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精雕细琢-《我的桃源空间》

  有机认证的“需整改复审”结论,像一盆冷水,让沉浸在初步成功喜悦中的合作社成员们冷静下来。但没有人气馁,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林晚说得对,这次检查,是最好的老师。

  整改工作立即启动。张维对照检查员留下的详细意见清单,逐条分析,制定整改方案。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记录的细节不够完善,二是部分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追溯体系不能只停留在台账上,”张维在整改会议上强调,“要真正做到‘从种子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比如,这块地用的有机肥,是哪一批堆制的?原料来源是哪里?堆制过程中的温度、翻堆次数记录了吗?这些都要补全。”

  任务分解到人。巧婶负责带领妇女们完善农事记录,要求每天详细记录田间操作的时间、人员、具体内容,甚至天气情况。水生负责整理物资台账,将每一批种子、肥料、生物农药的来源、采购日期、使用地块等信息录入电子表格。福伯则带着老把式们,将播种、间苗、除草、采收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要点,细化成更直观、更容易执行的步骤图,贴在田间地头的宣传栏上。

  整改过程繁琐而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为了补全一份几个月前的堆肥记录,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回忆、核对。但大家都明白,这不仅是为了通过认证,更是为了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高标准管理体系。

  与此同时,有机试验田的管理进入了更为关键的中期。药材生长旺盛,对养分的需求增加,病虫害的威胁也随之而来。

  施肥完全依赖自制的有机肥。肥效释放慢,需要提前预估。张维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和测量土壤养分,精准判断需肥时期和用量。社员们按照要求,将腐熟的有机肥液稀释后,进行穴施或沟施,确保养分缓慢而持久地供应。

  病虫害防治是最大的挑战。严禁使用化学农药,意味着必须将预防和生物防治做到极致。张维增加了天敌昆虫的释放频率,在田边悬挂了更多不同颜色的粘虫板以监测虫口动态。一天,负责巡查的李秀娥发现几株黄精的叶片上出现了蚜虫的踪迹。

  “快看!张技术员,这边有蚜虫了!”她急忙报告。

  张维立刻赶到现场,仔细查看后,松了口气:“发现得早,数量还少。释放一批瓢虫幼虫,同时用辣椒水、苦参碱等植物源药剂进行局部喷洒,应该能控制住。”

  按照预案,防治小组迅速行动。几天后,瓢虫幼虫将蚜虫消灭殆尽,避免了虫害的蔓延。这次成功的应对,增强了大家对于有机种植病虫害防控的信心。

  天气也来添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试验田出现了轻微的积水。社员们冒雨疏通排水沟,雨停后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避免了烂根风险。每一次突发状况的妥善处理,都让这套有机管理体系变得更加成熟和可靠。

  整改和中期管理同步进行,合作社上下仿佛进行着一场精益求精的“精雕细琢”。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田里的药材,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用心,在阳光雨露和精心呵护下,长得格外健壮,叶片肥厚油绿,植株挺拔有力。

  一个月后,认证机构复审的日子到了。还是那位严肃的检查员,但他这次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详实完整的记录档案,是田间地头清晰明了的操作规程图示,是社员们熟练而规范的操作演示。

  检查持续了大半天,检查员脸上的表情逐渐由严肃转为赞赏。临走前,他对林晚和张维说:“你们的改进速度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套管理体系,已经具备了有机农业的核心理念和可操作性。我会将积技的评审意见提交上去。”

  送走检查员,合作社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虽然最终证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发,但复审的顺利通过,意味着最难的一关已经闯过。

  傍晚,林晚独自走在有机试验田的田埂上。夕阳的余晖洒在绿意盎然的药材上,泛起柔和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植物健康的清香。她俯下身,轻轻触摸一片厚实的黄金叶片,指尖传来充满生命力的韧劲。

  精雕细琢,方成大器。这片试验田,不仅孕育着高品质的药材,更孕育着桃源村农业转型升级的希望和信心。接下来的路,依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