远方,似乎想穿透迷雾,早早看到故乡的轮廓。
虽然她不是原主,但是经过我这么多年,她也早就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对于电话那头母亲十几年如一日的牵挂,早已通过电波,将那份朴素的母爱牢牢系在了她的心上。
她享受着本应属于另一个“秦研”的母爱与乡情,
这份幸福背后,总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窃取感。
她无法告诉母亲,您真正的女儿或许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份深沉的愧疚,像一枚隐形的刺,藏在心底最柔软处,在靠近源头时,隐隐作痛。
她期盼着,踏上那片土地,呼吸那里的空气,
见到那里的亲人,能让她这个“外来者”的灵魂,
与这具身体的“根”完成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刻的融合。
她渴望通过这次回归,能理直气壮地在心里说:“这里,就是我的家。”
离故乡越近,一种混合着激动、酸楚、愧疚和期盼的情绪就越发浓烈。
“妈,你看那边!好多山啊!”凌悦指着远处连绵的丘陵喊道。
秦研收回思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些,是啊,妈妈就在这样的山里砍过柴、挖过野菜,还打过猎呢。”
“是啊,你妈妈抓的野鸡,野兔做得可好吃了!”
小姑子应声说道。
秦研指着窗外,对孩子们讲述的“童年”,
“看那条小河,结冰了。妈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冬天就在这样的河面上溜冰,摔过好多屁墩儿呢。”
“那边一片光秃秃的田地,夏天可是绿油油的稻田。你外婆经常带着我在这儿除草,蚂蚱可多了。”
“瞧见那个冒着炊烟的村子了吗?妈妈以前的学校,就在那样的村子里,得走好几里山路才能到……”
她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回忆。
既是说给孩子们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她在用这种方式,一遍遍确认和强化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结,
试图将“原主”的记忆和自己的情感彻底融为一体。
这些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奇闻,
对她而言,却是真实流淌过的青春岁月。
随着讲述,故乡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在她口中变得鲜活、具体起来。
开车的凌肖,沉稳地握着方向盘,不时从后视镜里看一眼妻子。
他能感受到她平静语调下暗涌的情感波澜,
但他没有多言,只是偶尔递过一个安慰的眼神,或者默默将车速放得更平稳些。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凌母坐在后排,听着儿媳的讲述,眼中也流露出理解和追忆的神色。
她或许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理解这种复杂的归乡之情。
吉普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从北方的苍茫辽阔,逐渐染上南方的湿润与青黛。
秦研的心,也随着这景色的变迁,一点点靠近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起点。
凌肖一边沉稳地开着车,一边留意着路况和妻子的情绪,偶尔伸手拍拍她的手背。
秦研在饭桌上提出了,这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妈,凌肖今年春节有半个月的假。我想着……咱们一家人回老家过年吧。这么多年了,也该回去看看我妈了。”
秦研的话音落下,饭桌上出现了片刻的安静。只有碗筷轻微的,碰撞声和窗外的风声。
这安静并非不愿,而是这个消息来得有些突然,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和安排。
毕竟,这一大家子人出远门,尤其是在春节前后,可不是件小事。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凌母。
她放下筷子,脸上立刻绽开理解和支持的笑容,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好好好!是该回去了!一起回去,热热闹闹的!”
她语气笃定,带着长辈的果断,“亲家母一个人在家守着,不容易。平时打电话,听着声音就怪想的。这下好了,咱们都回去,让她好好高兴高兴!”
她这么一说,饭桌上的气氛瞬间就活络开了。
凌肖咽下嘴里的饭,看着妻子眼中隐含的期待,
他毫不犹豫地点头:“行,我一会儿就去打报告,安排一下行程和车子。”
作为丈夫和军人,他理解妻子对母亲的思念,也清楚这份责任。
“哇!回老家咯!”
凌悦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凌宸虽然沉稳些,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听说那边冬天和我们这儿不一样?”
凌母放下筷子,眼神里闪烁着一种久违的笑容,开始如数家珍地盘算起来,语速都快了不少,
“对对对!我也好久没回老宅了,心里还真惦记!也不知道院子里那棵老梅花今年开得旺不旺……”
她微微眯起眼,仿佛已经看到了故乡的景色,随即又回到现实,
思路清晰地安排着,
“我给亲家母织的那件枣红色毛衣,正好织好了,厚实着呢,过年穿喜庆又暖和!还得赶紧去供销社称几斤今年的新棉花,弹松软了,给她做床新褥子,上了年纪,腰腿怕寒,得铺得厚实点儿。”
她目光扫过厨房的方向,
继续道:“咱家自个儿腌的腊肉、灌的香肠,这回得多带些去!让亲家母和那边的亲戚们都尝尝咱们这儿的味道。
哦,还有研研她厂里出的那些个补身子的药酒、膏药,也给老邻居们带点儿,都是实惠东西!”
