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这不是主持课,是公民启蒙-《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南疆的清晨,风还带着夜里的凉意,草尖上挂着露水。

  太阳刚从山脊线探出头,一群孩子已经排排坐在村小学的土台子上,手里捧着发旧的笔记本,眼睛亮得像天边未散的星。

  苏霓站在他们面前,一身洗得泛白的卡其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一截结实的手腕。

  她没拿教案,也没看讲稿,只是轻轻拍了拍手:“昨天我们学了‘五步陈述法’——我是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我要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牧民大叔说‘他们抢了我的地’,调解员却没法动手?”

  一个小男孩举手,声音清脆:“因为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抢的!”

  “很好。”苏霓笑了,眼角漾起细纹,“可问题是——你们发现了吗?大家能背出口诀,但真遇上事,第一反应还是喊‘不公平!’‘欺负人!’”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三十多张脸,“情绪不是错,但光有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她转身走向黑板,写下一行字:语言是工具,不是武器。

  “今天不上课。”她说,“我们去牧场。”

  一句话激起哗然。

  有人迟疑,有人兴奋,更多人面面相觑——这可不是培训班该有的流程。

  可苏霓已经迈步出门,脚步干脆利落。

  她知道,这些牧民听得懂政策条文,背得出法律条款,但在真实冲突里,他们依旧习惯用吼叫代替表达,用愤怒掩盖无助。

  而真正的变革,必须发生在现场。

  两小时后,一行人站在夏牧场边缘。

  风掠过草浪,远处几只羊正慢悠悠啃食青草。

  许文澜远程接入系统,AI语音分析模块已就位。

  苏霓突然变了脸色,猛地往前冲几步,指着前方一个并不存在的“界桩”,怒吼:“他们抢了我的地!这是我家祖辈放牧的地方!谁给他们的胆子?!”

  她的嗓音撕裂空气,眼神凶狠,整个人像一头被激怒的母狼。

  围观牧民愣住了。

  这一幕太熟悉——每年草场纠纷,几乎都是这样开头的。

  就在这时,所有人的平板同时震动。

  许文澜的声音冷静传来:“AI语音分析报告生成完毕——信息缺失率68%,关键要素模糊:无主体身份、无具体时间地点、无行为描述、无明确诉求。系统判定:无法启动调解程序。”

  人群安静下来。

  苏霓缓缓收回怒容,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口,语调平稳清晰:

  “我是阿布都热合曼·买买提,时间是昨天下午四点左右,地点在夏牧场3号围栏西侧,我的邻居加马力·吐尔逊擅自移动界桩,向我方草场内推进约二十米,导致我家三只羔羊误入争端区受伤。我的诉求是:恢复原界桩位置,并由对方出具书面道歉说明。”

  说完,她看向众人。

  一秒,两秒……寂静如深夜。

  终于,一位白胡子老人低声道:“原来……不是不能说清。是我们一直没学会。”

  那一刻,有人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有人默默掏出本子记下那五步结构。

  一个中年妇女忽然红了眼眶:“去年我和隔壁争水源,要是早知道这样说,怎么会闹到派出所去?”

  苏霓没有回应,只是轻轻点头。

  她知道,这一刻的沉默,比掌声更重。

  与此同时,千公里外的江州机场,陆承安拎着公文包走下舷梯。

  雨水打湿了他的西装肩头,他却连伞都没撑。

  手机震动不止——省委办公厅紧急来电。

  “基金理事会拟增设副理事长,由厅级干部兼任,统筹协调事宜。”电话那头语气委婉,实则锋利,“苏主任能力出众,但毕竟无行政序列资历,跨部门调度恐难服众。”

  陆承安站在雨中,听着,没打断。

  直到对方说完,他才淡淡问:“过去三个月,‘蜂巢镜像’在民族地区落地数据,您看过吗?”

