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谁删得掉一百双眼睛-《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那张无形的巨网收紧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其力道之凶狠,远超简单的舆论引导。

  凌晨两点,许文澜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电子元件过热的混合气息。

  一排排显示器上,绿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但其中几道关键的瀑布,却在短短几分钟内,诡异地枯竭了。

  “面孔回家”——这个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引爆全网的关键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清洗”。

  搜索结果被污染,相关话题被强行降权,热度被腰斩再腰斩。

  最终,所有主流社交平台几乎同时给出了一个冷冰冰的判定:相关内容因“引发社会争议”,不予显示。

  最沉重的打击来自短视频平台。

  那些由志愿者们精心剪辑、配乐,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参展人物短片,被一面倒地打上“内容违规”的标签,成批下架,仿佛从未存在过。

  数字世界里,一场针对记忆的无声屠杀,正在高效而冷酷地进行。

  许文澜面沉如水,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她没有试图去对抗这股来自云端的蛮横之力,那无异于螳臂当车。

  她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片被焚烧殆尽的焦土。

  “既然他们想让面孔消失,我们就把面孔刻在自己的墙上。”她低声自语,嘴角反而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手指轻点,一个早已搭建好的后台系统被激活。

  基金会官方网站的服务器上,一个名为“每日一像”的全新专栏悄然上线。

  没有预告,没有宣传,只有一行简单的说明:“有些记忆,值得被每天重温一次。”

  零点整,第一张照片准时弹出。

  那是一位在矿井下度过大半生的老人,脸上的褶皱比矿脉图还要复杂。

  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他平凡而又坚韧的一生,末尾,配上了一句他接受采访时的原话摘录:“俺们活了一辈子,不图啥,就图个别人路过俺的坟头,还晓得里头埋的是个啥样的人。”

  几乎在同一时间,许文澜启动了她早期为应对信息封锁而秘密建立的“社区广播联盟”。

  这是一个由全国两百多个老年活动中心的电子公告屏、社区宣传栏智能终端组成的网络。

  打包好的“每日一像”内容,绕过了层层审核的公网,通过加密通道,精准推送至这些最接地气的屏幕上。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活动中心,老人们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脸。

  火焰被扑灭,但火种已经落地生根。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林晚正感受着另一种形式的阻力,一种来自体制内部的,粘稠而又坚固的墙。

  吴志远,那位在照片中站在苏霓父亲身边的男人,是她手中唯一的线索。

  根据基金会早年积累的零碎资料,她查到吴志远的女儿吴静,目前竟是市档案馆的一名数字化管理员。

  这个巧合让林晚心中一动,这或许是撕开真相的一道绝佳切口。

  她以“直系亲属代查已故长辈人事档案”为由,递交了申请。

  手续合规,理由正当。

  然而,接待她的那位中年干部却用一种公式化的遗憾口吻告诉她:“不好意思,林女士。吴志远同志的档案,在十几年前从原单位移交至本馆的过程中,因管理疏忽,部分材料不幸遗失,其中就包括您申请调阅的人事部分。”

  “遗失?”林晚的瞳孔微微一缩。

  在档案管理如天条的体系内,“遗失”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不寻常的信号。

  她没有当场发作,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随即转身离开。

  然而,在走出阅览室大门时,她仿佛不经意间,将随身携带的一个硬壳笔记本遗落在了座位上。

  次日上午,她如约前来取回失物。

  笔记本静静地躺在服务台上,完好无损。

  林晚道了谢,拿着本子走出档案馆,坐进车里,立刻翻到了中间的夹页。

  一张小小的、从便签本上撕下的纸条,赫然夹在其中。

  上面只有一行字,笔迹潦草而用力,仿佛要刺穿纸背:“别查了,他们会毁了你一生。”

  林晚立刻将字迹拍照,发送给基金会的技术专家进行笔迹比对。

  结果很快传来:与吴静在公开资料中留下的签名样本,相似度高达98%,确认出自同一人之手。

  但专家补充了一句:“从笔压和字形结构来看,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极度紧张,部分笔画有不自然的僵硬和停顿,像是……在被监视的状态下,用尽全力写下的。”

  林晚握着那张小小的纸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这不再是冰冷的“遗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着无形的囚笼,向她发出的泣血警告。

  赵小芸的耐心在铺天盖地的“404”面前消耗殆尽。

  她一拳砸在桌上,震得杯中水花四溅。

  “他们堵得住网线,难道还能给整个城市盖上盖子吗?”