看着婆婆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行程,
而容光焕发、絮絮叨叨的样子,秦研心里又暖又酸。
她知道,婆婆这也是在想家了。
虽然随军多年,但根,始终在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
“妈,您别急,慢慢准备,日子还来得及呢。”
秦研柔声劝着,心里却因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而满满当当。
凌肖看着母亲和妻子,嘴角也噙着笑意,
他沉稳地接话:“妈,您列个单子,需要买什么,我去办。车子的事儿您放心,我来安排妥当。”
凌母听了儿子的话,脸上的笑容更踏实了:“哎,好,好!有你这句话妈就放心了。我回头就把单子理出来。”
她知道,儿子办事,最是牢靠。
一时间,
饭桌上的话题,全都围绕着这次回乡之旅展开,最兴奋的是小姑子和孩子们。
凌悦和凌宸对妈妈的故乡充满好奇,
围着小姑子,开始兴奋地讨论起来,
要去看看妈妈小时候爬过的树、玩过的小河。
窗外的寒意,似乎都被屋里这热气腾腾的计划,给驱散了。
第二天, 凌肖按规定向上级,汇报了探亲行程,并借助军方渠道,对沿途路线和目的地,进行了初步的安全评估。
秦研和凌母,还有小姑子精心准备礼物。
既有给母亲的营养品、新衣裳、自家制作的腊肉,也有给老家亲戚的糖果、糕点,
她特意带上了几盒“有研”药厂生产的、包装普通的保健药酒和药膏,
作为给长辈的“特产”,又准备了一些水果糖,到时候过年有村里的小孩拜年的时候可以吃。
腊月二十六,天蒙蒙亮,
冬日的晨雾尚未散尽,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缓缓驶出寂静的军区大院,
车轮碾过结霜的路面,发出轻微的声响。
车内,气氛截然不同。
凌悦和凌宸几乎是脸贴在冰冷的车窗上,
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逐渐由熟悉变得陌生的风景,兴奋地小声议论着。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新奇的长途探险。
而坐在副驾驶的秦研,窗外的景物,渐渐与她脑海中“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重叠,
心情却如同车窗外略过的景物,复杂难言。
目光投向远方,似乎想穿透迷雾,早早看到故乡的轮廓。
虽然她不是原主,但是经过我这么多年,她也早就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对于电话那头母亲十几年如一日的牵挂,早已通过电波,将那份朴素的母爱牢牢系在了她的心上。
她享受着本应属于另一个“秦研”的母爱与乡情,
这份幸福背后,总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窃取感。
她无法告诉母亲,您真正的女儿或许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份深沉的愧疚,像一枚隐形的刺,藏在心底最柔软处,在靠近源头时,隐隐作痛。
她期盼着,踏上那片土地,呼吸那里的空气,
见到那里的亲人,能让她这个“外来者”的灵魂,
与这具身体的“根”完成最后一次、也是最深刻的融合。
她渴望通过这次回归,能理直气壮地在心里说:“这里,就是我的家。”
离故乡越近,一种混合着激动、酸楚、愧疚和期盼的情绪就越发浓烈。
“妈,你看那边!好多山啊!”凌悦指着远处连绵的丘陵喊道。
秦研收回思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些,是啊,妈妈就在这样的山里砍过柴、挖过野菜,还打过猎呢。”
“是啊,你妈妈抓的野鸡,野兔做得可好吃了!”
小姑子应声说道。
秦研指着窗外,对孩子们讲述的“童年”,
“看那条小河,结冰了。妈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冬天就在这样的河面上溜冰,摔过好多屁墩儿呢。”
“那边一片光秃秃的田地,夏天可是绿油油的稻田。你外婆经常带着我在这儿除草,蚂蚱可多了。”
“瞧见那个冒着炊烟的村子了吗?妈妈以前的学校,就在那样的村子里,得走好几里山路才能到……”
她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回忆。
既是说给孩子们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她在用这种方式,一遍遍确认和强化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结,
试图将“原主”的记忆和自己的情感彻底融为一体。
这些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奇闻,
对她而言,却是真实流淌过的青春岁月。
随着讲述,故乡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在她口中变得鲜活、具体起来。
开车的凌肖,沉稳地握着方向盘,不时从后视镜里看一眼妻子。
他能感受到她平静语调下暗涌的情感波澜,
但他没有多言,只是偶尔递过一个安慰的眼神,或者默默将车速放得更平稳些。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
凌母坐在后排,听着儿媳的讲述,眼中也流露出理解和追忆的神色。
她或许也想起了自己的故乡,理解这种复杂的归乡之情。
吉普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从北方的苍茫辽阔,逐渐染上南方的湿润与青黛。
秦研的心,也随着这景色的变迁,一点点靠近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起点。
凌肖一边沉稳地开着车,一边留意着路况和妻子的情绪,偶尔伸手拍拍她的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