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四合院:我的系统是追到冉秋叶》

  "不,我主修机械工程。”何雨柱的回答出乎意料。

  杨厂长哑然失笑:"一个机械系的学生要搞农业?这听起来可不太靠谱。”

  何雨柱从容道:"事在人为。

  总要有人敢为人先,国家才能进步。

  英雄不问出处,学机械的未必不能搞农业。

  就像我本是厨师,如今却在大学深造。

  只有真正尝试过,才知道结果如何。”

  这番话让杨厂长深以为然:"你说得对。

  年轻人就是要有这股闯劲。

  努力过就不留遗憾,哪怕失败也值得。

  今天真是受教了。”

  "您言重了。”何雨柱谦逊地说。

  杨厂长对温室大棚产生了兴趣:"你说的这个温室大棚到底是什么原理?怎么能让蔬菜在冬天正常生长?"

  何雨柱详细解释道:"冬季植物难以生长,关键在于温度。

  如果能营造出春天般的温暖环境,任何蔬菜都能茁壮成长。

  温室大棚就是创造这样一个理想环境。

  它主要利用阳光作为热源,将热量蓄积在棚内,精准调控温度。”

  杨厂长赞同道:"确实很有道理。”

  "如果能创造出这样的环境,植物生长就不再是难题。”

  "但实现这种条件恐怕并不简单。”

  "否则农业专家们早就解决了。”

  "如果你能成功,对种花家将是重大贡献。”

  "每年寒冬都有无数人挨饿受冻。”

  "温室技术若成功,能挽救无数生命。”

  "这是造福万民的壮举。”

  杨厂长接着说:"这批钢材的费用我来承担。”

  "你有这样的抱负,我作为厂长理应支持。”

  "即便失败也无妨。”

  "就当是对年轻人的鼓励。”

  何雨柱婉拒:"我在食堂工作时有积蓄。”

  "支付这笔费用没问题。”

  "不必让您破费。”

  杨厂长故作不悦:"你能为民出力,我就不行?"

  "钱虽不多,却是我的心意。”

  "你成功就是最好的回报。”

  见推辞不过,何雨柱只得接受:"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杨厂长询问:"还需要什么材料?"

  "能力范围内一定帮忙。”

  何雨柱答道:"接下来要拜访大领导。”

  杨厂长诧异:"为什么?"

  何雨柱解释:"温室需要钢管、棉被和塑料薄膜。”

  "钢管已解决,棉被也好办。”

  "但塑料薄膜国内尚未生产。”

  "需要自制。”

  杨厂长知道塑料,却不了解薄膜:"怎么制作?"

  何雨柱说:"大领导分管工业部,那里有实验室。”

  "我需要借用场地研制吹膜机。”

  杨厂长疑惑:"吹膜机?"

  何雨柱说明:"这是生产塑料薄膜的设备。”

  "薄膜是保温保湿的关键材料。”

  杨厂长虽然不太明白,但听懂了一点:

  何雨柱要自主研发机器。

  果然如此。

  温室大棚技术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也是。

  如果真有那么简单,那么多农业专家也不会束手无策。

  “嗯,年轻人确实有想法。”

  “虽然难度不小,但你可以试试。”

  杨厂长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我正好有空,带你去见大领导。”

  如果何雨柱独自去工业部找大领导,恐怕会遇到些麻烦。

  杨厂长眼下没什么要紧事,正好能帮上忙。

  何雨柱点头致谢。

  两人走出办公室时,杨厂长注意到了何雨柱的电动车。

  “这是摩托车?可没有脚蹬子,也没有加油口,不太像啊。”

  何雨柱解释道:“这是电动车。”

  “摩托车靠燃油驱动,电动车则是电力驱动。”

  “充一次电能跑80公里,最高时速50公里。”

  “什么?”

  杨厂长大为惊讶,他从未在市面上见过这种机器。

  作为轧钢厂的领导,如果真有这样的产品上市,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东西我怎么从没见过?”

  何雨柱笑了笑:“这是我发明的。”

  “目前还没量产,不过我已经把图纸交给了国家,将来肯定会普及。”

  杨厂长再次震惊:“这电动车是你发明的?真了不起!”

  “要是普及了,老百姓出行就方便多了,还不用加油,省钱又实用。”

  “你刚上大学就能发明这么有用的东西,将来必定是国家栋梁!”

  “你不当厨子去读书,真是明智的选择!”

  两人骑上电动车。

  行驶时,杨厂长感受到强劲的动力,心中暗暗惊叹。

  这电动车确实方便,一拧把手就能跑。

  以后普及了,他一定要买一辆。

  工业部门口有士兵站岗。

  见两人靠近,士兵拦住了他们。

  “你们有什么事?”

