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真话,不怕光-《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那淡蓝色的光芒,如同幽灵的吐息,无声无息,却瞬间让整个数据中心的气压骤然降低。

  它代表着“守望者”的苏醒,意味着某个被严密监控的底层逻辑链条,发生了不可预知的自发性演化。

  警报并未鸣响,但这比任何尖锐的蜂鸣都更令人心悸,仿佛一根无形的刺,扎入了基金会这座庞然大物的心脏。

  几乎是同一时间,基金会前台大厅,林晚正蹙眉看着清洁工阿姨手里那封被撕开的信。

  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没有邮票,没有署名,是昨天傍晚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红着脸塞进来的,只说“请务必交给能做主的人”。

  “小林啊,我看这没头没尾的,还以为是谁不要的废纸,就顺手……”阿姨有些手足无措。

  “没事,张姨,我来处理。”林晚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但指尖却微微发冷。

  她迅速接过那张薄薄的信纸,上面的字迹清秀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一行字,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眼底:“我们不等大人允许了。‘未来信箱’今晚八点上线,直播开启第一封匿名信。”

  林晚瞳孔骤缩。

  她的手指在终端上快得几乎出现残影,权限指令一条条发出。

  不到三十秒,那所重点中学的校园网络备案信息、近期大流量出口、以及租用的第三方平台数据全部被调取出来。

  直播将在一个名为“星火”的公益平台上进行,注册主体是一个叫周佳琪的高二女生。

  林晚的指尖悬停在屏幕上,继续深挖。

  周佳琪,父亲周建国,原市第三纺织厂下岗工人,口述历史档案编号m00038。

  档案里,那个中年男人对着镜头,用沙哑的声音反复说着一句话:“我们那时候,就想着,忍一忍,为了孩子,一切都会好的。”

  “忍一忍……”林晚喃喃自语,再看向屏幕上那句“我们不等了”,瞬间感觉一股电流从脊椎窜上天灵盖。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学生抗议,也不是青春期的叛逆宣泄。

  这是一场横跨二十年的、沉默无声的交接仪式。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过了父辈们被压抑、被遗忘的话筒。

  苏霓的办公室里,气氛安静得能听到空气净化器里风扇的转动声。

  她听完林晚的汇报,没有丝毫意外,只是平静地问:“直播推流路径能模拟吗?”

  “可以。”许文澜的声音从加密线路中传来,干脆利落,“我可以在不暴露我们任何痕迹的前提下,镜像接入他们的测试频道。”

  “接。”苏霓只说了一个字。

  几分钟后,一阵略带嘈杂的电流音和几个略显稚嫩的呼吸声,通过微型扬声器,在苏霓的办公室里轻轻回响。

  “喂?喂?听得到吗?这个麦再调近一点……”“背景音乐是不是太悲了?”“紧张死我了,手心全是汗……”

  苏霓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这混乱、紧张、夹杂着期待与恐惧的调试声,像极了十年前,她第一次走进直播间,主持那档后来被封禁的深度调查节目前的样子。

  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当时是如何反复深呼吸,试图平复那颗快要跳出胸膛的心。

  她忽然笑了。

  原来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小心翼翼地把手中的火炬递出去,再三叮嘱对方不要熄灭。

  而是看着他们,在黑暗中划亮属于自己的第一根火柴,哪怕那火光微弱,却足以点燃他们自己的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基金会另一间更为隐秘的办公室里,陆承安的表情却严肃得多。

  他面前的屏幕上,正以惊人的速度滚动着数据模型。

  模型的核心,是“集体情绪宣泄风险评估”。

  国企改制、征地补偿、教育资源不公……每一个可能被触及的敏感词,都在屏幕上闪烁着红色的警告。

  他太清楚了,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这群无畏的孩子打开,那些积压在城市记忆深处的伤痕与怒火,很可能以井喷的方式爆发,彻底冲垮理性的堤坝。

