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我的桃源空间》

  “桃源山野系列”的爆火,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涟漪不断扩散,最终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省电视台一档金牌纪实栏目《寻找匠心》的编导,通过文旅部门辗转联系上了联盟,希望以“桃源印记”为蓝本,拍摄一集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守正创新”的纪录片。

  消息传来,联盟内部炸开了锅。

  “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全省都能看到咱们!” 水生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这下咱们的品牌真要一飞冲天了!”

  巧婶却忧心忡忡:“拍电视?那镜头底下,一点毛病都藏不住。咱们这些土法子,能经得起那么多人看吗?”

  福伯磕了磕烟袋锅,慢悠悠地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咱们咋做的,就咋给人看。真的假不了。”

  张维感受到了压力,也看到了机遇。他召集核心成员开会:“电视台来拍,是对我们这些年来摸索的肯定。但我们不能为了拍而拍,更不能演戏。我们就展现最真实的状态——我们的坚持,我们的困难,还有我们这群人。”

  栏目组进驻那天,桃源村仿佛过节般热闹。导演是位干练的中年女性,姓陈,目光锐利。她没有要求摆拍,而是让团队分散开来,像影子一样跟随记录。

  镜头记录了福伯在天蒙蒙亮时,带着徒弟上山,通过观察叶片露水判断采药最佳时机的场景;记录了巧婶在熬药车间,凭借声音和气味掌控火候的专注侧脸;记录了张维和年轻技术员为半个百分点的成分差异争得面红耳赤的学术现场;也记录了深夜理事会上,大家对渠道商压价、原材料波动等现实难题的激烈辩论……

  陈导对张维说:“张理事长,你们让我很意外。我原以为会看到更多‘诗和远方’,没想到看到了这么多‘烟火人间’的纠结和坚持。” 张维笑了笑:“乡村振兴,不是滤镜下的风景画,是实打实的日子。我们有我们的理想,但更得解决吃饭的问题。”

  拍摄进行到一半时,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平静。长期为联盟供应优质艾草的柳树沟村,因气候异常,艾草产量锐减,品质也有所下降。供应商老赵忐忑地找到张维,表示无法按合同足量交付优质原料。这直接关系到“山野系列”核心产品艾草条的稳定供应。

  会议室气氛凝重。水生主张按合同索赔并紧急寻找新供应商;巧婶担心临时换料会影响产品一贯的风味和口碑。

  张维沉默良久,对老赵说:“赵叔,天灾不由人。合同是死的,人是活的。今年的艾草,我们按质论价,有多少收多少。但有个条件,你得带着我们技术员去看看地,咱们一起琢磨琢磨,明年怎么帮着你把产量和品质稳回来。”

  老赵愣住了,眼圈有些发红。这个决定,让栏目组陈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镜头真实记录下了张维和技术员跟着老赵下到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商讨轮作和土壤改良方案的全过程。

  纪录片的后期制作,联盟没有干预。成片播出那天,全村人都聚在合作社会议室。当屏幕上出现福伯粗糙的手抚摸药材的特写、巧婶熬药时额角的汗珠、张维面对困境时的凝重、以及联盟成员围坐一堂既有争执又有扶持的画面时,会议室里异常安静,许多人眼中闪着光。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却以平实、克制甚至不回避困难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有筋骨、有温度、有挣扎也有坚守的“桃源印记”。片尾,张维面对镜头说:“我们没想做什么标杆,就是想证明,靠山吃山,也能吃出个新吃法,让这方水土上的人,活得更有底气、更有尊严。”

  节目播出后,引发的反响远超预期。“桃源印记”官网和电商平台访问量暴增,订单再次迎来高峰。但更让张维触动的是,他收到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和留言,有鼓励,有请教,更有许多像柳树沟村老赵一样的乡村创业者,诉说他们的困惑与希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部纪录片,让“桃源印记”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符号,连接起了更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默默耕耘的同路人。张维意识到,联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走过的路,积累的经验教训,或许能成为照亮他人的一丝微光。

  夜色中,张维独自走在村中小道上,远方群山如黛。他明白,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