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年味还未完全散去,但桃源村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忙碌。积雪开始消融,露出底下湿润的土地,空气中带着冰雪初融的清新气息。
林晚将合作社的事务仔细交代给福伯和巧婶,又拜托老刀和雷队的人加强村里的安保,尤其是水源地的看守。一切安排妥当后,她带上简单的行囊和一些“桃源印记”的样品,准备启程前往省城。
墨兰将女儿送到村口,细细叮嘱:“晚晚,出门在外,万事小心。遇事多思量,莫要强出头。”她将一个小巧的锦囊塞进林晚手里,“这里面是我配的几样应急的药丸,解毒、安神的都有,以备不时之需。”
“妈,您放心吧,我晓得的。”林晚接过锦囊,贴身收好,心里暖暖的,“您在家也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沈墨因为杂志社有事,提前两天已经回了省城,会在那边接应她。陆子川也打来电话,说已经帮她在省中医药大学附近联系好了一家干净安全的招待所。
告别母亲和前来送行的乡亲,林晚坐上了前往县城的早班车。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从熟悉的田野山林变为更开阔的城镇景象。这是林晚重生回来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桃源村,去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抵达省城时,已是下午。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喧嚣的人潮和都市的节奏,让习惯了山村宁静的林晚微微有些不适。沈墨早早等在车站,见到她,高兴地迎了上来。
“晚晚,路上辛苦了吧?走,我先带你去住处安顿下来。”沈墨接过她手里的行李,关切地说。
招待所果然如陆子川所说,环境清幽,离中医药大学很近。安顿好后,沈墨拉着林晚去附近吃了顿饭,边吃边聊。
“你这次来,主要想查哪些方面的资料?”沈墨问道。
林晚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一是想查关于‘蚀骨瘴’这类古代毒物的文献,看看有没有更详细的记载和破解之法。二是想了解现代的水质监测和净化技术。三是……想看看省城这边,对天然草药、健康食品的市场接受度怎么样,有没有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
沈墨点点头:“前两者,省图书馆的古籍部和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应该能找到不少资料。至于市场方面,我认识几个做健康产业的朋友,可以帮你引荐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便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求学”之旅。她先是泡在省图书馆的古籍部,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艰难地搜寻。这里的管理员是个戴着老花镜、脾气有些古怪的老先生,起初对林晚这个年轻姑娘要查“偏门”的古毒物资料颇不以为然。但林晚态度谦逊,提出的问题又往往切中要害,渐渐引起了老先生的兴趣,甚至主动帮她查找一些冷门的孤本、残卷。
在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林晚更是如鱼得水。这里的藏书更为系统专业,她不仅找到了关于“蚀骨瘴”的更多记载(确认其毒性猛烈且难以根除),还查阅了大量关于草药解毒、环境净化的现代研究论文。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从《百草灵韵曲》和墨家传承中领悟的道理,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她还特意去听了两场关于水资源保护和现代农业的公开讲座,对现代科技有了新的认识。她意识到,传统的智慧需要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沈墨的引荐下,林晚也接触了几位做高端养生食材和天然护肤品的朋友。她带去的“桃源印记”样品,无论是菊花茶、黄精,还是巧婶试做的“七白膏”,都让对方赞不绝口,尤其是对其纯天然的特性和显着的效果印象深刻,表达了浓厚的合作意向。这让林晚对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天傍晚,林晚从图书馆出来,漫步在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夕阳的余晖洒在古朴的教学楼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走过,充满了学术气息。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心中思绪万千。
省城之行,让她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潜力。桃源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走出去,拥抱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刚下班过来接林晚去吃晚饭。
林晚回过头,笑了笑:“姐,我在想,也许我们可以和中医药大学建立一些合作。比如,请学校的专家去咱们村指导种植技术,或者把咱们村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既能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也能扩大桃源村的知名度。”
沈墨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很好啊!产学研结合,是条好路子!我认识学校的几位教授,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夜晚,林晚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整理着几天来的笔记和收获。窗外是省城的万家灯火,璀璨而遥远。她拿出母亲给的锦囊,摩挲着上面细密的针脚,心中对家乡的思念越发浓烈。
省城虽好,但终究不是她的根。她的根,在桃源村的那片土地上,在那里的乡亲们中间。这次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为了更有力地守护那片土地。
她合上笔记本,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等回去后,要尽快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积极推动与外界的技术和市场合作。
