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北疆东南的幽州城外,一眼望去人头攒动,细观却是秩序井然。
宽敞的官道两旁,以粗厚油布搭开一排排的草棚模样的流民帐篷,看着简陋,收拾得却也算齐整干净,为一路艰难跋涉而来的难民在寒风呼啸中稍作庇身之用。
帐篷前每隔十数步便有依次摆开大黑锅,锅里正冒着热气。
两侧帐篷旁,都有排着长长的队伍。
一条队伍排的更长,移动更慢,进入帐篷便能看到一名名医官正在看病,入城者唯有先经此处,令医官摸过脉,确认未患疫病,方能拿到一枚医官发放的木签。凭此木签,便可至另一处排队的地方领粥,分到小小一处帐篷位置,稍作歇息。
而后有军兵带着识字的文书官上前,详细问询来人籍贯、家小并所能操持之业等身份讯息,而后凭此讯息将之划分为三等。
三等定为军户,随军伍迁徙种田屯粮,兼营操持军伍后备一应所需。
二等定为民户,分入北疆各地,集中屯田筑堡,专事粮农生产。
一等方算是真正纳为北疆良户,却是需有功名在身,亦或是入得武道、医道、器道等诸多有一技之长者。
流民之中自然是二三居众,一等则是千百人方得其一,且未必是天资出众者。
以实论之,倘或真有成名之能,也不至沦落至流民之属。
武达今日轮值到陪护雪羽出行,此时挎刀护卫在帐篷门外,耳中听着帐内的商议。
“以民堡为例,圆方形布局,占地只需方圆二百米,便可容纳民户百家,夯土包砖为基,墙体筑高八米,设角楼四座,中央设指挥衙署与粮仓,东区分布营房与武库,西区设置畜栏与农具房,南北两侧为条田式耕地,推行代田之法与耐旱作物,以北疆风土粗略估算,除民屯自需,每年每亩应可抽调斗粮。”
这道清泉似的悦耳声音说话不疾不徐,是北疆风沙养不出的温润和煦,自然出自那位玉雕雪堆的雪羽公子。
“需提防流民之中的探子,另田亩亦不可尽交予流民之手。”
这是幽州城副将的声音,人高马大的北疆汉子,说话也如大钟嗡嗡作响。
幽州主将已率军驻守前线,如今的幽州主事之人便是这位副将。
“在下侍奉尊主,也曾与北疆军中有所往来,听闻年年皆有退役兵户,不若在每座民堡中再设退伍军兵,其家眷亦可作为民户编入,一则老伤者有所依,二则若论忠诚悍勇,又有何者能及北疆军呢?”
清泉似的声音仍在继续:“再一者,倘或兵乱祸及北疆——”
武达听得不由握了握刀柄。建成的民堡他曾看过,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有百十兵勇,完全可以抵住十倍人马的攻击。
片刻后,大钟一般的厚重声音再次响起:“本将这就抽调城中匠作,劳烦公子赐教。”
“在下领命而来,原是分内之事。”
以工代赈,兴建民堡,庞大繁重的民事工程,却因步骤的细化开来变得简单易上手,开始在幽州也如如火如荼的铺展开来。
到第一批民堡建造完成,参与工程的流民便成了初初成手的泥瓦匠,跟随幽州军将前往下一处工地。
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屯。
亲手建造的家园,军民同住,鸡犬相闻。想来最多不过半年,这批四方而来的流民便是最忠诚安生的北疆百姓。
武达牵着马,望着前方尘土喧嚣的工地,如是想道。
不止是他们这一路人马,王爷还派出了王府与军中的匠作,持手令前往各地,类似的情形在北疆各处流民迁徙所至的地方不断上演。
但不会有哪一支比他们行事更高效顺利的。
政通令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人与人传话都能传错。譬如幽州,主将不在,留守的偏将行事必然慎之又慎。
但雪羽公子似乎天生就是来说服人的。面对不同的守将,明明素不相识,或直接,或委婉,或言利,或务实,他总能搬出最能打动对方的说辞。即便被羞辱到面前,也能春风化雨地和解下来,不曾耽误片刻。
“劳烦久候了。”
与幽州官员寒暄结束的翩翩公子回转,身后多出两辆马车。
“忽闻长史官提及幽州距晏城路途遥遥,恐沿路补给不足,便托长史临时帮忙购置了些许肉干酱脯,也与诸君额外添个闲食。”
身后兵将登时欢呼成片,武达胸中却是莫名生出一股憋闷。
他想说,不需要如此。
他是来襄助北疆的。他的献计献策是不逊于战功的大功劳,他收拢挽救了无数流民百姓,他在为北疆奠定夯实安稳发展的地基。
他们不需要他小心讨好。
