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设计无人机摄像头-《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

  又一次,林舟的意识被拉入那个奇特的维度。

  这一次,他看到了光是如何被捕捉、转换、传输的;看到了各种光学材料的分子结构;理解了红外、紫外、可见光谱的全部奥秘...

  【解析完成,获得技能:先进光电技术 ,红外成像 ,信号传输与处理 ,微型摄像系统 】

  回归现实后,林舟立即又拿出一张新纸,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摄像系统。

  \"最大的难题是信号传输,\"林舟思索着,\"这个年代没有数字技术,全是模拟信号,传输距离和抗干扰能力都很有限。\"

  灵感突然闪现,林舟猛地拍了下桌子:\"对了!可以借鉴军用通讯系统的加密技术!\"

  他迅速画出一个新的电路图,这是一个采用频率跳变技术的信号传输系统。通过不断地在预设频段内随机切换传输频率,不仅能有效避免敌方干扰,还能增加传输距离。

  \"再加上信号放大器和中继站,理论上可以实现十几公里的传输距离,\"林舟自言自语,\"足够用在前线了。\"

  接着,他设计了一种小型化的摄像装置,比之前的闭路电视摄像头小了一半,却有着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低光性能。这种摄像装置可以安装在移动平台上,比如...

  \"无人机!\"林舟眼前一亮。

  \"摄像头是基本配置,\"林舟在图纸上标注道,\"但真正的杀手锏是...\"

  他详细画出了一个可以安装在无人机下方的轻型机枪支架,配有简单的机械稳定系统和远程触发装置。

  \"远程操控系统是关键,\"林舟咬着笔帽思考,\"这个年代没有微处理器,得用机械和模拟电路来实现。\"

  他设计了一套基于航模遥控技术的操控系统,通过多通道无线电信号控制无人机的升降、转向和武器开火。操作者通过一个简易的控制台和与摄像头连接的显示器,就能实现远程侦察和打击。

  \"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还有很多困难,\"林舟审视着自己的设计,\"首先是精度问题,其次是可靠性...\"

  他决定先从简单的开始,先制作一个纯侦察用无人机,验证摄像系统和传输技术,然后再考虑武装化。

  \"好了,初步设计完成,\"林舟揉了揉太阳穴,发现已经是凌晨三点,\"得赶紧整理一下,明天一早就向赵部长汇报。\"

  他迅速把所有图纸和笔记整理好,分成三个部分:模块化武器系统、先进摄像系统和侦察无人机。每个部分都配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和制造建议。

  林舟知道,这些设计在这个年代实现起来会有很多困难,但他相信,凭借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军工系统的支持,这些困难都能克服。

  \"就算只能实现一部分功能,也比现有装备强多了,\"林舟自我安慰道,\"至少能让前线的同志们多一些保障。\"

  收拾好桌面,林舟躺在休息室的简易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是那些在边境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还有可能面临的更大规模冲突。

  \"必须争分夺秒,\"林舟下定决心,\"明天就启动这些项目。\"

  ……

  早晨,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林舟的办公桌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线。

  \"同志们,形势紧急!\"林舟站在会议室前,环视着十几名技术骨干,\"边境那边已经出事了,咱们必须火速拿出点真东西来。\"

  小李举手,\"林工,咱们该怎么分组?\"

  林舟迅速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火箭炮、通讯系统、电子干扰、无人侦察。

  \"按这五个方向分组,王明负责火箭炮,小李你带队搞夜视装置,老张负责通讯系统,小王组电子干扰,剩下的无人侦察我亲自来。\"

  \"林工,您一个人能行吗?\"小李一脸担忧。

  林舟拍拍他肩膀,笑道:\"放心,这方面我有些想法,需要闭门造车几天。各组明确任务后,三天内必须拿出初步方案!\"

  \"保证完成任务!\"众人齐声应道。

  散会后,林舟立刻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反锁门窗,拉上窗帘。他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精密的盒子,里面装着刚从军部搞来的稀有材料——高纯度硅材料、特殊合金、光电元件。

  \"就等你们了。\"林舟自语道,仔细检查了一遍门窗,确认无人,然后进入了小世界。

  时间流速骤然改变。

  林舟先拿出图纸,细细研究无人机设计。\"要装机枪就得先解决重量问题...\"他在图纸上标注着,

  \"还得有实时摄像头,现在的摄像头又大又重,得从头设计...\"

  他拿起笔,在纸上迅速画出一个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图:\"光电转换管是核心,得手工绕线...\"

  接下来的小世界时间里,林舟像个疯子一样投入工作。

  先攻克摄像头问题,这是整个系统的眼睛。

  \"这玩意儿在21世纪随便买,现在却得自己做。\"林舟一边嘀咕,一边小心翼翼地用显微镜下操作,将光敏材料涂在特制的底板上。

  光电转换管需要手工绕制,这活儿极其精细。

  林舟的手指因长时间精细操作而微微发抖,汗水不断从额头滑落。

  \"该死,又断了!\"林舟懊恼地扔掉第七次失败的线圈,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

  第十二次尝试,终于成功了。

  林舟小心翼翼地将光电转换管安装在自制的外壳中,连接上从旧相机上拆下来的微型镜组。

  \"现在测试灵敏度...\"

  他架设了一个简易的暗室,测试摄像头在弱光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令他满意:虽然画质粗糙,但能清晰捕捉到半米外的物体轮廓。

  \"信号传输是大问题,\"林舟皱眉思考,\"现在没有数字信号,全靠模拟,容易受干扰...\"

  灵光乍现!\"可以借鉴军用通讯的跳频技术!\"

  他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跳频发射器,通过不断切换预设频道来减少干扰。

  再加上几个小型放大器,理论上可以将信号传输距离提升到5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