  她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一个大胆到离经叛道的计划在她脑中成型。

  她拨通了一个电话,对面是一位与她相熟的青年先锋艺术家。

  “喂,是我。还记得我们聊过的‘城市投影行动’吗?今晚,我们就让它成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赵小芸通过加密社交群,向数千名关注者发布了一串模糊的地理坐标,没有配任何说明,只附上了一个时间:晚上九点整。

  这谜语般的邀约,瞬间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好奇心与冒险欲。

  九点整,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综合体。

  原本正循环播放着奢侈品广告的巨型LEd幕墙集群,突然间毫无征兆地同时黑屏。

  人群发出一阵惊呼,以为是电力故障。

  三秒钟后,所有的屏幕同步亮起。

  没有炫目的广告,没有流光溢彩的特效,只有一张脸。

  一张布满煤灰印记和岁月沟壑的脸,属于那位名叫陈德海的老矿工。

  那张静态的、放大了数百倍的巨幅肖像,以一种沉默而又震撼的方式,占据了整个城市的夜空。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仰着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攫住了心神。

  紧接着,肖像下方,一行白色的滚动字幕缓缓出现:

  “我叫陈德海,我没死,我没疯。”

  同一时间,在城市各处,天桥的隔音幕布、地铁通道的玻璃墙、待拆迁老楼的空白外墙……一束束或强或弱的光柱撕裂夜色,将一张张参展人物的肖像投射在这些意想不到的公共界面上。

  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一座露天的、流动的记忆美术馆。

  市民们根据模糊的线索,自发地在街头巷尾寻访、打卡,用手机记录下这奇迹般的一幕。

  正规的传播渠道被彻底封死,但一个由光影和脚步构成的全新传播网络,在一夜之间崛起。

  省教育厅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陆承安的“口述史入校工程”提案,正面临着教育局官员的审慎质疑。

  “陆教授,您的初衷我们理解,让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普通人的历史,很有意义。”一位副局长扶了扶眼镜,措辞严谨,“但是,将这些未经权威审定、内容敏感的口述史料编入教材补充读本,是否会存在……导向上的风险?”

  陆承安神色平静,他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

  他没有直接辩驳,而是反问道:“张局长,我们教育的本分是什么?是给学生一个过滤、美化过的,绝对安全的‘无菌环境’,还是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一个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社会?让未来的栋梁们知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由无数个像陈德海、吴志远这样有名或无名的普通人,一砖一瓦、一镐一锹建设起来的,这个认知本身,难道不是最正确、最根本的导向吗?”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历史不该只存在于档案柜里,更不该成为某些人可以随意‘遗失’的东西。让孩子们知道真实的社会演进过程,这本身就是教育最大的责任。”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那位副局长张了张嘴,却最终没有再说出反驳的话。

  他看到了陆承安眼中的坦荡与坚定,那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利益的,属于知识分子的执着。

  苏霓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听完了林晚关于吴静的汇报。

  她没有催促,也没有施压,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窗外。

  城市的光影在她眼中明灭,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

  “恐吓,只会让人更加恐惧。”她终于开口,声音轻柔却异常清晰,“我们不能再逼她了。要让她自己,选择站出来。”

  她转向林晚:“你去准备一个东西。”

  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密封木盒,被悄悄放在了吴静公寓的门卫室。

  里面没有恐吓信,也没有任何要求。

  只有三样东西:几片破碎的、带着岁月斑驳的眼镜碎片,那是吴志远当年佩戴的眼镜;一张被撕掉大半、字迹已经模糊的家书残页,上面隐约能看到“吾儿”和“勿念”的字样;以及那张三个年轻人并肩站立的合影的高清复制品,照片里的吴志远,笑得比阳光还要灿烂。

  盒子里还有一封信,信上只有一句话,是苏霓亲笔所写:

  “你父亲站在光里,等你把他带出来。”

  三天后,互联网的某个匿名树洞里,出现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音频日记。

  一个女人的声音,起初带着压抑的抽泣,慢慢变得清晰而坚定:

  “……他们找过我,让我忘记一切,否则就毁掉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害怕了,我真的好怕……但今天,我收到了他的东西……我爸以前总说,人没了,不是真的没了,被人忘了,才是真的消失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他就没真正消失……”

  这段音频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

  当晚,一个奇特的景象在全城十三个社区同时上演。

  无数居民自发地将打印出来的参展人物照片,贴在了自家门口的路灯灯罩上。

  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每一盏灯都成了一张温暖而明亮的脸。

  从高空俯瞰,整片整片的街区灯火摇曳,宛如星河坠入凡间。

  人们称之为——“记忆路灯”。

  许文澜办公室里,巨大的城市热力图上,这十三个社区被标记为耀眼的红色。

  然而,她的目光却被另一个异常的数据点牢牢吸住。

  那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持续高亮的热力聚集点,坐标精准地指向——市委家属院。

  她缓缓走到苏霓身边,指着屏幕上那个不起眼却格外刺目的光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洞穿一切的冷意:

  “最怕看见光的人,往往是那些曾经离光最近,却最终选择走进黑暗的人。”

  而就在此刻,距离她们数十公里外的市政协秘书长办公室,那厚重的防爆保险柜深处,一叠刚刚被烧灼了一半的照片静静地躺着。

  照片的边缘卷曲焦黑,散发着纸张和化学药剂混合的刺鼻气味。

  旁边,一枚刚刚盖下的火漆印章,尚未完全冷却,上面的纹路在黑暗中,狰狞如鬼魅。

  一股若有若无的焦糊味,正从保险柜的缝隙中,极力地向外渗透,似乎预示着某种更为彻底的焚毁,正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持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