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留一道人性的缝隙-《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那声音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带着古老的回响,在赵小芸的耳畔炸开。

  警告?

  警告什么?

  警告这些无声的呐喊即将被彻底遗忘,还是警告她,前方的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崎岖?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悸动,再次将目光投向桌上那堆令人心碎的表格。

  一张张A4纸,除了鲜红刺目的手印,一片空白。

  手印旁边,偶有歪歪扭扭、孩童笔迹般的名字,那是老人们的孙辈帮忙写下的,却因不具备法律效力而被视为无效。

  一名年轻的支教老师站在一旁,脸上是与年龄不符的疲惫与无奈,他苦笑着,声音沙哑:“赵记者,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教老人们怎么用手机录音,怎么讲述自己的故事,可最后,所有努力都卡死在了这张纸上。它像一堵墙,把那些最鲜活的记忆,死死地关在了外面。”

  赵小芸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发麻。

  她举起相机,没有去拍那些老人沧桑的面孔,而是对准了那一张张沉默的表格。

  快门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脆,每一声,都像是一次无声的拷问。

  她将这些照片,连同一段沉重的文字,发送给了苏霓。

  深夜,苏霓被手机的震动惊醒。

  当她看清赵小芸发来的照片时,瞳孔骤然收缩。

  那些鲜红的手印,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灼痛了她的眼睛。

  一瞬间,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还是十几年前,她刚毕业,在一家单位做临时工。

  每天的工作就是替领导誊抄各种文件,修改报告。

  那个年代,连正式的劳动合同都凤毛麟角,更别提什么“授权书”了。

  有一次,单位要征集老员工的回忆录,同样遇到了难题。

  许多老工人一辈子与机器轰鸣为伴,哪里会写自己的名字?

  最后,领导大手一挥,让她找几个年轻人,“模仿”着老人的笔迹代签了事。

  她至今还记得,自己握着笔,手心全是汗,感觉签下的不是名字,而是对那些朴素灵魂的某种背叛。

  “我们不能再让历史重演。”苏霓喃喃自语,

  她猛地从床上坐起,冲到书房,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要擦出火星。

  她没有去草拟一份充满法律术语、冰冷繁复的文书,那只会砌起另一堵更高的墙。

  她要做的,是拆墙。

  一份名为《口述记录简易授权模板》的文档在她手下迅速成形。

  没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只有清晰醒目的超大字号。

  语言被她打磨得如同邻里间的闲谈,通俗易懂。

  核心是三档选择:

  【A:我的故事,全部都可以讲给大家听。】

  【b:我的故事,只能讲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听,不能传到外面去。】

  【c:我说完了,再由我自己决定哪部分能公开,哪部分不能。】

  每一个选项后面,都跟着一个简洁的二维码。

  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会响起一段用最平和亲切的语气录制的语音导读,逐字逐句解释选项的含义。

  文档的末尾,她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只留下了一行小字:“本模板供公益项目无偿使用,旨在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

  做完这一切,天已微亮。

  苏霓将文件打包,直接发给了林晚。

  她知道,林晚有能力让这份微弱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林晚几乎是秒回。

  她只回了两个字:“收到。”但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力量,却足以撬动山峦。

  林晚的团队像一台精密高效的机器,瞬间全速运转。

  技术人员立刻对模板进行优化,而语言专家则在林晚的调度下,开始了紧张的方言适配工作。

  短短两天内,粤语、川渝话、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东北话、藏语、维吾尔语八个版本的语音导读和文本全部制作完成。

  但林晚觉得还不够。

  她想到了一个被社会长久忽略的群体。

  她特意联系了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将模板文件用盲文打印出来,并邀请了几位视障学生进行试读。

  在一个安静的阅览室里,一个盲人女孩伸出纤细的手指,在凸起的盲文上缓缓抚摸着。

  当她摸索到签名栏,旁边的工作人员轻声告诉她,这里可以使用她的私人印章,或者由监护人见证后按手印时,女孩的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她抬起头,虽然眼睛看不见,但那份喜悦却清晰地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我也可以签自己的名字了。用我自己的方式。”

