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邀请你来担任。”
听到林远这话,汪韬默然的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没有波澜。
“光子芯片?”他直接开口,声音平直没有任何情绪,
“你知道这是难度多大的项目吗?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亿美金,研发周期超过十年,且成功率不足1%的理论项目。你想让我负责?”
“不是负责。”林远纠正道,“准确的说是主导。”
“说出你的计划。”汪韬放下刀叉,身体微微前倾。
这个动作表明,谈话正式进入核心。
林远知道,对汪韬就应该开门见山,把他感兴趣的内容,直接怼到他的脸上。
弄他一脸的...那啥。
谁让这货是个偏执狂呢?
只有硬核逻辑严密,可执行的技术路径才能打动他。
“计划分三步,一个核心实体,两大支撑体系。”
林远硬着头皮,发动他的画大饼技能,向汪韬描绘出了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图。
核心实体,光子前沿科学实验室。
法律实体形式,瑞士非盈利性基金会。
注册地楚格州。
“你为何要将注册地放在瑞士?”
汪韬打断了林远的施法,问道。
很显然他想考一考林远,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原因很简单,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可规避中美技术战的直接政治压力。而且它拥有全球最严格的金融与法律隐私保护体系,再加上税收政策对非盈利科研机构极其友好。”
汪韬点点头。
林远接着滔滔不绝的说道。
组织架构设立科学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成员由创始科学家团队和核心投资方代表共同组成。汪韬将作为第一任理事会主席,拥有一票否决权。
初期预算,产业基金首期注资十亿美金,作为种子基金。后续,将以项目捐赠和联合研发的形式持续输血。
资金将通过在开曼群岛设立的SPC进行隔离,确保财务路径无法被直接追溯。
林远一口气说了一堆,没有一句废话,全是法律、金融、组织架构层面的硬核干货。
他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茶。
汪韬陷入了沉思,林远的这个开局,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构想,进入到了全球化资本运作和顶层法律架构设计的层面。
“思路倒是可圈可点,但是后续怎么做?你有计划吗?”汪韬认可了林远的初步架构。
林远此时也歇的差不多了,又开始了他的口若悬河。
“第一步是平台搭建与人才吸纳。周期:36个月。核心任务是完成PFL苏黎世总部和PFL新加坡分部的硬件建设与团队组建。”
“你选址的依据是什么?”汪韬问道。
“苏黎世背靠ETH与EPFL两大欧洲顶尖理工院校,以及蔡司、徕卡等精密光学产业集群。新加坡毗邻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产业链,同时也是东西方技术人才交流的中转站,便于我们吸纳亚洲,特别是台积电、三星的流失人才。”
“不错,你接着说。”
“人才吸纳方案,我打算叫诺亚计划。我需要利用你在全球学术界的人脉,列出一份诺亚方舟登船名单。目标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领航员10人。标准:诺贝尔奖级别或沃尔夫奖、图灵奖得主,不问国籍,不问年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终身制职位以及独立的实验室和团队组建权。”
“第二类,工程师50人。标准:曾在贝尔实验室、IBM苏黎世、英特尔研究院、德国马普研究所等顶级机构,主导过光子集成电路、硅光、III-V族半导体工艺、量子点激光器等核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我们将为他们提供远超业界水平的薪酬包和项目主导权。”
“第三类,水手200人。标准:全球TOP20理工院校的博士及博士后,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最丰厚的项目奖金。”
林远讲的口干舌燥,又喝了两大口茶。
“格局很高,不过你的设备如何采购?那些东西可不好弄。”汪韬继续发问。
“我计划在3年内,为两个实验室配齐一条完整的光电集成芯片实验线。”
“哈哈,林主任,你这话说的太大了吧,完整的产线?你知道这样一条产线有多复杂吗?不要想的太简单了!”汪韬对林远的话产生了怀疑。
前面的话他还半信半疑,但当林远说到要弄一条完整的产线时,他心中产生了大大的疑问。
这林远是在大而化之的忽悠吧?他懂不懂这有多复杂,有多难?
