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渠道风云-《开挂人生黄金瞳》

  第一批优质种苗的成功出圃和顺利销售,像一剂强心针,让张大山和整个基地都充满了干劲。两千株种苗的订单,虽然不大,但利润可观,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张大山的模式是可行的,是受市场认可的。

  张大山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光靠卖普通药材的种苗,利润空间有限,竞争也激烈。必须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把目光投向了那片试验田,尤其是那株“紫光”丹参。

  他扩大了丹参的种植面积,小心翼翼地分株繁殖,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育。他不敢再轻易动用黄金瞳去“催熟”,生怕破坏了那种微妙的平衡,而是更加注重土壤改良、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他希望通过常规手段,也能培育出接近“紫光”品质的丹参。

  李秀云则负责详细记录每一株丹参的生长数据,建立档案,试图从中找出规律。这项工作繁琐而细致,但她乐在其中,觉得这才是真正把知识用在了实处。

  就在张大山潜心研究新品种的时候,外面的市场风云突变。

  先是“百草轩”的老先生托人捎来口信,语气有些为难:“大山啊,你送来的这批新苗子,品相是没得说。不过……最近镇上来了个‘兴农种业’,也卖柴胡、黄芩苗子,价格压得很低,还搞买十送一。我这小本生意,压力有点大啊。你看你这价格……能不能稍微让一点?”

  张大山心里一沉。兴农种业?没听说过。价格战?这明显是冲着他来的!他这批苗子成本高,品质好,降价空间很小。

  他亲自去了一趟镇上,果然看到一家新开的种子店,招牌就是“兴农种业”,门面不小,里面堆满了各种种子和苗木。他进去转了转,发现他们卖的柴胡、黄芩苗子,品相很一般,明显是粗放式培育的,但价格确实便宜,吸引了不少贪图便宜的散户。

  张大山打听了一下,这家店的老板是个外地人,但据说跟刘胖子走得很近。

  果然是刘胖子在捣鬼!他用低价劣质苗冲击市场,目的就是打压张大山的优质苗,让他卖不上价,甚至滞销!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几天,省城GAP基地那边也传来了坏消息。负责对接的技术员打电话过来,语气很抱歉:“张老板,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基地最近采购策略有调整,上面要求优先采购有‘品种审定证书’的标准化种苗。你们这批试订单我们照收,但后续的合作……恐怕要暂时搁置了。”

  品种审定证书?张大山懵了。那是大型科研单位才能搞的东西,他一个个体户,上哪去弄?这分明是有人从中作梗,用政策门槛卡他!

  不用猜,肯定是刘胖子搞的鬼!他在县里、市里关系硬,想方设法断张大山的后路!

  短短几天,两条主要的销售渠道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张大山看着大棚里长势良好、即将出圃的第二批种苗,心急如焚。苗子再好,卖不出去就是一堆草!

  降价?跟刘胖子打价格战?那是自寻死路!他的优势在于品质,决不能自降身价。

  必须开辟新的渠道!可新的渠道在哪里?

  张大山把自己关在屋里,苦思冥想。他想到了顾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见识广,人脉深,或许有办法。

  他立刻给顾老先生打了个电话(用的是村里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把情况说了一遍。

  顾老先生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价格战是下策,不能跟。品种审定的事,我帮你问问,但短期内恐怕难有结果。现在,你唯一的出路,是绕过这些中间商,直接找到终端用户。”

  “终端用户?”张大山不解。

  “就是那些真正自己种药材的药农,或者小型的药材种植合作社。”顾老先生解释,“他们更看重实际效果,对价格敏感度相对低一些。你的苗子好,只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效果,他们就会认你。口碑,是最好的广告。”

  顾老先生的话,点醒了张大山。对啊!为什么非要跟刘胖子在镇上、在省城死磕?广阔的农村,才是他最大的市场!那些被刘胖子低价劣质苗坑苦了的药农,正是他的潜在客户!

  “可是……怎么找到他们呢?”张大山问。

  “办个现场观摩会!”顾老先生建议,“把你最好的苗子拿出来,请周边的药农来你的基地亲眼看看,现场对比讲解。真金不怕火炼,好东西,不怕没人识货!”

  办观摩会!张大山眼前一亮!这是个好主意!虽然投入大,风险也大,但一旦成功,就能打开局面!

  他谢过顾老先生,挂了电话,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他要办一场漂漂亮亮的观摩会,让事实说话,把刘胖子的低价攻势彻底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