  那一刻,见惯了大场面的林晚,眼眶瞬间湿润。

  她知道,她们做对了。

  她回到办公室,将最终的文件包重新命名,不再是那个朴素的《简易授权模板》,而是——《听得见的权利·平权版》。

  然而,现实的反噬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就在《平权版》模板开始在各个公益圈流传时,某地教育局突然以“授权程序不规范,存在法律风险”为由,紧急叫停了一项正在进行的乡村口述史记录项目。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那些刚刚看到希望的志愿者和学生们,再次被泼了一盆冷水。

  赵小芸得到消息后,怒火中烧。

  她没有在媒体上发声,而是直接订了最早一班的机票,赶赴当地。

  在那个被叫停项目的村委会里,一场小型的听证会正在召开。

  教育局的代表面无表情地复述着条文规定,强调书面签字的唯一合法性。

  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窒息。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全白的老阿婆在孙女的搀扶下,颤巍巍地举起了手。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阿婆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位干部,我不认字,这辈子都没拿过笔。但是我记得我跟孩子们说过啥。你们录音的时候,我孙女就在旁边一句一句听着,她是我亲孙女,算不算我的人?她替我听着,替我记着,这算不算见证人?”

  现场一片死寂。

  教育局代表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是啊,法律讲证据,难道一个活生生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证明力还不如一个看不懂的签名吗?

  赵小芸抓住这个机会,立刻站起身,声音洪亮地提议:“我建议,针对特殊情况,是否可以采用‘直系亲属现场确认 全程录音备案’的方式,作为书面签字的有效补充?人证、物证俱在,既尊重了老人的意愿,也符合证据链的基本原则!”

  掌声,从稀稀拉拉到响彻整个会议室。

  远在千里之外的苏霓,几乎是同步得知了听证会的情况。

  她没有像赵小芸那样冲在第一线,但她的战斗,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上打响了。

  她没有动用任何媒体资源,而是翻开了自己那个从不轻易示人的通讯录,拨通了几个电话。

  电话的另一头,是几位已经退休、在法学界德高望重的老法官。

  她没有谈具体事件,只是以学术探讨的名义,促成了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研讨会。

  会上,面对几位法律界的泰山北斗,苏霓自始至终只提了一个问题。

  “各位前辈,我想请教一下,当年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无数人的档案、户口、工作调动手续,有多少是本人亲笔签的字?又有多少,是因为本人不在场或情况紧急,由家人、同事代签,甚至直接摁个手印就办过来的?那些权宜之计,成就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转折。今天,我们为了抢救一代人即将逝去的记忆,能不能也给规则,留一道人性的缝隙?”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几位老法官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们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法理不外乎人情。

  几天后,一份由多位资深法律专家联合署名的《关于在特殊群体权益认定中引入多元化确认机制的专家意见》,被匿名递交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案头。

  它没有激烈的言辞,却以最专业的角度,为那道“人性的缝隙”提供了坚实的法理支撑。

  一个月后,全国首个“口述史多元授权试点项目”在西南某县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上,一个穿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小女孩,牵着她同样盛装的奶奶,走上了主席台。

  奶奶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有些浑浊,但脸上满是笑容。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女孩帮奶奶在面前的平板电脑上,选择了那个“只给学校听”的选项。

  随后,奶奶伸出布满皱纹的食指,轻轻按在了指纹识别区。

  “滴”的一声轻响后,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可爱的动画——一个声音的波形图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一个带锁的保险箱里。

  一行大字随之浮现:“您的故事,已为您安全存入‘声音保险箱’。”

  台下,掌声雷动。

  苏霓就站在人群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她没有上台,甚至没有接受任何采访。

  她只是静静地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林晚发来的消息:“我们改不了所有的规则,但至少,让一张纸不再挡住一张嘴。”

  苏霓抬起头,望向远处梯田间升腾起的缥缈薄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她忽然觉得,有些胜利,真的不必站在聚光灯下,它的回响,在山谷里,在风中,在每一个被听见的故事里。

  胜利的喧嚣散去后,总有一种别样的寂静。

  忙碌了这么久,苏霓感觉身体像是被掏空,却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她忽然想去江边走走,听听风的声音,也听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城市的清晨总是藏着秘密,有些是所有人的,有些,却只等待一个特定的人前来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