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一举两得-《特种兵穿越乡下肥妻》

  大三大四的学业压力增大,但凌悦对能力的掌控,却进入了新的阶段。

  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控制”和“隐藏”,而是追求一种“融于无形”的境界。

  能力的运用,变得更加精微和自觉,仿佛成为了她的一种延伸的“感官”或“本能”,

  无需刻意调动,便能自然地为她的学习、生活提供细微的助益,

  比如增强专注力、缓解疲劳,而又不露丝毫痕迹。

  这种精进,使得“扮演普通人”这项任务,

  从一种需要时刻警觉的“表演”,逐渐变成了,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活”。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和煦的春风再次吹绿燕园,

  但弥漫在应届毕业生中的,不再是轻松惬意,而是对未来的憧憬、焦虑与忙碌。

  对于凌悦而言,

  这份抉择远比同龄人,更加复杂和沉重。

  她的面前,摆着几条看似清晰,却暗含深意的道路。

  最后,

  她决定先进入,国内一所顶尖的生命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方向选择与“有研”药厂未来战略规划,密切相关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这样她既可以在更深的层面探索生命奥秘。

  研究成果又可以直接,为“有研”的下一代产品,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而且在硕士阶段,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和适应期。

  因为这样她可以进一步评估,学术环境的风险,

  又同时保持与“有研”的紧密联系,为未来是否直接回归企业,留下灵活空间。

  与此同时,凌肖也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正式进入部队,开启了军旅生涯。

  部队这座大熔炉,用钢铁般的纪律和艰苦的训练,打磨掉他身上最后一丝青涩。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严格的战术学习,塑造着他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

  作为凌肖的儿子,他无形中承载着一定的期望,但也决心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

  他在各项训练中力争上游,展现出优秀的军事素质和领导潜力。

  毕业典礼的礼堂里,

  洋溢着青春的喧闹与离别的感伤。

  当凌悦的名字被念到时,她稳步走上主席台。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她身上,学位服的袍角轻扬。

  她从院长手中,接过那卷沉甸甸的学士学位证书,双手紧握。

  这一刻,她的心中澄澈如镜,坚定如山。

  转身面向台下,目光扫过人群,看到了父母眼中的骄傲与欣慰。

  她的嘴角,扬起一抹清晰,而从容的微笑。

  这微笑,是对过去四年无悔青春的告别,也是对即将展开的,科研生涯和人生新阶段的自信启航。

  典礼结束,学子们将如蒲公英般飞向四面八方。凌悦知道,她的山海,就在那座即将进入的顶尖研究所里,

  在那些等待,被解析的生命密码中,也在那个永远为她,亮着温暖灯光的家里。

  她抱紧证书,步伐沉稳地走出礼堂,汇入涌动的人潮。

  背影坚定,一如她此刻的内心。

  秋意渐浓。

  凌悦拎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以严谨和前沿着称的,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NLSL)。

  与燕大开放包容的氛围不同,

  这里的气氛,更加凝重、专注,且竞争激烈。

  每个人走路都带着风,眼神里是对科学,近乎虔诚的追求,以及不言而喻的压力。

  这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学者和学子。

  她的同学和师兄师姐中,不乏早已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新星”,导师更是领域内的权威。

  每个人都目标明确,思维锐利。

  凌悦的导师,是国内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领域的权威沈毅教授。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凌悦选择了“环境胁迫下,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积累的转录调控网络解析” 。

  这是一个非常主流且重要的领域,与“有研”药业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合情合理。

  这个课题的核心是植物如何响应外部刺激,并调动内部资源,合成有效成分。

  这与她自身灵泉能量,激发生命活力的内在机制,在哲学层面,有着微妙的相似性。

  她希望通过对植物这一“黑箱”系统的科学解密,来间接理解和印证,自身能力的某些原理。

  课题本身完全基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手段,不涉及任何,超自然范畴。

  但她超常的直觉和对植物生命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帮助她更快地抓住,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出更巧妙的实验,将这种“天赋”转化为,高效的科研“灵感”。

  白天里,

  平时,她是最早到、最晚走的学生之一。

  实验操作一丝不苟,记录详实严谨,赢得了导师和同门的信任。

  她在分析数据时,偶尔会凭借直觉,注意到一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微模式或异常点,

  但她从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严谨的统计检验或设计补充实验来验证,将“直觉”转化为“科学发现”。

  每当连续工作感到疲惫时,她会走到实验室的植物培养间。那里有她负责照料的各种实验植物。

  在无人时,她会轻轻触碰叶片,感受它们的生机,并极微量地引导灵泉能量滋养它们。

  这既能缓解她的精神疲劳,也能确保精心照料这些实验材料,一举两得。

  她与实验室成员保持着友好但专业的距离。

  聚餐、娱乐活动参加得不多,理由通常是“数据没处理完”或“要读文献”。

  到了夜晚,回到研究所提供的单人间宿舍,凌悦常会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

  “这里比大学更直接,也更残酷。”

  她心想,“每一步都必须踏在,坚实的科学地基上,不能有丝毫侥幸。”

  她感到压力,但也兴奋。

  在这里,她可以名正言顺地探索生命的奥秘,用最尖端的技术,

  去触碰那个困扰她已久的谜题,生命能量的本质。

  每一次成功的实验,每一次基于“直觉”而后被验证的猜想,

  都让她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更深一层,也让她隐藏得更加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