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牵线-《蔚蓝的心事》

  建国回部队一个多月了,也没接到爱国的信儿。

  这家伙,胸脯拍的啪啪响,事儿办的不咋地哈。

  于是这天,从学校放学回来的云妮和海洋,拿给爱国一封信。

  信是建国写给他的。

  无它,就是问问表姐的事,办了没有啊?

  急着呢!

  蜜罐里的爱国这才一拍脑门儿,就说呢,好像忘了什么事。

  办,马上办。

  爱国就跟芳杏叨叨建国的心思。

  芳杏感觉有门儿。

  丹姐和建国挺般配的,可以问问表姐的意思。

  两个人一合计,跟蔚佑之说了一声,回了娘家。

  芳杏娘一看闺女女婿回来了,高兴的不得了,转身就去安排饭菜。

  芳杏等不及,一边帮妈妈做饭,一边提起表姐的事。

  妈妈一听也觉着行,蔚建国这个小伙子不仅样貌行,品行也行。

  丹丹虽然是个民办老师,可能力一点儿也不差,这孩子可是年年考试得第一的呢。

  也就是没赶上好时候,要不然早飞出农村了。

  “我看行”,芳杏妈妈说,“等吃完饭,咱去你二姨家一趟,反正也不远,也就二里地。”

  “嗯,好来。”芳杏高兴的答应着娘。

  爱国心里更是美滋滋。

  哼,还说我不办事,这个建国,真是的。

  没瞧见我在丈母娘家地位是不是,哼!

  一家人行动也快,吃完饭,收拾好,连个盹也没打,直奔二姨家。

  见到二姨,芳杏也没拐弯,直奔主题。

  二姨也心动,杏儿回门那天,她也见着那个小伙子了,着实不错。

  二姨心动归心动,她不敢答应。

  她闺女覃丹主意正,谁也做不了她的主,这事待她自己拿主意。

  覃丹在学校,自己村里的小学,方便。

  二姨去学校把覃丹叫了回来。

  芳杏又跟覃丹说了建国的心思。

  一向敢说敢话的覃丹,破天荒脸红了。

  哎呀,真有门儿。

  爱国得意起来,等看看蔚建国怎么感谢他这个大功臣。

  芳杏妈妈一看外甥女这个状态,就知道覃丹愿意。

  芳杏也看出表姐愿意,她也美,表姐妹进一家门,做堂妯娌,也算一段佳话呢。

  看大家都明白自己的意思,覃丹这时候也不扭捏了。

  直接跟爱国和芳杏要了建国的通讯地址,又把村里小学的地址给建国。

  两个人先通过写信交流,了解着吧。

  但看缘分了。

  那个年代通讯工具不多,没有手机,固定电话都不多,这种远道的缘分,就靠写信。

  有的人家信也写不起,因为邮票也花钱。

  建国和覃丹就这么通过信件来来往往的,彼此相爱了。

  等爱国和芳杏跟蔚佑之一说,他脑海里一下子想起覃丹这个姑娘。

  他对这个姑娘印象很深。

  那时他还在公社当书记,有一年六一节的时候,他去看望小学生。

  然后受邀坐在主席台上看演出。

  当时,就是这个姑娘给他系的红领巾。

  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这个姑娘太忙了。

  为啥呢?

  因为那天主持节目的,是她。

  代表班级出演节目的,是她。

  作学生代表报告,是她。

  优秀学生上台领奖的,还是她。

  人家姑娘还抽空给他献个红领巾,系的溜板正滴。

  这要是还没有印象,那就是没脑子了。

  这是个当仁不让的好姑娘。

  这要是嫁给建国,普通话两个字:能行。

  家乡话四个字:捏待行是?!

  只要给个机会,这姑娘的成就,兴许还在建国之上呢!

