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桃李不言-《我的桃源空间》

  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和反复打磨,《桃源药食同源乡土志》正式付梓出版。这本凝聚了全村心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册子,没有华丽的装帧,却以其内容的扎实、图文并茂的生动和蕴含的乡土智慧,一经面世,便引起了超出预期的反响。

  首批书籍除了在“桃源印记”体验中心和线上店铺销售外,林晚还委托县文化馆和新华书店代为发行。令她没想到的是,书籍上架不久,便陆续收到了来自学校、图书馆、研究机构甚至外省读者的咨询和订单。一位省城中医院的退休老专家在来信中写道:“此书将民间智慧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宝贵乡土教材,已推荐给我院附属院校作为参考读物。”

  更让林晚惊喜的是,省电视台一档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栏目组,通过县宣传部联系到了合作社,希望以《乡土志》和“桃源印记”的药旅融合模式为题材,制作一期专题节目。栏目组一行数人来到桃源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采访拍摄。镜头记录了福伯在药田里如数家珍的讲解、张维在实验室里的严谨分析、巧婶在灶台前充满烟火气的药膳制作、以及游客们沉浸式的体验场景。

  节目播出后,“桃源印记”这个名字连同其背后“药食同源、乡村振兴”的故事,通过电视信号传遍了千家万户。合作社的客服电话几乎被打爆,线上店铺的访问量和咨询量激增,甚至有不少人询问是否开设养生培训班或接受研学团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维看着纷至沓来的赞誉,引用古语感慨道,“我们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真诚和品质,自然会吸引同道之人。”

  这突如其来的广泛关注,也引来了更高级别的重视。一天,市农业农村局和文旅局的联合调研组,在县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桃源村考察。带队的市文旅局副局长在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桃源印记’的模式,将生态农业、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和乡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样板,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调研结束后不久,县里召开了一个专题协调会,邀请林晚参加。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以“桃源印记”为核心品牌和龙头,整合周边几个乡镇的特色资源(如另一个乡的有机茶园、一个镇的生态竹林),规划一条跨区域的“健康养生精品走廊”,纳入市级的旅游推广计划,并争取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政策支持。

  这个构想,让林晚心潮澎湃,也倍感压力。这意味着,“桃源印记”将从带动一村,升级为引领一片区域的发展。机遇巨大,但协调难度、品质把控和品牌管理的复杂性也将呈指数级上升。

  “这是对‘桃源印记’品牌价值和模式的最高认可,”林晚在理事会通报情况时,语气凝重而兴奋,“但也是一场更大的考验。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合作可以,但必须统一标准,宁缺毋滥。‘桃源印记’的核心是品质和诚信,绝不能因为规模扩张而稀释。我们可以输出技术、标准和品牌管理经验,但合作方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和认证。”

  理事会达成共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小组,由林晚牵头,张维负责技术标准输出,福伯和周支书负责与周边村镇的沟通协调,谨慎稳妥地推进“健康养生走廊”的前期规划和伙伴筛选工作。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林晚翻阅着《乡土志》上读者热情的留言,看着电脑屏幕上“健康养生走廊”的初步规划图,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她想起回乡时的初心,仅仅是想带领乡亲们种好药、过上好日子。如今,梦想的种子已破土成荫,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力量,源于专注做好每一件事,守护好每一个品质细节。这份默默的坚持,终将汇聚成河,滋养更广阔的土地。前方的路,责任重大,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