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买衣服-《霸道总裁惹我》

  厉沉舟揣着半袋刚从老王菜馆打包的“草泥木琴”,肩上搭着件洗得发白的帆布外套,站在古城口的时候,正赶上日头往西斜。那城门楼子青灰瓦、朱红柱,砖缝里还嵌着几丛倔强的狗尾巴草,风一吹,草穗子晃啊晃,倒像是在跟他打招呼。他眯着眼瞅了瞅城门上“悠悠古城”四个斑驳的大字,嘴角一挑,抬脚就迈了进去,刚踩上青石板路,鞋底就沾了点细碎的青苔,滑溜溜的,倒添了几分意思。

  一进古城,就跟闯进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外头的车水马龙、喇叭声响全被挡在了城门后头,耳朵里只剩脚下青石板“咯吱”的轻响,还有街边小摊上摊主吆喝的声音,慢悠悠的,带着点古城特有的腔调。路两旁是清一色的老宅子,白墙黛瓦,墙上爬满了绿藤,有的藤条垂下来,扫过行人的肩头,痒丝丝的。偶尔有几扇朱红的木门敞开着,里头能瞥见院子里的石榴树,挂着几个沉甸甸的红果子,看着就喜人。

  厉沉舟边走边嚼着嘴里的金针菇“小木头”,脆生生的,还带着老王炒的酱香。他没个正经方向,就顺着青石板路瞎溜达,眼睛却没闲着,东瞅西看,啥都觉得新鲜。街边有个卖糖画的小摊,老爷子手里拿着个小铜勺,舀着融化的麦芽糖,在光滑的石板上一笔一划地画着,没一会儿,一只展翅的蝴蝶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翅膀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厉沉舟凑过去瞅了半天,伸手摸了摸兜里的零钱,笑着说:“老爷子,您这手艺绝了!跟我认识的一个老板雕菜似的,都这么传神!给我也整个蝴蝶,要跟刚才那个一样好看的!”老爷子抬头瞅了他一眼,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咧嘴笑了:“小伙子,这糖画可是老手艺了,得有耐心,慢工出细活,跟你们年轻人干事一个理儿!”说着,又拿起铜勺,手腕轻轻一转,麦芽糖在石板上流淌,没一会儿,又一只蝴蝶落了地,老爷子撒上点芝麻,用竹签一挑,递到厉沉舟手里:“拿着吧,甜着呢!”

  厉沉舟举着糖画,边走边啃,甜丝丝的麦芽糖裹着芝麻香,跟“草泥木琴”的清鲜味儿混在一起,竟也不冲突。往前再走几步,是个卖老物件的铺子。铺子里昏昏暗暗的,墙角摆着个老式的座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慢得像是要把时光都拉回来。架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玩意儿,有掉了漆的铜锁,锁身上刻着模糊的花纹;有磨得发亮的算盘,算珠滑溜溜的,一看就被人用了好些年;还有几盏罩着纱的旧灯笼,昏黄的光从纱缝里透出来,落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厉沉舟蹲下来,拿起一个小小的陶笛,陶笛是土黄色的,表面有点粗糙,带着手作的温度。他放在嘴边吹了吹,不成调的“呜呜”声惹得铺主老太太笑出了声:“小伙子,这陶笛得慢慢吹,急不得,得跟着气走。”厉沉舟也不尴尬,嘿嘿一笑,把陶笛放回原处,又拿起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摸了摸,针脚细密,丝线虽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老太太,这荷包是老物件吧?看着可有年头了。”老太太点点头,声音慢悠悠的:“可不是嘛,是我年轻时候绣的,一晃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厉沉舟放下荷包,继续往前逛。巷子越走越窄,青石板路也变得坑坑洼洼,却更有味道。偶尔能看见几个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惊飞了墙头上的麻雀。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跑着跑着,撞在了厉沉舟腿上,她仰起小脸,眼里满是怯意,小声说:“对不起,叔叔。”厉沉舟弯腰,把手里没啃完的糖画递了过去:“没事,给你吃吧,甜的。”小姑娘眼睛一亮,接过糖画,说了声“谢谢叔叔”,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追上前面的小伙伴,一起分享那半块糖画。

