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林晚和张维几乎长在了试验田里。他们划出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精细的对比实验。一部分植株接受标准生态种植法,一部分辅以不同稀释程度的灵泉水,还有几株被“娇生惯养”——既用灵泉水,又加倍实施张维制定的所有管护措施。
结果令人深思。被过度呵护的植株,长势反而并非最佳,叶片虽大却略显虚浮,茎秆也不如适度管理的植株坚实。
“看到了吗?”林晚指着那几株“娇生惯养”的黄精,“灵泉不是万能药。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潜力的锁,但里面到底能装多少东西,还得看‘房子’本身的结构和日常的维护。”
张维深有感触,他在本子上记录着:“过度干预会破坏植物自身的抗逆性。生态平衡,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我们的种植法,必须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这一前提。”
这天下午,福伯背着手溜达过来,看到他们对着几株“长相平平”的药材埋头记录,有些不解:“晚丫头,张技术员,你们老盯着这几棵蔫巴巴的苗子干啥?那边长得多喜人的不去看?”
林晚笑着拉福伯蹲下:“福伯,您来得正好。您看这棵,叶子有点卷边,颜色也不够绿,是吧?”
“嗯,像是有点缺水,或者底下有虫子闹腾。”福伯眯眼看了看,又用手捏了把根部的土,“土有点板,透气不好。”
“那您看旁边这棵,长得特别旺的,”林晚又指向那株被灵泉催生的样本,“它为啥这么旺?”
福伯端详片刻,摇摇头:“这个……说不上来,就是觉得胚子正,地气足吧。有些苗子天生就壮实,跟人一样,没法比。”
“福伯,您说的‘地气’,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张维插话道,他尝试用老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我们想弄明白,为啥有的地‘地气’足,有的不足。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地,都养出这么足的‘地气’。”
福伯听了,咂摸咂摸嘴,来了兴致:“这个嘛,老辈子有讲究。你看咱们村东头那片老药田,为啥年年收成稳?那地歇得够,用的是熟肥,而且边上就有活水沟,地是‘活’的。不像有些新开的地,看着肥,其实是‘死’肥,劲头猛,但不长久。”
“活的地?死的地?”林晚和张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对喽!”福伯用烟袋锅划拉着地面,“地跟人一样,也得喘气,也得喝水,不能光喂食。你看你们这试验田,沟是沟,垄是垄,弄得是整齐,但水怎么走?气怎么通?光靠人挖的这几条浅沟,不够!得学学老天的法子,下雨了,水是怎么渗下去的?风是怎么吹过地皮的?”
老人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林晚和张维过于关注具体的营养、病虫害,却忽略了农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水、气、热、微生物的循环与平衡。
“我明白了!”张维猛地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的种植法,不能只盯着药材本身,得把整个田块当成一个生命体来调理!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微生态环境!比如,合理设置排灌系统,模仿自然水文;比如,间作一些能固氮或吸引益虫的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林晚也豁然开朗:“福伯,您这‘活地’的说法太重要了!这才是咱们‘桃源生态种植法’的灵魂!不仅要种好药,更要养好地,让土地自己‘活’起来,拥有持续产出好药的能力!”
福伯看着两个年轻人因为自己几句话而兴奋不已,脸上露出欣慰又有些得意的笑容:“我们老家伙种了一辈子地,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跟土地打交道久了,摸到点它的脾气。你们有学问,能把这点脾气说明白,是好事!”
夕阳下,三人站在田埂上,身影被拉得很长。试验田里的药材静静生长,而关于如何与土地更好相处的答案,似乎就藏在这日常的、充满智慧的泥土气息之中。接下来的方向,不再是纠结于灵泉的神奇,而是如何将这份“活”的智慧,融入每一寸他们耕耘的土地。
结果令人深思。被过度呵护的植株,长势反而并非最佳,叶片虽大却略显虚浮,茎秆也不如适度管理的植株坚实。
“看到了吗?”林晚指着那几株“娇生惯养”的黄精,“灵泉不是万能药。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潜力的锁,但里面到底能装多少东西,还得看‘房子’本身的结构和日常的维护。”
张维深有感触,他在本子上记录着:“过度干预会破坏植物自身的抗逆性。生态平衡,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我们的种植法,必须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这一前提。”
这天下午,福伯背着手溜达过来,看到他们对着几株“长相平平”的药材埋头记录,有些不解:“晚丫头,张技术员,你们老盯着这几棵蔫巴巴的苗子干啥?那边长得多喜人的不去看?”
林晚笑着拉福伯蹲下:“福伯,您来得正好。您看这棵,叶子有点卷边,颜色也不够绿,是吧?”
“嗯,像是有点缺水,或者底下有虫子闹腾。”福伯眯眼看了看,又用手捏了把根部的土,“土有点板,透气不好。”
“那您看旁边这棵,长得特别旺的,”林晚又指向那株被灵泉催生的样本,“它为啥这么旺?”
福伯端详片刻,摇摇头:“这个……说不上来,就是觉得胚子正,地气足吧。有些苗子天生就壮实,跟人一样,没法比。”
“福伯,您说的‘地气’,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张维插话道,他尝试用老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我们想弄明白,为啥有的地‘地气’足,有的不足。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地,都养出这么足的‘地气’。”
福伯听了,咂摸咂摸嘴,来了兴致:“这个嘛,老辈子有讲究。你看咱们村东头那片老药田,为啥年年收成稳?那地歇得够,用的是熟肥,而且边上就有活水沟,地是‘活’的。不像有些新开的地,看着肥,其实是‘死’肥,劲头猛,但不长久。”
“活的地?死的地?”林晚和张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
“对喽!”福伯用烟袋锅划拉着地面,“地跟人一样,也得喘气,也得喝水,不能光喂食。你看你们这试验田,沟是沟,垄是垄,弄得是整齐,但水怎么走?气怎么通?光靠人挖的这几条浅沟,不够!得学学老天的法子,下雨了,水是怎么渗下去的?风是怎么吹过地皮的?”
老人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林晚和张维过于关注具体的营养、病虫害,却忽略了农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水、气、热、微生物的循环与平衡。
“我明白了!”张维猛地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的种植法,不能只盯着药材本身,得把整个田块当成一个生命体来调理!要营造一个健康的微生态环境!比如,合理设置排灌系统,模仿自然水文;比如,间作一些能固氮或吸引益虫的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林晚也豁然开朗:“福伯,您这‘活地’的说法太重要了!这才是咱们‘桃源生态种植法’的灵魂!不仅要种好药,更要养好地,让土地自己‘活’起来,拥有持续产出好药的能力!”
福伯看着两个年轻人因为自己几句话而兴奋不已,脸上露出欣慰又有些得意的笑容:“我们老家伙种了一辈子地,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跟土地打交道久了,摸到点它的脾气。你们有学问,能把这点脾气说明白,是好事!”
夕阳下,三人站在田埂上,身影被拉得很长。试验田里的药材静静生长,而关于如何与土地更好相处的答案,似乎就藏在这日常的、充满智慧的泥土气息之中。接下来的方向,不再是纠结于灵泉的神奇,而是如何将这份“活”的智慧,融入每一寸他们耕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