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年轻人,话不要说太满-《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初升的太阳。

  在那轮红日中,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龙国的隐形轰炸机翱翔于万米高空,看到了航天器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龙国,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有蘑菇蛋的国家,而是一个真正掌握空天力量的强国。

  林舟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是时候将这些革命性的设计转化为现实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赵部长的号码:

  \"赵部长,我需要组建一个特别项目组,代号'苍鹰'。对,保密级别最高,直接向上面汇报。

  材料?我已经准备好了,请派人来取...不,不需要航天部的人,至少现在不需要。

  我需要的是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年轻工程师...\"

  电话那头,赵部长的声音从震惊逐渐变为兴奋:\"林工,你是说...我们要自己研制战略轰炸机?\"

  \"不仅是轰炸机,\"林舟平静地回答,\"是能够让龙国真正展翅高飞的翅膀。\"

  挂掉电话,林舟再次看向窗外。

  晨光中,一只鹰隼正掠过天际,那矫健的身影仿佛是未来龙国空天力量的预兆。

  ……

  三天后,军工部机要楼三层会议室。

  这座灰色建筑平日里人迹罕至,今天却格外热闹。

  一辆接一辆的黑色轿车驶入大院,车上下来的都是各部门的重量级人物。

  \"这么急召集我们来,到底什么事啊?\"

  空军装备部郑将军下车时,碰到了同时到达的航天部副部长刘文辉。

  刘文辉摇摇头,脸上也是一片茫然:\"通知上只说'林工有颠覆性技术汇报',别的什么都没说。\"

  \"林工?\"郑将军皱眉,\"就是那个搞坦克的林工?他懂飞机吗?怎么把我们空军也叫来了?\"

  \"不只是你们,\"从后面走来的电子工业部技术司马司长插话道,

  \"我们电子部的几位总工都被请来了,连退休的王院士都惊动了。\"

  三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困惑。

  会议室很快坐满了人。

  长长的椭圆形会议桌旁,端坐着来自空军、航天部、电子工业部和军工部的数十位高层与顶尖专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他们是龙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开拓者,平时连部长都不敢轻易打扰,今天竟然全部到场。

  \"这阵势,\"航天部的李副总工程师低声对身旁的同事说,

  \"上次见到这么多大佬齐聚一堂,还是讨论蘑菇蛋方案的时候。\"

  \"听说是林工要汇报什么颠覆性技术,\"他的同事回道,\"就是那个搞出'猛龙'坦克的年轻人。\"

  李副总工轻哼一声:\"坦克搞得好,飞机可是另一回事。发动机、气动、材料、电子设备,哪一样不是世界级难题?他能颠覆什么?\"

  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

  作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对这个\"半路出家\"的年轻人持保留态度是很自然的。

  八点整,赵部长走进会议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林舟。

  与会者的目光立刻聚焦在林舟身上。

  他看起来很普通,一身简朴的中山装,面容平静,目光沉稳,与其显赫的声名形成鲜明对比。

  \"各位同志,\"赵部长简短开场,

  \"今天紧急召集大家来,是因为林工提出了几项可能改变我国航空航天格局的技术构想。

  考虑到事关重大,我请示上级后,决定立即组织这次汇报会。

  下面,有请林工给大家介绍。\"

  林舟走到讲台前,环视了一圈满屋子的专家和领导,嘴角微微上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前辈,\"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是四项关键技术:变循环航空发动机、飞翼构型隐身战略轰炸机、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和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这四项技术将彻底改变我国空天防御与战略打击能力,领先世界至少二十年。\"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立刻传来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惊讶的,有怀疑的,更多的是不可置信。

  \"二十年?开什么玩笑!\"一位老院士忍不住脱口而出。

  \"年轻人,话不要说得太满!\"航天部的一位处长皱着眉头说道。

  \"他懂什么是变循环发动机吗?\"空军的技术专家小声嘀咕,\"那可是连星条国都还在实验室阶段的东西。\"

  \"有源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电子工业部的一位总工程师摇头苦笑,\"我们连基础的晶体管都要进口,他在做什么白日梦?\"

  会议室里的嗡嗡声越来越大,林舟却站得笔直,面色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到这样的反应。

  赵部长轻轻敲了敲桌子:\"请大家安静,听林工把话说完。\"

  林舟点点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摞厚厚的图纸和文件,交给会议室工作人员分发。

  \"各位手上拿到的,是这四项技术的基础设计方案和理论论证。我知道这些主张听起来很激进,甚至有些离谱,但请各位先看一看再做判断。\"

  图纸很快传到了与会者手上。

  房间里的议论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倒吸冷气声。

  航空发动机设计所的王德山院士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

  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发动机专家,手指微微颤抖地指着图纸:

  \"这...这种设计...你确定计算过吗?推重比达到8:1?这...这不可能!\"

  林舟微微一笑:\"王院士,我不仅计算过,还模拟了全部工作循环。如果您翻到第七页,会看到详细的热力学分析和压气机特性曲线。\"

  王院士急忙翻到指定页面,眼睛瞪得越来越大:\"这种压气比...这种涵道比控制方式...还有这种特殊的燃烧室构型...\"他抬起头,眼中满是震惊,\"这已经完全超出了现有理论框架!\"

  \"正是如此,\"林舟平静地说,\"传统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高性能战略轰炸机的需求。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开创全新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