  走着走着,肚子里的“草泥木琴”消化得差不多了,厉沉舟的鼻子突然嗅了嗅,一股淡淡的面香飘了过来,混着点葱花和辣椒油的味道,勾得他肚子“咕咕”叫。他循着香味拐进一条更窄的巷子,巷子尽头有个小小的面馆,门口挂着个蓝布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老面坊”三个字,幌子被风吹得轻轻晃,蓝布都洗得发了白。面馆里就几张刷着红漆的小桌子,坐着几个本地人,正呼噜呼噜地吃着面,热气腾腾的白雾裹着面香,飘出店门,扑在人脸上,暖乎乎的。

  “老板,来碗你们这儿的特色面!要大碗的!”厉沉舟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朝着后厨喊了一嗓子,声音在小店里回荡。

  里头传来个洪亮的声音:“好嘞!小伙子稍等,马上就好!”

  没一会儿,老板端着一碗面走了出来。老板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穿着件灰色的短褂,袖子挽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胳膊,脸上带着憨厚的笑。碗是粗瓷的,豁了个小口子,却干干净净。里头的面根根分明,是那种手擀面,带着点韧劲,浇着褐色的酱汁,上面撒着点葱花、芝麻,还有一勺红艳艳的辣椒油,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厉沉舟拿起筷子,搅了搅,挑起一筷子面放进嘴里,面刚碰到舌头,就觉得筋道得很,酱汁咸香适口,带着点淡淡的酱香,辣椒油辣得恰到好处,不呛人,只觉得暖乎乎的,从喉咙一直暖到肚子里。他忍不住眯起眼睛,嘴里含糊不清地喊:“老板,你这面真好吃!比我上次在城里吃的机器面香多了!”

  老板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水壶,给厉沉舟杯子里添了点水:“小伙子是外地来的吧?咱这面用的是老法子发酵的面,头天晚上和面,醒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再擀,擀得薄了切细,煮出来才筋道。酱也是自家酿的黄豆酱,晒了大半年,味儿正。”厉沉舟点点头,又扒了一大口面:“难怪这么好吃!我从外头来的,第一次来这古城,没想到这儿不光景好看,吃的也这么地道!”

  正说着,邻桌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爷子搭话了,老爷子手里端着个小酒盅,抿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说:“小伙子,这古城啊,好玩的好吃的多着呢!你往东边走,有个老戏台,今儿晚上还有戏班子来唱戏,都是老调子,好听着呢!南边还有个老茶馆,里头有说书的,讲的都是古城里的老故事,能听一下午。”厉沉舟眼睛一亮,放下筷子:“真的?那我晚上可得去瞅瞅!老爷子,您常来这儿吃面啊?”老爷子点点头:“可不是嘛,这家面坊开了几十年了,我打小就吃这儿的面,味儿就没变过。老板实在,面给得多,酱也舍得放。”老板在一旁笑着摆手:“老爷子您过奖了,都是街坊邻居,哪能糊弄人。”

  厉沉舟三两口吃完面,抹了抹嘴,付了钱,跟老板和老爷子道了别,就按着老爷子指的方向,往东边的老戏台走去。路上,他又买了点本地的小零嘴,有裹着芝麻的糖糕,还有咸香的炒花生,揣在兜里,边走边吃。

  老戏台就在古城的中心,是个青砖灰瓦的台子,台柱上刻着对联,虽然字迹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气派。戏台前已经围了不少人,有搬着小板凳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人,还有几个跟厉沉舟一样的游客,都在等着戏开演。厉沉舟找了个角落的位置站着,掏出兜里的炒花生,剥了壳往嘴里扔,花生的咸香混着空气中的烟火气,格外舒服。

