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人家都登月了-《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

  “早着呢!咱们的电话还没家家户户装上呢,先把地上的事弄明白再说吧。”

  这句半是自嘲半是现实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还在搞水电、电话,人家都要上月球了。”

  这句话,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无数个场合被重复着。

  它背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性心理冲击。

  一直以来,龙国的人民都生活在一种独特的精神世界里。

  一方面,他们被告知,他们的制度是优越的,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正在创造着人间奇迹。

  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国家很穷,很落后,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去追赶。

  这种矛盾,在过去,被一种“我们正在高速进步”的自豪感所调和。

  看着身边一天天建起的工厂,看着公路上多起来的国产汽车,看着报纸上一个个被攻克的“技术难关”,人们有理由相信,差距正在缩小。

  然而,“载人登月”这个概念的出现,像一道刺眼的闪电,瞬间撕裂了这层温情的面纱,将那个残酷的、真实的差距,血淋淋地暴露在了每一个人面前。

  它让人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如此震撼地意识到,在科技树的顶端,在那个代表着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领域,他们与世界领先者之间,隔着一条多么遥远、多么深邃的鸿沟。

  那是一种仰望星空时,才会产生的巨大落差。

  夜深了。

  酱油厂胡同的大杂院里,早已恢复了宁静。

  人们都已进入梦乡。

  只有东厢房的灯,还亮着。

  陈老师坐在书桌前,没有看书,也没有备课。

  他只是透过窗户,静静地凝视着夜空中那轮明月。

  月光如水,洒在窗台上,也洒在他的心头。

  今晚的月亮,和昨晚、和千百年来任何一个夜晚的月亮,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同。

  它依然那么清冷,那么皎洁,那么富有诗意。

  但在陈老师的眼中,它已经不一样了。

  它不再仅仅是嫦娥的广寒宫,不再是诗人的灵感源泉。

  它变成了一个坐标,一个刻度,一个冰冷而精确的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那三十八万公里的遥远空间,看到了一个他无法想象的世界。

  一个充满了超级计算机、精密仪器、庞大工业体系和无数顶尖头脑的世界。

  然后,他收回目光,看了看自己桌上那本泛黄的、手写的物理教案,看了看旁边那台笨重的、只能发出“嗡嗡”声的电风扇。

  一种深沉的、近乎无力的感觉,笼罩了他。

  他知道,今夜,在这个国家的无数个角落,一定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同样仰望着这片星空,感受着同样的震撼与落差。

  这是一种无声的、集体的失语。

  一种在绝对的技术代差面前,连“追赶”这个词都显得有些苍白的茫然。

  龙国,在这星条国划破天际的豪言壮语之下,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与那片璀璨星辰之间的,遥远距离。

  首都,西郊,一号招待所,三号会议室。

  这里是龙国许多重要内部会议的举办地。

  与那些对外宣传的万人大礼堂不同,三号会议室不大,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

  房间呈长方形,铺着暗红色的地毯,厚重的墨绿色天鹅绒窗帘将午后的阳光严密地隔绝在外,只留下一片由顶灯制造的、均匀而肃穆的光明。

  一张巨大的椭圆形红木会议桌占据了房间的中心,桌面上,每个位置前都整齐地摆放着一个白瓷茶杯、一个印着“牡丹”牌商标的暖水瓶,以及一叠空白的稿纸和一支削好的铅笔。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木头的沉稳气息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因高度紧张而分泌的肾上腺素的味道。

  此刻,一场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内部研讨会正在进行。

  与会者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在龙国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们是各个关键工业部门的负责人,是计划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是决定着国家有限资源流向的“掌舵人”。

  林舟并不在场。

  这次会议的级别,还未到需要他这位“总设计师”亲自出席的地步。

  然而,他的名字,或者说他所代表的那条技术路线,却像一个无形的影子,笼罩在会议的每一个议题之上。

  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

  气氛有些沉闷。

  计委的一位副主任正在宣读一份关于上半年工业产值的报告,一连串的数字和百分比从他口中平铺直叙地流出,像是单调的催眠曲。

  “……综上所述,上半年,我国在电力、通讯、基础材料等领域,均取得了预定指标以上的增长。

  特别是在‘小灵通’市话网络铺设和西北‘光明一号’核电站一期工程并网发电方面,成绩斐然,极大地改善了部分重点城市和工业基地的基础条件……”

  报告人的语调毫无波澜,但在座的一些人,脸上还是露出了些许欣慰的表情。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是他们呕心沥血换来的果实。

  坐在会议桌一侧的钱副主任,却始终面无表情。

  他低着头,右手食指和中指夹着一支铅笔,无意识地在面前的稿纸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微弱声响。

  他的眼睛半垂着,似乎在打盹,但任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正是他大脑高速运转、寻找破绽时的习惯性动作。

  作为“经济派”的领军人物,钱副主任最近的日子并不好过。

  林舟所主导的一系列“接地气”的科技项目,以其见效快、惠及面广、技术风险相对可控的特点,获得了高层和民间的广泛支持。

  从“小灵通”到核电站,再到正在实验室里取得突破的太阳能板,这些项目像一块块坚实的基石,稳固着林舟的地位,也让钱副主任和他所倡导的、以重工业和大型贸易为核心的“大经济”理念,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从成本、效益、技术引进等角度对这些项目提出过质疑,但都被林舟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