他认为林远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包装话术在忽悠他。
林远何等聪明,他听出了汪韬的言外之意。
于是说道:“汪总,你小瞧人不是?我林某人向来说话做事有板有眼。”
“我说的完整,当然是从材料生长、光刻、蚀刻、封装到测试。”
“采购清单必须包括荷兰ASML的NXT2000i或更高版本的DUV光刻机。德国蔡司的Orion NanoFab电子束曝光系统。美国应用材料的Endura平台MOCVD/PVD/CVD设备组。”
“设备是对的,但渠道….”
林远没等汪韬的问题问完,就抢答道:“渠道我都考虑好了,光刻机可以通过比利时IMEC等研究机构渠道获取。电子束曝光系统可以通过新加坡的二手设备商进行采购!”
看到林远的功课做的很足,汪韬不置可否。
“第二步就是技术孵化与生态反哺。周期并行进行,3-5年见效。”
“我们将建立沿途下蛋的技术转化机制。PFL实验室将采用课题制和专利池双轨管理。”
“课题制为所有前沿研究,将拆分为独立的课题项目组。联盟内部成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以投资或联合开发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课题中。”
林远的这种模式,汪韬倒是比较认可。
例如,DM集团可以投资低功耗光通信模块课题。
石头科技,可以参与小型化激光雷达片上系统课题。
大江则可以主导高精度光纤陀螺仪课题的研发。
“专利池,实验室产生的所有非核心、可商业化的伴生技术专利,将统一注入到一个由联盟共同持股的专利运营公司。联盟创始成员,将拥有第一优先级,免费或极低成本交叉许可授权。而非联盟成员,如果想使用我们的专利,则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用启明联盟这个庞大的商业应用场景,去反向哺育PFL实验室的科研黑洞。
同时又用PFL实验室产生的前沿技术,为联盟成员构建起一道道深不可测的技术代差护城河。
“汪主席,”林远看着汪韬,此时他已在不知不觉中称呼他为主席了。
“你想象一下。三年后,当竞争对手还在使用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时,大江的新一代无人机,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固态光相控阵激光雷达。而且成本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体积只有百分之一。”
“五年后,当友商还在为硅基芯片的散热和功耗焦头烂额时,我们联盟内部的高端产品,都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设计的光互联网络,其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将是现有技术的上百倍。”
林远画的这个大饼,不得不说非常非常的诱人。
汪韬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
如果林远真能实现他画的大饼,到那时候所谓竞争将变得毫无意义。
他们对竞争对手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还有吗?”汪韬有点迫不及待了。
“第三步标准制定,当我们的人才壁垒已经形成,当我们的技术闭环开始高效运转,联盟成员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代际领先;当我们的专利池里,已经储备了上千项的核心专利时。”
“我相信,那时通用可编程的光子中央处理器,也将在我们手中诞生。”
“而那一刻,”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汪韬,一字一句地,说出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将有机会定义整个信息世界的底层逻辑。”
三步走,环环相扣,逻辑闭环。
一个以离岸实验室为支点,以人才设备为杠杆,以技术反哺为闭环,最终旨在撬动未来的宏伟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了汪韬的面前。
汪韬久久没有说话。
他只是呆呆地林远。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了。
这个男人,为他准备的大饼真的太具诱惑力了。
说实话,林远非理工科出身,他本身就是个半瓶子醋。
若谈技术,忽悠一下外行,那是头头是道。
可是若遇到行业专家,尤其是像汪韬这样的大佬,他那一知半解的三脚猫水平,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但是林远也有他的优势,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经常偷偷恶补需要用到的各类知识,囫囵吞枣,先通读学习一遍,再结合商业运作的实操,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于是他活生生把自己也逼成了半拉专业人士。
他比专家懂商业,比商人懂技术。
田忌赛马,取长补短。
“很好,很好!”