  没一会儿,戏班子就来了。几个穿着戏服的演员,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踩着碎步走上台,锣鼓家伙一敲,戏就开演了。唱的是本地的采茶戏,调子慢悠悠的,带着点婉转,虽然厉沉舟听不懂唱的啥词,却觉得好听,那唱腔就跟古城的日子似的,不慌不忙,透着股安稳劲儿。台上的演员甩着水袖,身姿轻盈,台下的观众时不时鼓掌叫好,还有人跟着哼几句,气氛热闹又温馨。厉沉舟靠在戏台柱子上,看着台上的表演,嘴里嚼着花生,觉得心里格外踏实,比在城里瞎晃的时候舒坦多了。

  戏演到一半,旁边有个卖茶水的老太太推着小车过来,厉沉舟买了一碗热茶,捧着杯子,暖乎乎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傍晚的凉意。他跟老太太聊了起来,老太太说,这戏班子每个月都会来古城演几天,都是些老剧目,本地人都爱听。“小伙子,你是第一次来咱古城吧?”厉沉舟点点头,老太太笑了:“那你可得多待几天,好好逛逛。咱这古城夜里也好看,街上会挂起红灯笼,沿着河边走,亮堂堂的,可美了。”

  戏散场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古城里果然亮起了红灯笼,一盏盏挂在街边的屋檐下,红色的光映在青石板路上,也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的,真跟老太太说的一样,美极了。厉沉舟沿着河边走,河水清清的,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偶尔有几条小鱼游过,搅碎了水面上的灯影。河边有几个年轻人在弹吉他唱歌,歌声轻快,混着流水声,格外动听。

  他走着走着,走到了一座石桥上。石桥是青石头砌的,栏杆上刻着花纹,有些地方已经磨损了,却更显古朴。桥头上坐着个卖花灯的小姑娘,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灯、莲花灯,还有小小的船灯,都点着蜡烛,昏黄的光透着纸罩,暖融融的。厉沉舟蹲下来,拿起一个莲花灯,灯罩是粉色的纸,上面画着淡淡的莲花纹,好看得很。“小姑娘,这灯多少钱一个?”小姑娘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十块钱一个,叔叔买一个吧,放水里可好看了。”厉沉舟点点头,付了钱,拿着莲花灯,走到河边,轻轻把灯放进水里。莲花灯顺着水流慢慢飘远,烛光在水面上晃啊晃,像一颗小小的星星,照亮了脚下的河水。

  放完花灯,厉沉舟继续往前逛。夜里的古城比白天更热闹,却不喧嚣,依旧是慢悠悠的调子。街边的小店大多还开着门,有卖手工艺品的,有卖特色小吃的,还有的店里飘出淡淡的茶香。他走进一家茶馆,里头摆着几张八仙桌,墙上挂着字画,角落里有个老先生在拉二胡,琴声悠扬。厉沉舟找了个位置坐下,点了一壶本地的绿茶,茶上来的时候,热气袅袅,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他抿了一口,茶水清甜,带着点草木的香气,格外解腻。

  旁边桌坐着两个老人,正在下棋,棋盘是木质的,棋子是黑色和白色的石头,落子的时候“啪”的一声,格外清脆。厉沉舟凑过去看,虽然看不懂棋路,却觉得有意思,看着老人慢悠悠地思考,慢悠悠地落子,心里也跟着静了下来。有个老人抬头瞅了他一眼,笑着说:“小伙子,也懂下棋?”厉沉舟摇摇头:“不懂,就是觉得看着舒坦。”老人笑了:“这下棋就跟过日子一样,急不得,得慢慢琢磨,一步一步来,才能走得稳。”厉沉舟点点头,觉得老人说得有道理,就像这古城的日子,慢悠悠的,却透着踏实。

