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试图穿越一片开阔地时,凌宸再次提前察觉到了异常,
开阔地对面稀疏树林里的鸟鸣声 ,
不对劲,
太过规律,
像是人为模仿的。
他立刻示意小组停止前进,隐蔽观察。
果然,几分钟后,
一支装备精良、行动默契的蓝军特种小队,
如同鬼魅般,从对面的树林中现身,呈扇形展开,仔细搜索着开阔地。
他们的动作,专业而谨慎,显然是在守株待兔。
“是‘山魈’,蓝军最厉害的那支特战小队。”
军士长通过望远镜,认出了对方臂章,倒吸一口凉气,
“幸好凌宸发现了,要是贸然过去,咱们就得被包饺子了。”
前路被堵,侧面也有蓝军活动,“利刃”小组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们携带的给养和电池消耗巨大,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安全路径,并完成任务,很可能因补给耗尽或被发现而“阵亡”。
凌宸趴在一个浅坑里,大脑飞速运转,回忆着出发前记下的,整个演习区域的地图。
每一个等高线,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植被标记,都在他脑中清晰呈现。
父亲从小对他进行的残酷记忆训练,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突然,他眼中精光一闪。
“班长,有条路,或许可以试试。”
凌宸低声道,
“地图显示,这片开阔地下面,有一条废弃的排水涵洞,应该能通到对面。
但年代久远,可能坍塌,也可能被蓝军布控。”
军士长闻言,立刻摊开便携式电子地图,仔细查看。
果然,在等高线图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标注着一条细小的虚线,代表废弃涵洞。
“太冒险了。”
军士长皱眉,
“里面情况不明,万一被堵死,或者里面有埋伏,我们就是瓮中之鳖。”
“正面强突或绕行,时间都不够,被发现的风险更大。”
凌宸冷静地分析,
“涵洞入口在我们这边很隐蔽,出口在对面的河床下。
我可以先下去探路,确认安全后小组再跟进。”
军士长看着凌宸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眼前,几乎无解的局面,
最终咬了咬牙:“好!凌宸,你去探路,万分小心!
如有任何不对,立刻撤回!
其他人,做好接应和战斗准备!”
凌宸点了点头,卸下大部分负重,只携带武器和必要的工具,
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滑下开阔地的斜坡,很快找到了,那个被杂草和灌木掩盖的涵洞入口。
一股潮湿霉烂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步枪上的战术手电,用布蒙住大部分光线,只留一丝微光,
弯腰钻进了黑暗、逼仄的涵洞之中。
洞内阴暗潮湿,脚下是淤泥和积水,空气污浊。
凌宸屏息凝神,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小心,
不仅要注意脚下,更要耳听八方,感知着前方任何细微的动静。
灵泉水赋予他的黑暗视觉和超常感知,在这绝对黑暗的环境中,成了保命的关键。
他能听到水滴落下的声音,能感觉到气流的微弱变化,甚至能嗅到远处,是否有新鲜的人类气息。
涵洞比想象中要长,中间有几处坍塌,需要艰难爬行通过。
但幸运的是,并没有蓝军设伏的痕迹。
看来,
蓝军也忽略了,这条早已废弃的通道。
二十多分钟后,前方终于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凌宸关闭手电,小心翼翼地摸到出口附近。
出口同样被杂草掩盖,外面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他仔细倾听和观察了许久,确认出口附近安全。
他通过单兵通讯器,向焦急等待的小组,发出了安全的信号。
当“利刃”小组全体成员,成功通过涵洞,
出现在蓝军防线另一侧时,所有人都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军士长再次重重拍了拍凌宸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绝境中的迂回,不仅让“利刃”小组,跳出了蓝军的包围圈,
更是直接插入到了,蓝军防御体系的相对薄弱部位。
他们抓住机会,迅速定位了蓝军的一个前沿补给点,和一个营级指挥所,并将坐标发回。
红军指挥所抓住战机,新一轮的精确打击如期而至。
红军指挥所内,气氛热烈而紧张。
大屏幕上,代表蓝军防御的蓝色区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红色侵蚀。
通信枢纽被毁,前线指挥所遇袭,后勤补给点遭到精确打击,
这一系列由“利刃”小组,特别是凌宸主导的致命破袭,
如同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第一张,引发了蓝军整个防御体系的连锁崩溃。
失去了统一有效的指挥,前线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
后勤补给中断,使得坚守阵地的部队,弹药和油料很快见底。
红军主力部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
装甲集群如同热刀切黄油般,撕开蓝军防线,
空降部队在敌后关键节点实施机降,进一步加剧了蓝军的混乱。
兵败如山倒。
演习导演部的判定接踵而至,蓝军主要防御阵地失守,
预备队被分割包围,指挥体系彻底瘫痪……
最终,象征着红军胜利的旗帜,在演习区域的核心高地升起。
演习结束的哨音响彻战场。
刚才还炮火连天的战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硝烟缓缓飘散,和官兵们如释重负的喘息声。
红军阵地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而许多蓝军官兵则面露不甘,或摇头叹息,或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些,创造了奇迹的红军侦察兵们。
战后复盘总结会上,红军总指挥,一位肩扛将星的高级军官,
在总结报告中,用浓墨重彩表扬了侦察部队,
尤其是“利刃”小组,在本次演习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他没有直接点名,但所有与会者都心知肚明,那个一次次穿透铜墙铁壁、将关键情报和打击引导,送回后方的“尖刀中的刀尖”,
是谁。
“……某些同志,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超强的战场洞察力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这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战争,不仅需要钢铁洪流,更需要这种,能够直插敌人心脏的‘幽灵’利刃!”