这一次省城之行,收获远超预期。她不仅找到了对抗威胁的新思路,更为桃源村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林晚将合作社的事务仔细交代给福伯和巧婶,又拜托老刀和雷队的人加强村里的安保,尤其是水源地的看守。一切安排妥当后,她带上简单的行囊和一些“桃源印记”的样品,准备启程前往省城。
墨兰将女儿送到村口,细细叮嘱:“晚晚,出门在外,万事小心。遇事多思量,莫要强出头。”她将一个小巧的锦囊塞进林晚手里,“这里面是我配的几样应急的药丸,解毒、安神的都有,以备不时之需。”
“妈,您放心吧,我晓得的。”林晚接过锦囊,贴身收好,心里暖暖的,“您在家也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
沈墨因为杂志社有事,提前两天已经回了省城,会在那边接应她。陆子川也打来电话,说已经帮她在省中医药大学附近联系好了一家干净安全的招待所。
告别母亲和前来送行的乡亲,林晚坐上了前往县城的早班车。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色逐渐从熟悉的田野山林变为更开阔的城镇景象。这是林晚重生回来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桃源村,去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抵达省城时,已是下午。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喧嚣的人潮和都市的节奏,让习惯了山村宁静的林晚微微有些不适。沈墨早早等在车站,见到她,高兴地迎了上来。
“晚晚,路上辛苦了吧?走,我先带你去住处安顿下来。”沈墨接过她手里的行李,关切地说。
招待所果然如陆子川所说,环境清幽,离中医药大学很近。安顿好后,沈墨拉着林晚去附近吃了顿饭,边吃边聊。
“你这次来,主要想查哪些方面的资料?”沈墨问道。
林晚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一是想查关于‘蚀骨瘴’这类古代毒物的文献,看看有没有更详细的记载和破解之法。二是想了解现代的水质监测和净化技术。三是……想看看省城这边,对天然草药、健康食品的市场接受度怎么样,有没有机会推广我们的产品。”
沈墨点点头:“前两者,省图书馆的古籍部和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应该能找到不少资料。至于市场方面,我认识几个做健康产业的朋友,可以帮你引荐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便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求学”之旅。她先是泡在省图书馆的古籍部,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艰难地搜寻。这里的管理员是个戴着老花镜、脾气有些古怪的老先生,起初对林晚这个年轻姑娘要查“偏门”的古毒物资料颇不以为然。但林晚态度谦逊,提出的问题又往往切中要害,渐渐引起了老先生的兴趣,甚至主动帮她查找一些冷门的孤本、残卷。
在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林晚更是如鱼得水。这里的藏书更为系统专业,她不仅找到了关于“蚀骨瘴”的更多记载(确认其毒性猛烈且难以根除),还查阅了大量关于草药解毒、环境净化的现代研究论文。她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从《百草灵韵曲》和墨家传承中领悟的道理,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她还特意去听了两场关于水资源保护和现代农业的公开讲座,对现代科技有了新的认识。她意识到,传统的智慧需要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沈墨的引荐下,林晚也接触了几位做高端养生食材和天然护肤品的朋友。她带去的“桃源印记”样品,无论是菊花茶、黄精,还是巧婶试做的“七白膏”,都让对方赞不绝口,尤其是对其纯天然的特性和显着的效果印象深刻,表达了浓厚的合作意向。这让林晚对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天傍晚,林晚从图书馆出来,漫步在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夕阳的余晖洒在古朴的教学楼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走过,充满了学术气息。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心中思绪万千。
省城之行,让她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潜力。桃源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走出去,拥抱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想什么呢?这么入神。”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刚下班过来接林晚去吃晚饭。
林晚回过头,笑了笑:“姐,我在想,也许我们可以和中医药大学建立一些合作。比如,请学校的专家去咱们村指导种植技术,或者把咱们村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这样既能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也能扩大桃源村的知名度。”
沈墨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很好啊!产学研结合,是条好路子!我认识学校的几位教授,可以帮你牵线搭桥。”
夜晚,林晚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整理着几天来的笔记和收获。窗外是省城的万家灯火,璀璨而遥远。她拿出母亲给的锦囊,摩挲着上面细密的针脚,心中对家乡的思念越发浓烈。
省城虽好,但终究不是她的根。她的根,在桃源村的那片土地上,在那里的乡亲们中间。这次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为了更有力地守护那片土地。
她合上笔记本,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等回去后,要尽快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积极推动与外界的技术和市场合作。
这一次省城之行,收获远超预期。她不仅找到了对抗威胁的新思路,更为桃源村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