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播种希望-《我的桃源空间》

  新开发的五十亩优选地块,经过深耕、细耙、开沟、施肥,已变得平整而肥沃,散发着泥土特有的醇厚气息。播种的日子,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这不仅是农事活动,更像是一场庄严的仪式,标志着桃源村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起点。

  天刚蒙蒙亮,新老社员们便齐聚地头。人群比以往更加庞大,既有经验丰富、面色沉稳的老把式,也有刚刚通过培训、眼神中带着兴奋与紧张的新面孔。工具堆在一旁,种子袋整齐码放,上面贴着品种标签。

  福伯站在田埂高处,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乡亲们!今天,咱们在这新地上,播下的是种子,更是咱们桃源村未来的希望!老规矩,质量第一!每个环节,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精神!”

  张维拿着扩音器,最后一次强调技术要点:“板蓝根垄宽一尺二,株距八寸,播种深度两指!黄精垄宽一尺五,株距一尺,注意芽头朝向!大家严格按照划好的线和小旗标记操作,不能密也不能稀!”

  “放心吧,张技术员!培训时练了多少遍了,错不了!”新社员赵满仓大声应和,经过严格的“补课”,他此刻信心满满。

  林晚和周支书、赵大姐等人负责统筹协调,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指定小组长,实行分区责任制。老带新,是这次播种的核心策略。每个小组都由一两名经验丰富的老社员带领几名新社员。

  播种开始了。田野上顿时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老把式们负责最关键的划行、开沟,动作精准流畅,垄沟笔直,深浅一致。新社员们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饱满的种子点入沟中,然后覆上细土,轻轻压实。他们神情专注,生怕出一点差错。

  “小李,你这株距有点近了,再稍微拉开点。”老社员王大山温和地提醒着同组的年轻后生。

  “哎,好嘞,大山叔!”后生赶紧调整。

  另一边,巧婶正手把手教柳林村来的李秀娥如何均匀点播黄精种子:“手要稳,心要静,就像给自家孩子喂饭,不能急。”

  阳光下,汗水顺着人们的脸颊滑落,滴在新翻的泥土上。空气中混合着汗味、泥土味和种子散发出的淡淡生机。没有人抱怨劳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创造的喜悦和对接下来的期盼。新老社员之间,通过共同的劳作,距离迅速拉近,默契悄然产生。

  王老五如今已是技术骨干,他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不时蹲下身检查播种质量,看到不符合要求的,立刻指出纠正,语气虽然直接,却透着负责。

  “老五哥,你看我这行咋样?”一个新社员主动请教。

  王老五仔细看了看,点点头:“嗯,不错!沟是沟,垄是垄,种子撒得也匀!就这么干!”

  看到这一幕,林晚和福伯相视一笑。严格的培训和“老带新”的模式,正在有效地将合作社的标准和理念传递下去。

  中午,大家就在地头树荫下简单用餐,吃着合作社统一送来的馒头和菜汤,交流着播种的心得。气氛融洽而热烈。

  傍晚时分,播种顺利结束。五十亩新地披上了整齐的“新装”,一垄垄田埂在夕阳下延伸向远方,仿佛大地的琴弦,等待着奏响丰收的乐章。人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种子播下去了,接下来的管护更是关键。”张维对围过来的小组长们说,“间苗、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一样都不能松懈。尤其是新社员,要多向老把式请教。”

  “放心吧,张技术员!我们一定像伺候孩子一样,把这片地管好!”新社员们纷纷表态。

  夜幕降临,田野恢复了宁静。新播下的种子在温润的土壤中,开始吸收水分,孕育生机。林晚最后离开地头,回头望去,月光下的新田静谧而安详。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桃源村的药材事业,真正进入了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希望,已深埋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