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老话新说也得有人听-《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赵小芸指尖一顿,点开了那条信息。

  字字泣血。

  发信人是一位母亲,她颤抖着打下每一句话。

  她说,她按照“守音青年”的指南,满怀期待地给患有轻度抑郁的儿子录下了一段关于童年的音频。

  她刻意隐去了所有辛酸,将那段岁月描绘得如田园诗般美好,希望能用温暖的回忆拉近母子间冰冷的距离。

  然而,当儿子戴上耳机,那段精心编织的“美好”却成了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

  “你讲的都不是真的!你根本没那么苦!”少年摘下耳机,双目赤红,声音嘶哑地咆哮。

  争吵在一地狼藉中结束,那段承载着母亲卑微期望的录音,被儿子亲手删除。

  私信的最后,那位母亲用近乎哀求的语气问:“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一个更失败的妈妈了?”

  屏幕的光映在赵小芸脸上,她没有立刻回复。

  这个问题,像一根尖刺,扎破了“守音青年”项目温情脉脉的表象,露出了底下更复杂、更疼痛的现实。

  简单的安慰是苍白的,甚至是一种残忍。

  她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林晚的电话。

  “晚晚,我们需要做一件事,一件可能会冒犯,但必须要做的事。”赵小芸的声音异常冷静,“你从我们的原始音频库里,筛选十段录音。我不要那些功成名就的,不要那些岁月静好的。我要那些被父母们自己剪掉的、藏起来的、没敢说出口的……那些隐瞒的艰难。”

  林晚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这不是要制造矛盾,而是要呈现真相。

  接下来的两天,林晚几乎把自己锁在了音频工作室。

  她像一个最苛刻的淘金者,在数千小时的素材洪流中,筛选着那些闪烁着犹豫、停顿,甚至自我否定的“杂质”。

  她跳过了一位企业家宏大的创业史诗,却选中了他酒后断断续续的呢喃,承认当年为了一笔订单,曾在客户面前跪了半个小时。

  她忽略了一位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侃侃而谈,却保留了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低声忏悔的一句话:“当年打孩子……是因为我自己被老板骂了一整天,回家没地方撒气。”

  每一段音频,都是一个被英雄光环遮蔽的普通人的侧影。

  林晚为每段音频都只配了一句极简的导语,短得像一声叹息。

  “他说出口时,已经原谅了自己。”

  “她笑了,可眼泪从录音开始就没停过。”

  这个被命名为《我没说完的那一半》的匿名合辑,最终被加密上传至一个仅对内部开放的心理干预平台。

  申请调用它的,必须是持证心理咨询师,且用途仅限于个案辅导。

  这是赵小芸划下的红线,她们要揭开伤疤,但不是为了展览,而是为了更精准地疗愈。

  苏霓在项目周会上得知此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她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在电视台主持一档深夜亲情热线。

  曾有一个女孩打来电话,声音平静,却让整个导播间都为之揪心。

  女孩说:“我妈一辈子没对我说过一个‘苦’字,可我知道,她为了省钱给我交学费,半夜会偷偷去厨房吃中午剩下的冷饭。”

  那冰冷的米饭,和那位母亲精心编织的温暖童年,何其相似。

  “直接听,冲击力太大了。尤其是对那些内心本就脆弱的孩子。”苏霓的目光锐利起来,“我们不能只让父母说,也要让孩子问。这不该是单向的倾诉,而应该是双向的奔赴,哪怕隔着时空。”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她脑中成型。

  她立刻联系了三家风格迥异的社区服务中心,提议试点“双轨录音工作坊”。

  规则很简单:子女先匿名录下一段“我想问爸妈,却从没敢问出口的事”,父母听完问题后,再录一段“我想对孩子说,却不知如何开口的话”。

  而最关键的一环是,这两段录音不会直接交给对方播放,而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第三方志愿者,进行“交叉转述”。

  “转述,而不是播放。”苏霓强调,“志愿者是过滤器,是缓冲带,他们能剥离掉录音里最尖锐的情绪,只保留核心的信息与情感,避免二次伤害。”

  这个精巧的设计,让陆承安眼前一亮。

  作为项目的法律顾问,他受邀进行风险评估。

  “隐私边界,这是最大的风险。”他一针见血,却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停。

  他欣赏这种试图深入人心的勇敢尝试。

  他花了三天时间,设计出一套堪称艺术品的“情感数据分级授权机制”。

  参与者在签署协议时,可以像玩游戏选择难度一样,自主选择自己录音的开放权限。

  A级:仅供本次工作坊转述使用,结束后立刻销毁。

  b级:可由持证心理咨询师在匿名化后用于个案分析。

  c级:允许在深度脱敏处理后,作为公共素材进入“城市共情档案”数据库。

  陆承安在协议的末尾,亲手加上了一句:“允许沉默的权利,才是自由表达的起点。”

  首场工作坊被安排在了一个人声鼎沸的城中村社区。

  参与者大多是这里的租户,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亲子间的对话只剩下“要钱”和“催促”。

  一名看上去不过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宽大的校服,全程低着头。

  志愿者转述了她母亲的录音。

  那位母亲的声音很疲惫,她说自己年轻时考上了师范,通知书都到了,但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她把机会让给了弟弟。

  她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当上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好好读书,别像她。

  转述结束,一片寂静。

  女孩突然猛地站起身,拉开门,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现场的工作人员心头一沉。

  失败了。

  这种最直接的真相,还是刺伤了孩子。

  然而,第二天下午,女孩又来了。

  她没说话,只是把一幅画交给了昨天那位志愿者。

  画上,是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一所小学的校门口。

  一个背着崭新的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去;另一个则蹲在布满青苔的校门外,低着头,认真地数着地上的石子。

  女孩抬起头,眼睛里有倔强,也有超乎年龄的平静。

  她轻声说:“请你……帮我妈妈听一听这幅画的声音。”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句话击中了。

  赵小芸没有错过这个瞬间。

  她将画作拍成了一段极短的视频,没有配乐,没有解说,只在画面下方打出两行字。

  标题是:《她说不出口的,我替她说了》。

  字幕是:“有时候,听见比说话更难。”

  视频在内部平台上发布,瞬间引爆。

  一个月后,林晚在后台整理首月数据。

  结果超乎想象,78%的参与者在工作坊结束后,主动联系志愿者,申请将自己的录音解密,从A级升级到c级,愿意纳入“城市共情档案”。

  仿佛那扇一度紧锁的心门,在被小心翼翼地敲开后,便渴望着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共鸣。

  她正准备将报告归档,系统后台忽然跳出一条新的提交记录。

  编号:m00017。

  来源:未知。

  授权等级:c-(完全公开)。

  林晚好奇地点开了它。

  没有精良的设备,只有微弱的电流声和一对老年夫妻含混的方言对话。

  “老头子,你说咱们吵吵闹闹这一辈子,值不值得记下来哦?”

  “值得啊。有人肯听,那就值得。”

  录音在两秒钟的沉默后戛然而止,紧接着,传来一声极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关门声。

  像是为一段漫长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温柔的句点。

  林晚盯着屏幕上那个“未知来源”,久久没有按下分类归档的按钮。

  窗外夜色如墨,整个城市都已沉睡,只有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她关掉音响,轻声自语:“原来不是我们在收集记忆,是记忆在挑选承载它的人。”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手机响了。

  是苏霓的来电,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突兀。

  林晚接起电话,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苏霓那边传来压抑着激动与一丝不安的声音。

  “晚晚,我刚接到一个电话……一个特殊的请求。”苏霓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他们说,有一些故事,如果现在不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