  杨厂长出示轧钢厂的证件:“我是大领导的下属,有事找他。”

  士兵检查后放行。

  有杨厂长带路,果然顺利许多。

  办公楼内。

  他们抵达时,大领导正在主持会议。

  约莫半小时后,大领导回到办公室。

  见到何雨柱,大领导开怀大笑:"哈哈哈,柱子,今早喜鹊叫个不停,原来是有贵客到访。

  快请上座!小李,快去泡几杯好茶,用我珍藏的碧螺春!"

  秘书小李领命而去。

  杨厂长暗自诧异。

  大领导对何雨柱如此礼遇,那茶叶平日连他都难得品尝。

  他不解大领导为何这般看重何雨柱,莫非两人有特殊关系?

  待香茗奉上,大领导笑容满面:"柱子,恭喜你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北大学。

  最近公务繁忙,未能亲自道贺,今日正好补上。”

  何雨柱谦逊道:"不过是小事一桩。”

  大领导赞许地点头:"好一个不骄不躁,如今像你这般的年轻人实在难得。”

  杨厂长这才确信何雨柱所言非虚,竟是满分夺魁的全国状元。

  这般聪慧,实在令人叹服。

  大领导热情相邀:"柱子,既然来了就留下用饭。

  你的厨艺让我念念不忘啊。”

  何雨柱爽快应允。

  大领导关切询问:"今日前来,可是有事相商?"他心知何雨柱在校求学,若无要事不会登门。

  何雨柱直言相告:"我想借用工业部的机械设备。”

  大领导略显疑惑:"作何用途?"

  何雨柱详细解释道:"打算研制吹膜机,用于生产塑料薄膜......"接着将建造温室大棚的构想娓娓道来。

  大领导听罢沉吟:"这个设想确实利国利民。

  但自主研发新型机械,攻克技术难关绝非易事。

  单是这份创新精神,就已胜过无数青年。

  换作旁人提出这般请求,我定会婉拒。

  毕竟国家资源有限,工业部更要精打细算。

  不过你何雨柱不同,对我有救命之恩。”

  “无论结果如何,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何雨柱明白大领导的顾虑。

  如今国家正处于发展初期,资源极其匮乏。

  任何物资都显得尤为珍贵。

  迫切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每一份材料都恨不能发挥双倍效用。

  丝毫浪费不得。

  而研发一台机器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更是难以估量。

  最终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大领导愿意帮助何雨柱,实际上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杨厂长好奇地问道:“大领导,何雨柱曾经救过您的命?”

  这件事他确实不知情。

  大领导点头:“没错,你也知道我有心脏问题。

  那天突然发病,倒在路边,多亏何雨柱及时发现并救了我。

  如果不是他,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别看他年轻,医术却相当高明!”

  杨厂长惊讶:“什么?何雨柱还会医术?”

  他本以为不会再被震惊,可每次听到关于何雨柱的新消息,还是忍不住感到意外。

  一个顶尖厨师转型考入清北大学!

  而且还是满分,全国第一!

  发明了电动车!

  还懂医术!

  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项放在普通人身上都足以令人惊叹。

  可它们却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大领导思索片刻:“这件事我需要和研究室的同事们协调。

  毕竟工业部的设备有限,大家都在进行项目研究。

  让他们让出机器并不容易。”

  何雨柱理解地点头:“我明白。

  赵叔愿意帮忙,我已经很感激了。

  如果实在不行,我再想其他办法。”

  大领导对何雨柱的好感更深了。

  他没有因为救过自己就提出过分要求,言行举止都很有分寸,而且能力出众。

  这样的人,谁都会欣赏。

  大领导让何雨柱和杨厂长稍作休息,自己则去找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商量。

  来到科研工作室,大领导开口道:“老柳,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能不能借用一下你的实验室?我的一位朋友需要研究一个项目。”

  “领导,不是我不愿意,但我们的研究正处于关键阶段。

  如果现在让出实验室……”

  “恐怕要功亏一篑,要不你再去问问其他人?”

  大领导长叹一声,心里明白这事确实棘手。

  “老王,和你商量件事,借你的实验室用一阵子。

  你不是一直惦记我那幅画吗?事成之后,画归你。”

  “老赵,你开什么玩笑?现在正是科研攻关的关键时期,同志们都在日夜奋战。

  如果为了一幅画就把大家的心血拱手让人,我还算个人吗?这事没得商量,你换个条件吧!”

  大领导无奈,只得转向下一个实验室。

  “领导,真的不行啊!”

  ……

  “领导,不能耽误啊,前期投入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