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冬学-《我的桃源空间》

  大雪封门,天地间一片银白。合作社的仓库里却暖意融融,炭盆烧得正旺,松木噼啪作响,偶尔迸出几点火星。药材都已妥善储藏,空气中弥漫着干燥而醇厚的药香。往年冬闲时,村民们多是聚在一起闲聊、打牌,今年却有些不同。

  仓库一角,临时挂起了一块旧黑板,上面用粉笔画着几种常见草药的植株形态图。林晚、水生、巧婶,还有几个对种植技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摊开着几本泛黄的线装书和几张新打印的资料。墨兰坐在炭盆边,手里拿着一株晒干的黄芪标本,正慢条斯理地讲解。

  “认药,先得认形。你们看这黄芪,”墨兰指着标本的根茎叶,“主根粗长,质地坚实,断面呈菊花心,这是好黄芪的标志。茎秆有细棱,叶子是羽状复叶,小叶数量、形状都有讲究……”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笃定。

  水生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要点,不时抬头对照黑板上的图。巧婶则拿着几片不同年份的黄芪切片,仔细比较着颜色和纹理的差异。几个年轻人刚开始还有些拘谨,渐渐也被墨兰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开始提出各种问题。

  “墨兰奶奶,为什么野生的黄芪比家种的药性要强?”

  “这菊花心是怎么形成的?跟土壤有关系吗?”

  ……

  这是合作社组织的“冬学”第一课。面对药厂提高的检验标准和未来可能更严格的市场要求,林晚意识到,光有好的原料还不够,必须让每一个参与生产的人都懂药、识药,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于是,她萌生了利用冬闲时间,请墨兰和村里几位老药农系统传授草药知识的想法。

  福伯和周支书对此十分支持,不仅动员了本村的年轻人,还让清溪村、柳林村也选了几个机灵的后生来参加。张维技术员则负责将老药农的口述经验,与现代药学知识结合起来,整理成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的教材。

  “冬学”不限于课堂。天气晴好时,墨兰会带着大家到雪地里,辨认被积雪覆盖的草药枯株,讲解如何通过残留的茎秆、根茎形态和周围的伴生植物来识别药材。“草木冬眠,但它们的根和种子还活着,留下了来年再生的印记。认准了这些印记,开春才不会挖错。”墨兰踩着积雪,用木棍指点着。

  有时,张维会架起投影仪,播放他从网上下载的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的视频,结合桃源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讲解。从土壤消毒、病虫害绿色防控,到采收时机、产地初加工,内容务实而具体。

  起初,有些年轻人还觉得枯燥,但看到林晚、水生这些“干部”都学得那么认真,加上老药农们时不时穿插的采药趣闻和民间验方,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大家开始意识到,种药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需要积累和钻研的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种出的药材才能卖上好价钱,桃源村的牌子才能立得稳。

  这天傍晚,“冬学”散课后,林晚和张维留在仓库里整理笔记。炭火映着两人专注的脸庞。

  “林姐,”张维翻看着厚厚的记录,“墨兰阿姨她们的经验太宝贵了!比如通过观察山间雾气判断采收湿度,通过触摸土壤判断地力,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些系统整理出来,形成一套适合咱们本地特色的《桃源药材生产手册》。”

  林晚点点头,眼里闪着光:“这个想法很好!不仅要整理,还要配上图片,最好能做成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将来,这就是咱们合作社内部培训的标准教材,也是咱们‘桃源印记’品质保证的基石之一。”

  窗外,寒风呼啸,卷起阵阵雪沫。但仓库内,炭火温暖,知识在悄然传递,希望在这个冬天默默扎根、生长。这看似沉寂的冬闲时节,正为来年春天更高质量的破土而出,积蓄着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