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无形的网-《我的桃源空间》

  穆家操控的“国际自然遗产保护基金会”如同一条隐形的触手,开始悄然发力。先是几家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组织,接连发表文章,质疑桃源保护区现行的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全球科研合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呼吁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国际研究机制。

  紧接着,某些海外媒体也开始跟风炒作,将桃源村描绘成一个“因地方保护主义而阻碍科学进步”的典型,虽然并未直接点名,但矛头所指,清晰可见。

  这些舆论攻势,包装在“科学”、“环保”的光鲜外衣下,极具迷惑性,给县里和省里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毕竟,对外开放、国际合作是大的方针政策,对方提出的理由冠冕堂皇,难以直接驳斥。

  “他们这是阳谋。”苏老在电话里对林晚说,语气带着疲惫,“打着崇高的旗号,行掠夺之实。我们如果强硬拒绝,就会被扣上保守、封闭的帽子;如果妥协,核心秘密就可能不保。”

  林晚冷静地分析:“苏老,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他们强调‘开放’,我们就强调‘保护’的优先性和特殊性。藏仙谷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灵泉和古篆更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任何冒进的研究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该主动发布我们的保护理念和阶段性科研成果,展现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同时明确核心区域的不可侵犯性。”

  “说得对!”苏老精神一振,“我这就组织人手,准备材料,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专家论证会,从科学和法律层面,夯实我们的保护基础!”

  在苏老的推动下,一场由国内顶尖生态学家、考古学家和法律专家参与的论证会迅速召开。专家们基于详实的考察数据,充分论证了藏仙谷生态的独特性和脆弱性,以及采取审慎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会议成果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有效对冲了国际上的杂音。

  第一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

  然而,穆家的手段远不止于此。几天后,一个由该基金会资助的“国际青年科学家考察团”向保护区提交了访问申请。考察团成员来自多个国家,背景“干净”,研究课题看似中立,让人难以拒绝。

  “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林晚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把戏,“考察团里,肯定混有穆家的人,想趁机摸进来近距离侦察。”

  果然,沈墨通过特殊渠道核实,考察团名单中,有一位名叫“艾琳娜·陈”的华裔女植物学家,其背景资料与穆家控制的一个海外研究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怎么办?直接拒绝会显得我们心虚,批准又等于引狼入室。”保护区负责人感到棘手。

  林晚沉思片刻,有了主意:“批准他们来,但严格限定活动范围,只开放最外围的缓冲区。同时,我们组织一个‘陪同团’,成员包括我们最可靠的专家、安保人员,还有……我母亲。”

  “墨兰女士?她的身体……”负责人有些担心。

  “我妈恢复得不错,而且她学识渊博,对植物学和古文化都有很深造诣,由她出面讲解,最能体现我们的底蕴,也最能震慑那些别有用心者。”林晚解释道。她相信,母亲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会让穆家意识到,墨家的传承并未断绝。

  墨兰得知后,欣然同意:“也好,我躺了这么多年,也该活动活动筋骨了。正好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魑魅魍魉。”

  考察团到来的那天,天气晴朗。林晚和恢复良好的墨兰,以及苏老等专家,亲自在保护区工作站迎接。

  当墨兰穿着一身素雅的中式服装,气质温婉却目光如炬地出现在考察团面前时,那位名叫艾琳娜·陈的女植物学家眼中,果然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震惊和审视。虽然她很快掩饰过去,但那一瞬间的失态,没有逃过林晚和墨兰的眼睛。

  墨兰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容不迫地向考察团介绍着保护区的概况和生态价值,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气质,让不少真正的年轻科学家钦佩不已。在交谈中,她更是“不经意”地提及了一些关于草木灵性和古老医药哲学的见解,看似闲聊,却句句暗藏机锋,让艾琳娜·陈听得脸色微变,不敢轻易接话。

  林晚在一旁配合默契,母女二人一唱一和,将主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考察过程,都在严格的监控和引导下进行,艾琳娜·陈根本没有机会脱离队伍,更别提接触核心机密。

  考察结束后,艾琳娜·陈带着满腹的挫败感和更深的忌惮,悻悻离去。这一次,穆家的渗透计划,再次破产。

  然而,林晚和墨兰都清楚,穆家的网,只会越收越紧。下一次的进攻,或许会更加直接,更加凶险。

  无形的较量,在平静的表象下,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