开阔地对面稀疏树林里的鸟鸣声 ,
不对劲,
太过规律,
像是人为模仿的。
他立刻示意小组停止前进,隐蔽观察。
果然,几分钟后,
一支装备精良、行动默契的蓝军特种小队,
如同鬼魅般,从对面的树林中现身,呈扇形展开,仔细搜索着开阔地。
他们的动作,专业而谨慎,显然是在守株待兔。
“是‘山魈’,蓝军最厉害的那支特战小队。”
军士长通过望远镜,认出了对方臂章,倒吸一口凉气,
“幸好凌宸发现了,要是贸然过去,咱们就得被包饺子了。”
前路被堵,侧面也有蓝军活动,“利刃”小组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们携带的给养和电池消耗巨大,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安全路径,并完成任务,很可能因补给耗尽或被发现而“阵亡”。
凌宸趴在一个浅坑里,大脑飞速运转,回忆着出发前记下的,整个演习区域的地图。
每一个等高线,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植被标记,都在他脑中清晰呈现。
父亲从小对他进行的残酷记忆训练,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突然,他眼中精光一闪。
“班长,有条路,或许可以试试。”
凌宸低声道,
“地图显示,这片开阔地下面,有一条废弃的排水涵洞,应该能通到对面。
但年代久远,可能坍塌,也可能被蓝军布控。”
军士长闻言,立刻摊开便携式电子地图,仔细查看。
果然,在等高线图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标注着一条细小的虚线,代表废弃涵洞。
“太冒险了。”
军士长皱眉,
“里面情况不明,万一被堵死,或者里面有埋伏,我们就是瓮中之鳖。”
“正面强突或绕行,时间都不够,被发现的风险更大。”
凌宸冷静地分析,
“涵洞入口在我们这边很隐蔽,出口在对面的河床下。
我可以先下去探路,确认安全后小组再跟进。”
军士长看着凌宸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眼前,几乎无解的局面,
最终咬了咬牙:“好!凌宸,你去探路,万分小心!
如有任何不对,立刻撤回!
其他人,做好接应和战斗准备!”
凌宸点了点头,卸下大部分负重,只携带武器和必要的工具,
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滑下开阔地的斜坡,很快找到了,那个被杂草和灌木掩盖的涵洞入口。
一股潮湿霉烂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步枪上的战术手电,用布蒙住大部分光线,只留一丝微光,
弯腰钻进了黑暗、逼仄的涵洞之中。
洞内阴暗潮湿,脚下是淤泥和积水,空气污浊。
凌宸屏息凝神,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小心,
不仅要注意脚下,更要耳听八方,感知着前方任何细微的动静。
灵泉水赋予他的黑暗视觉和超常感知,在这绝对黑暗的环境中,成了保命的关键。
他能听到水滴落下的声音,能感觉到气流的微弱变化,甚至能嗅到远处,是否有新鲜的人类气息。
涵洞比想象中要长,中间有几处坍塌,需要艰难爬行通过。
但幸运的是,并没有蓝军设伏的痕迹。
看来,
蓝军也忽略了,这条早已废弃的通道。
二十多分钟后,前方终于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凌宸关闭手电,小心翼翼地摸到出口附近。
出口同样被杂草掩盖,外面传来潺潺的流水声。
他仔细倾听和观察了许久,确认出口附近安全。
他通过单兵通讯器,向焦急等待的小组,发出了安全的信号。
当“利刃”小组全体成员,成功通过涵洞,
出现在蓝军防线另一侧时,所有人都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军士长再次重重拍了拍凌宸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绝境中的迂回,不仅让“利刃”小组,跳出了蓝军的包围圈,
更是直接插入到了,蓝军防御体系的相对薄弱部位。
他们抓住机会,迅速定位了蓝军的一个前沿补给点,和一个营级指挥所,并将坐标发回。
红军指挥所抓住战机,新一轮的精确打击如期而至。
红军指挥所内,气氛热烈而紧张。
大屏幕上,代表蓝军防御的蓝色区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红色侵蚀。
通信枢纽被毁,前线指挥所遇袭,后勤补给点遭到精确打击,
这一系列由“利刃”小组,特别是凌宸主导的致命破袭,
如同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第一张,引发了蓝军整个防御体系的连锁崩溃。
失去了统一有效的指挥,前线部队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
后勤补给中断,使得坚守阵地的部队,弹药和油料很快见底。
红军主力部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战机,
装甲集群如同热刀切黄油般,撕开蓝军防线,
空降部队在敌后关键节点实施机降,进一步加剧了蓝军的混乱。
兵败如山倒。
演习导演部的判定接踵而至,蓝军主要防御阵地失守,
预备队被分割包围,指挥体系彻底瘫痪……
最终,象征着红军胜利的旗帜,在演习区域的核心高地升起。
演习结束的哨音响彻战场。
刚才还炮火连天的战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硝烟缓缓飘散,和官兵们如释重负的喘息声。
红军阵地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而许多蓝军官兵则面露不甘,或摇头叹息,或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些,创造了奇迹的红军侦察兵们。
战后复盘总结会上,红军总指挥,一位肩扛将星的高级军官,
在总结报告中,用浓墨重彩表扬了侦察部队,
尤其是“利刃”小组,在本次演习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他没有直接点名,但所有与会者都心知肚明,那个一次次穿透铜墙铁壁、将关键情报和打击引导,送回后方的“尖刀中的刀尖”,
是谁。
“……某些同志,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超强的战场洞察力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这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战争,不仅需要钢铁洪流,更需要这种,能够直插敌人心脏的‘幽灵’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