他们,很敬佩他。
话无从出口,只能随众人翻身上马,直奔晏城而去。
宽敞的官道两旁,以粗厚油布搭开一排排的草棚模样的流民帐篷,看着简陋,收拾得却也算齐整干净,为一路艰难跋涉而来的难民在寒风呼啸中稍作庇身之用。
帐篷前每隔十数步便有依次摆开大黑锅,锅里正冒着热气。
两侧帐篷旁,都有排着长长的队伍。
一条队伍排的更长,移动更慢,进入帐篷便能看到一名名医官正在看病,入城者唯有先经此处,令医官摸过脉,确认未患疫病,方能拿到一枚医官发放的木签。凭此木签,便可至另一处排队的地方领粥,分到小小一处帐篷位置,稍作歇息。
而后有军兵带着识字的文书官上前,详细问询来人籍贯、家小并所能操持之业等身份讯息,而后凭此讯息将之划分为三等。
三等定为军户,随军伍迁徙种田屯粮,兼营操持军伍后备一应所需。
二等定为民户,分入北疆各地,集中屯田筑堡,专事粮农生产。
一等方算是真正纳为北疆良户,却是需有功名在身,亦或是入得武道、医道、器道等诸多有一技之长者。
流民之中自然是二三居众,一等则是千百人方得其一,且未必是天资出众者。
以实论之,倘或真有成名之能,也不至沦落至流民之属。
武达今日轮值到陪护雪羽出行,此时挎刀护卫在帐篷门外,耳中听着帐内的商议。
“以民堡为例,圆方形布局,占地只需方圆二百米,便可容纳民户百家,夯土包砖为基,墙体筑高八米,设角楼四座,中央设指挥衙署与粮仓,东区分布营房与武库,西区设置畜栏与农具房,南北两侧为条田式耕地,推行代田之法与耐旱作物,以北疆风土粗略估算,除民屯自需,每年每亩应可抽调斗粮。”
这道清泉似的悦耳声音说话不疾不徐,是北疆风沙养不出的温润和煦,自然出自那位玉雕雪堆的雪羽公子。
“需提防流民之中的探子,另田亩亦不可尽交予流民之手。”
这是幽州城副将的声音,人高马大的北疆汉子,说话也如大钟嗡嗡作响。
幽州主将已率军驻守前线,如今的幽州主事之人便是这位副将。
“在下侍奉尊主,也曾与北疆军中有所往来,听闻年年皆有退役兵户,不若在每座民堡中再设退伍军兵,其家眷亦可作为民户编入,一则老伤者有所依,二则若论忠诚悍勇,又有何者能及北疆军呢?”
清泉似的声音仍在继续:“再一者,倘或兵乱祸及北疆——”
武达听得不由握了握刀柄。建成的民堡他曾看过,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有百十兵勇,完全可以抵住十倍人马的攻击。
片刻后,大钟一般的厚重声音再次响起:“本将这就抽调城中匠作,劳烦公子赐教。”
“在下领命而来,原是分内之事。”
以工代赈,兴建民堡,庞大繁重的民事工程,却因步骤的细化开来变得简单易上手,开始在幽州也如如火如荼的铺展开来。
到第一批民堡建造完成,参与工程的流民便成了初初成手的泥瓦匠,跟随幽州军将前往下一处工地。
三十里一堡,五十里一屯。
亲手建造的家园,军民同住,鸡犬相闻。想来最多不过半年,这批四方而来的流民便是最忠诚安生的北疆百姓。
武达牵着马,望着前方尘土喧嚣的工地,如是想道。
不止是他们这一路人马,王爷还派出了王府与军中的匠作,持手令前往各地,类似的情形在北疆各处流民迁徙所至的地方不断上演。
但不会有哪一支比他们行事更高效顺利的。
政通令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人与人传话都能传错。譬如幽州,主将不在,留守的偏将行事必然慎之又慎。
但雪羽公子似乎天生就是来说服人的。面对不同的守将,明明素不相识,或直接,或委婉,或言利,或务实,他总能搬出最能打动对方的说辞。即便被羞辱到面前,也能春风化雨地和解下来,不曾耽误片刻。
“劳烦久候了。”
与幽州官员寒暄结束的翩翩公子回转,身后多出两辆马车。
“忽闻长史官提及幽州距晏城路途遥遥,恐沿路补给不足,便托长史临时帮忙购置了些许肉干酱脯,也与诸君额外添个闲食。”
身后兵将登时欢呼成片,武达胸中却是莫名生出一股憋闷。
他想说,不需要如此。
他是来襄助北疆的。他的献计献策是不逊于战功的大功劳,他收拢挽救了无数流民百姓,他在为北疆奠定夯实安稳发展的地基。
他们不需要他小心讨好。
他们,很敬佩他。
话无从出口,只能随众人翻身上马,直奔晏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