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远方的田野-《我的桃源空间》

  “桃源印记”联盟决定组建技术援助小组,对外输出经验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周边区域的乡村振兴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几经磋商,联盟最终确定了首个对外援助项目——帮助邻省山阳县的望仙村,发展以当地特产“云雾野茶”和“山地灵芝”为核心的特色产业。

  经过精心筹备,由张维担任技术总指导、水生负责运营协调、巧婶担任体验设计顾问的精干小组,带着满满的资料和工具,启程前往望仙村。临行前,林晚和福伯特意来送行。

  “这次出去,代表的不仅是咱们联盟,更是咱们这种发展模式的脸面。”福伯拍着张维的肩膀,语重心长,“要把真本事教出去,也要把咱们的实在劲儿带过去。”

  林晚则叮嘱水生和巧婶:“多听、多看、多了解当地的实际困难。经验不能硬搬,要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小组抵达望仙村后,受到了当地干部和村民的热烈欢迎,但也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望仙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虽有优质资源,但生产方式传统、分散,缺乏品牌和市场意识。村民对“联盟”、“标准”、“体验”这些概念十分陌生,甚至有些抵触。

  张维没有急于推行方案,而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带着小组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茶园和灵芝棚,与老茶农、采药人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经验和困惑。他发现,这里的野茶品质极佳,但采摘和制茶工艺粗糙;灵芝是野生的,但采摘无序,破坏资源。

  “咱们不能一来就指手画脚,”张维在小组内部会议上说,“要先尊重、再引导。他们的优势是原生态,我们的任务是帮他们把优势标准化、价值化。”

  基于深入调研,小组制定了“三步走”的援助计划:

  第一步,技术筑基。张维组织老茶农,改进传统制茶工艺,引入清洁化加工和分级标准;同时,指导村民建立灵芝的轮采和仿野生栽培规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

  第二步, 组织赋能。水生协助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初步的议事规则和财务制度,并培训年轻村民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信息沟通和简单记账。

  第三步, 体验破冰。巧婶结合当地传说和茶、芝特色,设计了简易的“仙茶品鉴”和“灵芝探秘”体验活动,并培训了几位口齿伶俐的村民担任向导。

  工作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有老茶农固执于祖传手艺,不愿改变;有村民对合作社将信将疑,怕吃亏。小组耐心沟通,反复示范,并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协助做工作。他们还特意安排望仙村的骨干到桃源村实地参观学习。当看到桃源村整齐的药田、规范的作坊和红火的生意后,望仙村的村民们眼界大开,态度发生了转变。

  就在援助小组在远方奋战的同时,桃源村大本营也面临着新课题。联盟事业越做越大,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受到了考验。福伯的孙子小辉,大学毕业后在省城找到了工作,这次休假回来,和爷爷有了一次深夜长谈。

  “爷爷,我知道您和晚姑为村里付出了太多,现在搞得这么好。但我学的计算机,在城里发展空间更大……我,我可能暂时回不来。”小辉的话语中带着愧疚。

  福伯沉默地吸着旱烟,良久,叹了口气:“娃,爷爷不怪你。人往高处走。咱们这把老骨头还能撑些年,你们年轻人,在外面闯荡,长了本事,说不定将来也能用另一种方式帮到村里。”

  小辉的话代表了一批村里年轻人的想法。他们为家乡的巨变感到自豪,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乡村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落差。林晚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意识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现有的中坚力量,更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吸引和留住年轻人。

  她与理事会商议后,决定启动“青苗计划”:一方面,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吸引大学生假期来村参与项目研究、电商运营、宣传设计等工作;另一方面,在联盟内部设立更具挑战性和成长性的岗位,如新项目负责人、品牌推广专员等,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清晰的晋升通道,让年轻人看到在乡村同样能有精彩的事业发展。

  “远方”的田野需要开拓,“身边”的沃土更需要精心培育。援助小组在望仙村的辛勤耕耘已初见成效,第一批按照新标准制作的“望仙野茶”样品获得了市场初步认可;而桃源村“青苗计划”的推出,也在年轻一代中激起了涟漪。联盟的发展,正面临着内外兼修、新老传承的关键时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