  要不说蔚佑之有眼光,政治敏锐性高。

  他那个兴许,兴许的很是差不离。

  恢复高考的当年,覃丹一骑绝尘,高中省状元。

  考试那天,覃丹揣着个大肚子进的考场,这是二胎。

  建国紧张的,等在考场外,直搓手。

  覃丹跟没事人一样,闲庭信步。

  考完第二天,她闺女出生了,好悬没生在考场里。

  覃丹也爽快,直接给闺女起名:蔚璇。

  “璇”通“悬”。

  好多年之后,覃丹坐镇外交部。

  (建国和覃丹的故事,打算后续写,想先提一嘴再说。

  写着写着,又歪了,干脆先写点吧,以后再说以后。)

  建国和覃丹的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建福作为老大,尤其高兴。

  最小的弟弟婚事有了着落,娘可以放心了。

  建国是家里最小的,当时父亲不争气,家里日子最艰难。

  吃不上,穿不上,二叔又找不到,娘以泪洗面,二婶儿袖手旁观。

  就是那么艰难的时候,几个哥哥姐姐也没亏着他,想方设法照顾他,就怕饿着他,冷着他。

  他是兄姐宠着长大的。

  几个哥哥姐姐知道他有了心仪的姑娘,一个个高兴的不得了。

  听二叔说,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姑娘。

  听爱国说,这是他媳妇芳杏的表姐。

  听芳杏说,人家高中毕业,念书的时候,年年第一。

  那就是了,差不了。

  兄妹几个忙活了起来。

  这事放到现代咋比喻呢?

  可以这样说,要是覃丹是明星,芳杏就是经纪人,还是光跑腿不挣钱的那种。

  建福作为老大,先让媳妇找的芳杏,拜托芳杏领着大嫂二嫂,先去看看覃丹。

  老蔚家怎么也得出个代表,向人家姑娘下个保证,保证进了蔚家门不受委屈。

  父母不在,嫂子是最好的代表。

  大嫂二嫂见着了,回来一通炫耀。

  春芳和春花坐不住了,提着糖拿着点心,让芳杏领着,也去认认人,亲近亲近。

  省城的春英虽然离得远,但也有办法。

  直接通过邮局,给覃丹寄了两条时兴的布拉吉。

  都是大姑姐,这事可不能落后。

  所谓远,远的不是地理距离,是人心。

  有的人,近在眼前,心隔千里。

  有的人,远在天涯,心系一处。

  京城的春莲,动了心思,她得为弟弟打算。

  建国成家,覃丹可以随军,不愁住处。

  可在京城有个自己的房子不好嘛?它不香嘛?

  即好又香。

  那就找。

  反正现在学校也不上课,她有的是时间。

  春莲又发动公婆,施展坐地户的优势,全家总动员,帮建国找房子,买房子。

  那个年代,坏蛋还没有打倒,房子有,有人想卖,有人想买。

  可世道纷乱,不敢卖,不敢买。

  春莲胆大心细,终于找到了一户满意的二进的四合院。

  院子是一个老婆婆的,早些年家里书香门第。

  运动一来,一儿一女,都被打成右派,下放途中,一个染病身亡,一个受不住折磨,自杀而去。

  老婆婆心灰意冷,要回乡下老家。

  瞌睡遇到枕头。

  春莲跟老婆婆说好,当着革委会的人,就说她是她的娘家侄女。

  因为无儿无女,想让侄女以后养老,就把房子送给侄女。

  老婆婆看尽世间百态,看出春莲是个正直的,不会骗她,就答应了。

  二人口径一致,很快办好了过户手续。

  那个年代,也没有身份证啥的,世道也乱,人心也散。

  春莲塞给办事人两条烟,直接报了覃丹的名字,连户口本也没要,大印一盖,成了,覃丹和建国在京城有了第一套房子。

  拿到新房产证,春莲不仅付了老婆婆房钱,还给老婆婆买了回乡的火车票。

  买好了房子,春莲也不客气,找到建国,把房产证一亮。

  直接了当地说,“房子两千八哈。你得给我钱,我就赞助你三百,其余的你自己掏。”

  建国见姐姐这样说,乐的见牙不见眼。

  忙不迭地点头,掏钱。

  当兵这些年,也没有大的花费,无非给几个侄子侄女外甥啥的买点吃的,给点零花钱,花不了几个。

  买房子这点钱,建国拿的出来。

  建国对姐姐说,“那三百你也别掏,都是我掏。”

  春莲瞪他一眼,建国贼嘻嘻的说,“我还要这个钱,但别这么给,你等结婚的时候,直接给丹丹,不是更美么?”

  这个臭小子,鬼机灵说的就是他。

  春莲拍了弟弟两下,觉着弟弟说的也有道理,再没说别的,爽快的同意了。

  七兄妹,虽然早年失父失母,但相互扶持的手,始终握在一起。

  心不散,家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