  他没有向苏霓请示,而是拿起另一部加密电话,拨通了省司法厅一位老同学的号码。

  “老张,帮个忙。你们那个‘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普法项目,今晚能不能紧急安排一场?就去市三中。对,找两个最机灵的实习律师,让他们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混进去,别暴露。任务只有一个,提供即时法律支持,确保孩子们在法律框架内表达。”

  挂掉电话,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一个名为《未成年人公共表达免责边界指引》的备用文档被迅速建立。

  他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构建一道无形的护栏。

  万一失控,这道护栏可以被瞬间激活,以法律援助而非强权干预的方式,为这场青春的风暴托底。

  技术部门的许文澜,则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扮演着防火墙的角色。

  她在基金会的超级计算机上,连夜搭建起一套名为“舆情缓冲墙”的系统。

  系统直接对接直播平台的后台,设置了三级响应机制。

  第一级:当评论区高频出现“举报”、“删帖”、“封杀”等关键词组合时,系统将自动用虚拟Id推送一段视频。

  视频是她紧急从“记忆委员”数据库中调取剪辑的,上百张年轻的面孔,说着同一句话:“我也曾害怕说出来,但沉默不会让世界变好。”用同龄人的声音去稀释对抗,用共情去化解戾气。

  第二级:所有通过“未来信箱”投递的原始音频文件,一旦进入直播流程,其源文件将被系统本地加密,并封存72小时。

  这意味着,即使直播平台被攻破,也没有任何原始证据能在第一时间外泄,为后续的博弈留足了缓冲时间。

  而在舆论的另一个维度,赵小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放弃了任何形式的直接干预,只是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看似不相关的动态。

  “有些话,不该由父母听见,但必须被世界记住。”

  配图是一张经过修复的黑白影像:1998年,滔天洪水中,一个瘦弱的母亲将孩子高高举过头顶,在摇摇欲坠的堤坝上艰难行走的背影。

  这条动态在短短几小时内,转发过万。

  其中,一条被置顶的评论引爆了所有人的泪腺:“我妈从来没跟我说过那年她为了护住我差点淹死,直到我后来参加了基金会的‘记忆委员’项目,才从邻居的口述档案里知道。妈,你等的太久了。”

  这条评论,连同那张背影照片,被守在电脑前的学生团队截取下来,默默地放进了直播的开场片头里。

  当时针指向七点五十九分,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这座城市。

  苏霓独自一人站在基金会展览馆外那棵巨大的银杏树下,秋叶的微光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她的手机屏幕上,正是“未来信箱”直播间的封面——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信箱,上面用泛黄的胶带贴着三个歪歪扭扭的字:“别怕说”。

  倒计时正在以秒为单位跳动。

  她没有点击进入。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然后轻轻合上了手机,将那即将爆发的光与声,隔绝在掌心之外。

  她转身,走向停车场。

  坐进驾驶座,车内一片黑暗。

  她没有立刻发动车子,像是在等待一个最终的信号。

  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林晚的紧急来电。

  “苏姐,”林晚的声音因为压抑而显得有些变形,“检测到数个境外高阶Ip正在暴力扫描我们的直播源地址!他们想进来!”

  苏霓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一下,随即松开。

  她按下启动键,刺眼的车灯瞬间划破前方的黑暗。

  引擎发出一声低沉的轰鸣,宛如蓄势待发的野兽。

  她踩下油门,车子平稳地驶出停车场,汇入城市的车流。

  对着蓝牙耳机,她淡淡地回应,声音被风声吹得有些飘忽,却异常清晰。

  “让他们看。”

  “真话,不怕光。”

  车尾灯在夜色中拉出两道长长的红线,迅速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而在她身后那座城市的无数个角落里,无数块屏幕,在同一秒钟,骤然亮起。

  一个嘶哑又坚定的少年音,伴随着若有若无的电流声,正准备说出今晚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