  在茶馆待到快关门,厉沉舟才起身离开。街上的红灯笼依旧亮着,只是行人少了些,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的犬吠声,更显古城的安静。他找了一家靠近河边的客栈住下,客栈是老宅子改的,院子里种着桂花树,夜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房间里很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却干干净净,透着股温馨。他推开窗户,就能看见河边的红灯笼和远处的石桥,晚风带着桂花香吹进来,拂在脸上,舒服得很。

  躺在床上,厉沉舟想起白天逛古城的种种,心里满是惬意。没有城里的快节奏,没有没完没了的喧嚣,这里的一切都慢悠悠的,却格外有滋味。他摸了摸兜里剩下的“草泥木琴”,还有那个没吹响的陶笛,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明天还要接着逛,去看看老爷子说的老茶馆,听听古城的老故事,再尝尝街上的特色小吃,好好感受这古城的慢日子。

  第二天一早,厉沉舟是被院子里的鸟鸣声叫醒的。他起床洗漱完,下楼吃了客栈准备的早餐,一碗小米粥,几个白面馒头,还有一碟咸菜,简单却暖胃。吃完早餐,他就按着昨天老爷子指的方向,往南边的老茶馆走去。

  老茶馆就在一条巷子深处,门口摆着两盆大菊花,开得正艳。走进茶馆,里头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老人,手里拿着茶杯,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听书。说书的先生坐在台子上,面前摆着一块醒木,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讲得唾沫横飞。厉沉舟找了个空位坐下,点了一杯茶,听着先生讲古城的老故事——讲当年古城里的富商如何乐善好施,讲守城的将士如何英勇无畏,讲巷子里的百姓如何互帮互助。先生讲得绘声绘色,时不时拍一下醒木,引得台下阵阵喝彩。厉沉舟听得入了迷,仿佛跟着故事回到了当年的古城,看见了那些鲜活的人和事。

  听书听到中午,厉沉舟才起身离开。他找了一家本地人常去的小饭馆,点了几个特色菜,有清蒸鱼,鱼肉鲜嫩,带着点河水的清甜;有炒时蔬,绿油油的,脆生生的;还有一碗豆腐汤,汤色奶白,鲜得很。吃完饭,他又接着逛古城,走进一条条窄窄的巷子,看墙上的老砖,看爬满藤的院墙,看门口晒太阳的老人,看追逐打闹的孩子。每一条巷子都有不一样的风景,每一户人家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厉沉舟觉得,自己就像在时光里穿梭,感受着古城的岁月静好。

  下午的时候,他走到了古城的尽头,那里有一座老寺庙。寺庙不大,却很清净,门口有棵老槐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寺庙里的香火不算旺,却很虔诚,有几个香客在烧香拜佛,脸上带着肃穆的神情。厉沉舟走进寺庙,没有烧香,只是沿着院子里的石板路慢慢走,听着庙里的钟声,看着院子里的花草,心里格外平静。他走到大殿门口,看见一个老和尚正在扫地,动作慢悠悠的,每一扫都很认真。厉沉舟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老和尚抬头瞅了他一眼,笑了笑,没说话,继续扫地。厉沉舟也笑了笑,转身离开,心里却觉得格外踏实。

  回到客栈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看着天上的星星,手里拿着白天买的陶笛,试着慢慢吹。虽然还是不成调,却比昨天好了些。客栈老板端来一杯热茶,坐在他旁边,跟他聊天。老板说,他从小就在古城里长大,从来没想过离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在他心里。“小伙子,你觉得咱古城怎么样?”厉沉舟点点头:“很好,很舒服,比城里好。”老板笑了:“舒服就多待几天,这古城啊,越品越有味道。”

  接下来的几天,厉沉舟依旧在古城里慢悠悠地逛。他去了老茶馆听书,去了老戏台看戏,去了河边放花灯,去了小巷子里吃特色小吃。他认识了卖糖画的老爷子,知道了老爷子年轻时也是个手艺人,除了糖画,还会剪纸;认识了面馆的老板,知道了老板的儿子在外地上学,每次回来都要吃一碗他做的手擀面;认识了客栈的老板,知道了老板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