  对方一顿。

  “新疆、西藏、内蒙古三地基层政府主动接入系统比例79%。其中83%在操作手册中标注‘参照苏霓公众陈述规范执行’。”他声音不高,字字清晰,“上个月,霍尔果斯边境派出所凭一段村民按五步法录制的陈述视频,成功调解一起跨境放牧冲突,避免了群体事件升级。您觉得,是谁给了他们这个工具?”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

  陆承安收起手机,抬步走入雨幕。

  他没回办公室,而是直接去了资料室。

  一夜未眠,写就一份《非职务权威的协同效能分析》,附案例六则,数据图表十二张,凌晨五点加密直送国务院研究室分管领导。

  而在国家图书馆特展后台,许文澜盯着屏幕,眉梢微扬。

  “流量异常。”她对助手说,“八成访客看完展后跳转‘蜂巢镜像’培训页,平均停留时长十八分钟。”

  她指尖轻敲桌面,忽然勾唇一笑,敲下回车键——上线“观展即认证”机制:完成线上学习,可生成电子纪念证书,署名“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认证表达官”。

  三天后,领取人数破百万。

  某位参与揭牌的部委领导,悄悄注册账号,Id叫“静听者”。

  她将数据图谱发给苏霓,附言只有短短一句:

  他们以为你在躲光环,其实你早就把光变成了通行证。

  傍晚,村小学操场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几个孩子蹲在地上叽叽喳喳说着什么,粉笔盒打开了一半。

  苏霓路过时脚步微顿,没靠近,也没出声。

  她只是望着那群小小的身影,嘴角轻轻扬起。

  风拂过耳际,仿佛听见某种新生的声响——细微,却坚定,正在破土而出。

  夜色渐浓,南疆的风卷着沙粒掠过屋顶,村小学的灯还亮着。

  赵小芸蹲在教室窗台外,指尖轻点录像机停止键。

  她没急着回放,只是望着玻璃里那群孩子——他们正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道分界线,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出来,清了清嗓子:“我是三年级二班古丽娜尔,时间是今天放学后,地点在操场东侧,李小虎抢了我的跳绳,导致我无法参加课间活动。我的诉求是:归还跳绳,并当众道歉。”

  围观的孩子们鼓掌,有人笑,有人认真记录,还有个男孩举手提问:“你有没有证据?比如谁看见了?”

  这一幕被完整录下。

  赵小芸嘴角微扬,将视频命名为《种子课》,随手发进了“山海教育行动”公益群,配文只有一句:“苏老师走后,他们自己开了课。”

  她不知道的是,这条不起眼的花絮,在十二小时后,被一位支教老师转发至微博,附言:“我们在教孩子背公式,他们在学如何表达权利。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句话如星火燎原。

  短短半天,《种子课》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语言是可以训练的?”

  “我们小时候要是有人教这个,多少家庭矛盾能避免。”

  “这不是主持课,是公民启蒙。”

  热搜榜悄然浮现话题#中国孩子的第一句陈述#,虽未登顶,却引来网信办巡查组重点关注。

  令人意外的是,巡查报告最终批注:“内容积极,导向正确,建议纳入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库”。

  更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

  云南、贵州、甘肃三地教育局连夜致电国家数字治理研究中心,申请将“五步陈述法”纳入“乡村振兴师资培训计划”。

  一份来自内蒙古某边境牧区的传真甚至写道:“请派苏主任再来一次,不讲课也行,让我们看看她是怎么‘说话’的。”

  而这一切发生时,苏霓正背着帆布包,走在回县城的土路上。

  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只知道身后那间教室里的声音,比任何掌声都更让她心安。

  直到一辆黑色公务车在村口缓缓停下,中央办公厅特使下车拦住她,递上一份加急红头文件。

  “修订版基金任命书。”对方语气恭敬,“新增条款:首任理事长有权提名副理事长人选,报备即可生效,无需审议程序。”

  苏霓没接。

  她目光越过那人肩头,落在教室窗户透出的微光上。

  孩子们还在练习,影子投在墙上,像一排挺直的小树苗。

  片刻,她才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如果这个基金只能做一件事……就让它从每个乡镇小学开始,教会孩子第一句该说什么。”

  她说完,从包里掏出录音笔,按下录制键。

  电流声轻响。

  “时间:2025年5月16日,地点:昆仑山北麓,记录人:苏霓。”她顿了顿,目光沉静如深潭,“第一句——今天我们不谈钱怎么花,而要说清楚:谁的声音最该被听见。”

  录音结束,她终于接过文件,却并未翻开。

  夜风吹起她额前碎发,远处群山沉默如碑。

  她抬眸望向北方,仿佛穿透千山万水,看见那些尚未觉醒的角落,看见无数即将开口却仍犹豫的嘴。

  然后,她轻轻合上文件,嘴角浮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有些事,不必立刻回答。

  有些人,也不必马上公布。

  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谁坐在高位上,而是谁能站在最低处,把话说到人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