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的初稿,在张维和几位老药农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用通俗的语言配上手绘插图,详细规定了从选地、整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初加工的全过程标准。它凝结了桃源村老辈的经验智慧和现代农学的科学验证,是“桃源印记”品质的基石。
合作社召开了专门的培训会,不仅面向全体社员,也邀请了像王老五这样有单干意向的村民参加。会议由张维主讲,福伯和林晚补充。
“乡亲们,咱们种的是药,是治病救人的东西,马虎不得。”张维拿着小册子,指着投影布上的图片,“比如这施肥,不是越多越好。咱们规范里写了,底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追肥要‘少吃多餐’,看苗情、看天气……”
王老五坐在后排,翘着二郎腿,起初有些不以为然,但听着听着,表情渐渐认真起来。当张维讲到如何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判断缺素症,以及不同病虫害对应的生物防治方法时,他忍不住往前凑了凑。这些细节,确实是他之前没想过的。
“这规范,不是要捆住大家的手脚,”林晚接过话头,语气诚恳,“而是想把咱们摸索出来的、最能种出好药的法子,分享给大家。无论是合作社的社员,还是自己单干的乡亲,只要照着这规范的基本要求来,至少能保证种出的药材安全、有效,卖得上价钱。咱们桃源村的牌子,需要大家一起维护。”
培训结束后,王老五磨蹭到最后,走到林晚和张维面前,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林秘书长,张技术员,那个……这规范小册子,能给我一本不?还有,你们说的那个脱毒种苗……”
林晚笑着递给他一本:“当然可以。种苗的事,你跟水生登记一下,合作社按成本价提供。以后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来问张技术员。”
王老五接过册子,如获至宝,连声道谢。他意识到,单干不是闭门造车,有合作社这个“靠山”提供技术和种苗支持,风险小多了。
就在技术规范开始悄然影响村里种植风气的时候,天气却再次露出了狰狞的一面。盛夏的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变脸,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天色瞬间暗如黄昏。广播里紧急发布了雷暴大风和冰雹预警。
“不好!要下雹子!”福伯看着天色,脸色大变。冰雹对于叶片娇嫩的药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合作社立刻拉响了应急警报。钟声急促,在狂风中传播。社员们从四面八方冲向药田,王老五和几个原本观望的村民,犹豫了一下,也抓起麻袋、草帘跟着跑了出去。
田里顿时一片忙乱。人们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旧麻袋、草帘、塑料布,甚至从家里抱来的棉被,拼命覆盖在药材上,尤其是那些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幼苗和即将采收的荆芥花序。大人喊,孩子叫,风雨声中夹杂着焦急的呼喊。
林晚、张维、水生等人分头指挥。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冰雹砸了下来,噼里啪啦,打在人们身上、脸上,生疼。顾不得许多,大家只有一个念头:能保住一点是一点!
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十几分钟后,风停雨歇,乌云散开,阳光重新洒下。但药田已是一片狼藉。覆盖物被吹得七零八落,不少药材的叶片被冰雹打得千疮百孔,残破的叶片和断枝落了一地,尤其是那片即将成熟的荆芥,花序被打得七零八落,让人心疼。
劫后余生的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沉默不语,脸上写满了痛惜和疲惫。王老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看着自己那小块刚长出苗的黄精地,虽然也受了损,但因为他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种植密度合理,植株相对健壮,损失反而比一些疏于管理的田块要小。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种地,光有热情不行,还得有方法,有准备。他紧紧攥住了口袋里那本已经被雨水打湿的《技术规范》。
风雨过后,损失需要评估,恢复工作需要开展。但这一次,面对天灾,桃源村的种植者们,因为有了共同的标准和初步的协作,心里似乎比以往多了一分底气和凝聚力。
合作社召开了专门的培训会,不仅面向全体社员,也邀请了像王老五这样有单干意向的村民参加。会议由张维主讲,福伯和林晚补充。
“乡亲们,咱们种的是药,是治病救人的东西,马虎不得。”张维拿着小册子,指着投影布上的图片,“比如这施肥,不是越多越好。咱们规范里写了,底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追肥要‘少吃多餐’,看苗情、看天气……”
王老五坐在后排,翘着二郎腿,起初有些不以为然,但听着听着,表情渐渐认真起来。当张维讲到如何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判断缺素症,以及不同病虫害对应的生物防治方法时,他忍不住往前凑了凑。这些细节,确实是他之前没想过的。
“这规范,不是要捆住大家的手脚,”林晚接过话头,语气诚恳,“而是想把咱们摸索出来的、最能种出好药的法子,分享给大家。无论是合作社的社员,还是自己单干的乡亲,只要照着这规范的基本要求来,至少能保证种出的药材安全、有效,卖得上价钱。咱们桃源村的牌子,需要大家一起维护。”
培训结束后,王老五磨蹭到最后,走到林晚和张维面前,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林秘书长,张技术员,那个……这规范小册子,能给我一本不?还有,你们说的那个脱毒种苗……”
林晚笑着递给他一本:“当然可以。种苗的事,你跟水生登记一下,合作社按成本价提供。以后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来问张技术员。”
王老五接过册子,如获至宝,连声道谢。他意识到,单干不是闭门造车,有合作社这个“靠山”提供技术和种苗支持,风险小多了。
就在技术规范开始悄然影响村里种植风气的时候,天气却再次露出了狰狞的一面。盛夏的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变脸,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天色瞬间暗如黄昏。广播里紧急发布了雷暴大风和冰雹预警。
“不好!要下雹子!”福伯看着天色,脸色大变。冰雹对于叶片娇嫩的药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合作社立刻拉响了应急警报。钟声急促,在狂风中传播。社员们从四面八方冲向药田,王老五和几个原本观望的村民,犹豫了一下,也抓起麻袋、草帘跟着跑了出去。
田里顿时一片忙乱。人们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旧麻袋、草帘、塑料布,甚至从家里抱来的棉被,拼命覆盖在药材上,尤其是那些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幼苗和即将采收的荆芥花序。大人喊,孩子叫,风雨声中夹杂着焦急的呼喊。
林晚、张维、水生等人分头指挥。豆大的雨点夹杂着冰雹砸了下来,噼里啪啦,打在人们身上、脸上,生疼。顾不得许多,大家只有一个念头:能保住一点是一点!
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十几分钟后,风停雨歇,乌云散开,阳光重新洒下。但药田已是一片狼藉。覆盖物被吹得七零八落,不少药材的叶片被冰雹打得千疮百孔,残破的叶片和断枝落了一地,尤其是那片即将成熟的荆芥,花序被打得七零八落,让人心疼。
劫后余生的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沉默不语,脸上写满了痛惜和疲惫。王老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看着自己那小块刚长出苗的黄精地,虽然也受了损,但因为他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种植密度合理,植株相对健壮,损失反而比一些疏于管理的田块要小。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种地,光有热情不行,还得有方法,有准备。他紧紧攥住了口袋里那本已经被雨水打湿的《技术规范》。
风雨过后,损失需要评估,恢复工作需要开展。但这一次,面对天灾,桃源村的种植者们,因为有了共同的标准和初步的协作,心里似乎比以往多了一分底气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