良久之后,他才发出感叹。
林远闻言,笑了。
他知道,汪韬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计划。
“合作愉快,汪主席。”
“合作愉快。”汪韬点了点头。
听到林远这话,汪韬默然的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没有波澜。
“光子芯片?”他直接开口,声音平直没有任何情绪,
“你知道这是难度多大的项目吗?至少需要投入数百亿美金,研发周期超过十年,且成功率不足1%的理论项目。你想让我负责?”
“不是负责。”林远纠正道,“准确的说是主导。”
“说出你的计划。”汪韬放下刀叉,身体微微前倾。
这个动作表明,谈话正式进入核心。
林远知道,对汪韬就应该开门见山,把他感兴趣的内容,直接怼到他的脸上。
弄他一脸的...那啥。
谁让这货是个偏执狂呢?
只有硬核逻辑严密,可执行的技术路径才能打动他。
“计划分三步,一个核心实体,两大支撑体系。”
林远硬着头皮,发动他的画大饼技能,向汪韬描绘出了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图。
核心实体,光子前沿科学实验室。
法律实体形式,瑞士非盈利性基金会。
注册地楚格州。
“你为何要将注册地放在瑞士?”
汪韬打断了林远的施法,问道。
很显然他想考一考林远,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原因很简单,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可规避中美技术战的直接政治压力。而且它拥有全球最严格的金融与法律隐私保护体系,再加上税收政策对非盈利科研机构极其友好。”
汪韬点点头。
林远接着滔滔不绝的说道。
组织架构设立科学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成员由创始科学家团队和核心投资方代表共同组成。汪韬将作为第一任理事会主席,拥有一票否决权。
初期预算,产业基金首期注资十亿美金,作为种子基金。后续,将以项目捐赠和联合研发的形式持续输血。
资金将通过在开曼群岛设立的SPC进行隔离,确保财务路径无法被直接追溯。
林远一口气说了一堆,没有一句废话,全是法律、金融、组织架构层面的硬核干货。
他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茶。
汪韬陷入了沉思,林远的这个开局,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构想,进入到了全球化资本运作和顶层法律架构设计的层面。
“思路倒是可圈可点,但是后续怎么做?你有计划吗?”汪韬认可了林远的初步架构。
林远此时也歇的差不多了,又开始了他的口若悬河。
“第一步是平台搭建与人才吸纳。周期:36个月。核心任务是完成PFL苏黎世总部和PFL新加坡分部的硬件建设与团队组建。”
“你选址的依据是什么?”汪韬问道。
“苏黎世背靠ETH与EPFL两大欧洲顶尖理工院校,以及蔡司、徕卡等精密光学产业集群。新加坡毗邻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产业链,同时也是东西方技术人才交流的中转站,便于我们吸纳亚洲,特别是台积电、三星的流失人才。”
“不错,你接着说。”
“人才吸纳方案,我打算叫诺亚计划。我需要利用你在全球学术界的人脉,列出一份诺亚方舟登船名单。目标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领航员10人。标准:诺贝尔奖级别或沃尔夫奖、图灵奖得主,不问国籍,不问年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终身制职位以及独立的实验室和团队组建权。”
“第二类,工程师50人。标准:曾在贝尔实验室、IBM苏黎世、英特尔研究院、德国马普研究所等顶级机构,主导过光子集成电路、硅光、III-V族半导体工艺、量子点激光器等核心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我们将为他们提供远超业界水平的薪酬包和项目主导权。”
“第三类,水手200人。标准:全球TOP20理工院校的博士及博士后,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我们将为他们提供最丰厚的项目奖金。”
林远讲的口干舌燥,又喝了两大口茶。
“格局很高,不过你的设备如何采购?那些东西可不好弄。”汪韬继续发问。
“我计划在3年内,为两个实验室配齐一条完整的光电集成芯片实验线。”
“哈哈,林主任,你这话说的太大了吧,完整的产线?你知道这样一条产线有多复杂吗?不要想的太简单了!”汪韬对林远的话产生了怀疑。
前面的话他还半信半疑,但当林远说到要弄一条完整的产线时,他心中产生了大大的疑问。
这林远是在大而化之的忽悠吧?他懂不懂这有多复杂,有多难?
他认为林远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包装话术在忽悠他。
林远何等聪明,他听出了汪韬的言外之意。
于是说道:“汪总,你小瞧人不是?我林某人向来说话做事有板有眼。”
“我说的完整,当然是从材料生长、光刻、蚀刻、封装到测试。”
“采购清单必须包括荷兰ASML的NXT2000i或更高版本的DUV光刻机。德国蔡司的Orion NanoFab电子束曝光系统。美国应用材料的Endura平台MOCVD/PVD/CVD设备组。”
“设备是对的,但渠道….”
林远没等汪韬的问题问完,就抢答道:“渠道我都考虑好了,光刻机可以通过比利时IMEC等研究机构渠道获取。电子束曝光系统可以通过新加坡的二手设备商进行采购!”
看到林远的功课做的很足,汪韬不置可否。
“第二步就是技术孵化与生态反哺。周期并行进行,3-5年见效。”
“我们将建立沿途下蛋的技术转化机制。PFL实验室将采用课题制和专利池双轨管理。”
“课题制为所有前沿研究,将拆分为独立的课题项目组。联盟内部成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以投资或联合开发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课题中。”
林远的这种模式,汪韬倒是比较认可。
例如,DM集团可以投资低功耗光通信模块课题。
石头科技,可以参与小型化激光雷达片上系统课题。
大江则可以主导高精度光纤陀螺仪课题的研发。
“专利池,实验室产生的所有非核心、可商业化的伴生技术专利,将统一注入到一个由联盟共同持股的专利运营公司。联盟创始成员,将拥有第一优先级,免费或极低成本交叉许可授权。而非联盟成员,如果想使用我们的专利,则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用启明联盟这个庞大的商业应用场景,去反向哺育PFL实验室的科研黑洞。
同时又用PFL实验室产生的前沿技术,为联盟成员构建起一道道深不可测的技术代差护城河。
“汪主席,”林远看着汪韬,此时他已在不知不觉中称呼他为主席了。
“你想象一下。三年后,当竞争对手还在使用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时,大江的新一代无人机,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固态光相控阵激光雷达。而且成本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体积只有百分之一。”
“五年后,当友商还在为硅基芯片的散热和功耗焦头烂额时,我们联盟内部的高端产品,都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设计的光互联网络,其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将是现有技术的上百倍。”
林远画的这个大饼,不得不说非常非常的诱人。
汪韬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
如果林远真能实现他画的大饼,到那时候所谓竞争将变得毫无意义。
他们对竞争对手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还有吗?”汪韬有点迫不及待了。
“第三步标准制定,当我们的人才壁垒已经形成,当我们的技术闭环开始高效运转,联盟成员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代际领先;当我们的专利池里,已经储备了上千项的核心专利时。”
“我相信,那时通用可编程的光子中央处理器,也将在我们手中诞生。”
“而那一刻,”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汪韬,一字一句地,说出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将有机会定义整个信息世界的底层逻辑。”
三步走,环环相扣,逻辑闭环。
一个以离岸实验室为支点,以人才设备为杠杆,以技术反哺为闭环,最终旨在撬动未来的宏伟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了汪韬的面前。
汪韬久久没有说话。
他只是呆呆地林远。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了。
这个男人,为他准备的大饼真的太具诱惑力了。
说实话,林远非理工科出身,他本身就是个半瓶子醋。
若谈技术,忽悠一下外行,那是头头是道。
可是若遇到行业专家,尤其是像汪韬这样的大佬,他那一知半解的三脚猫水平,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但是林远也有他的优势,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经常偷偷恶补需要用到的各类知识,囫囵吞枣,先通读学习一遍,再结合商业运作的实操,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于是他活生生把自己也逼成了半拉专业人士。
他比专家懂商业,比商人懂技术。
田忌赛马,取长补短。
“很好,很好!”
良久之后,他才发出感叹。
林远闻言,笑了。
他知道,汪韬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计划。
“合作愉快,汪主席。”
“合作愉快。”汪韬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