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内一片死寂,唯有岩壁苔藓散发的微光在轻轻摇曳,将中央石台与那方老旧醒木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平添几分神秘与肃穆。历经空间裂缝的生死劫难,又穿行过那蕴藏“道说”意境的浮雕长廊,王浩与阿宁站在这最终的遗府核心,心神仍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悸动之中。
那方静置于石台上的醒木,颜色暗沉,木质纹理已然模糊,边缘甚至有细微的磕碰痕迹,看上去与凡间茶馆里说书先生用了多年的物件并无二致。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看似普通的醒木,却隐隐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并非物理上的沉重,而是一种源自岁月、源自精神、源自某种至高“道理”的沉淀,仿佛它并非死物,而是某个宏大意志在此处的凝结与守望。
“老周头……就把这东西留在这儿了?”阿宁喘匀了因之前跋涉和伤势而有些急促的呼吸,握着那柄刻有“言”字的断剑,目光灼灼地盯着石台上的醒木。断剑在此处依旧传来微弱的共鸣,但与石台、尤其是与那醒木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更为深层次的联系。
王浩没有立刻上前,他的“洞玄金丹”缓缓旋转,银白色的神识如同最精密的触须,谨慎地探查着石台以及周围每一寸空间。金丹期的灵觉让他感知到,这看似平静的洞窟内,实则萦绕着一股极其隐晦而强大的守护之力,其源头,正是那方醒木。这股力量平和而内敛,并无攻击性,却带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威严。
“小心些,此地既是遗府核心,必有布置。”王浩沉声提醒,同时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石台的每一个细节。
石台呈圆形,高出地面约三尺,通体由一种不知名的黑色岩石雕琢而成,表面光滑,除了中央的醒木,空无一物。王浩的神识细细拂过石台的边缘、台面,乃至与地面连接的根部。
起初,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无论是灵力波动还是阵法纹路,都隐匿得极好,与整个洞窟、乃至整个岛屿的气息浑然一体。
但王浩并未放弃。他想起了周言行事风格中的那种“藏巧于拙”、“大隐隐于市”的特质。这石台,这醒木,或许其关键并不在显眼之处。他闭上双眼,不再依赖视觉与常规的神识扫描,而是将心神彻底沉入“洞玄金丹”之中,全力催发其“剖析真意”,去感知那最细微的、可能与周言同源的力量波动。
银灰色的光芒在他眼底深处一闪而逝。世界在他的感知中仿佛褪去了表象,还原为能量与规则的流动。石台依旧沉寂,醒木依旧古朴,但在石台与地面连接的根部,一处极其不起眼的、被岁月尘埃几乎填满的缝隙处,他捕捉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与阿宁手中断剑、与那醒木同根同源,却又更加内敛深沉的“言”之力波动。
那波动并非阵法,更像是一个……印记,一个极其高明的隐匿与封禁的标记。
“在这里。”王浩睁开眼,指向那处缝隙。
阿宁闻言,立刻上前,蹲下身,用手拂去那缝隙处的积尘。随着灰尘散去,那里并未出现什么机关按钮,只有一个浅浅的、仿佛天然形成的凹痕。凹痕的形状,赫然与阿宁手中那截断剑的断裂截面,有七八分相似!
“难道……”阿宁心中一动,看了看手中的断剑,又看了看那凹痕,随即毫不犹豫地将断剑的断裂处,小心翼翼地嵌入了那个凹痕之中。
严丝合缝!
就在断剑嵌入的刹那——
嗡!
整座石台轻微地震动了一下,发出一声低沉的、仿佛尘封万古的叹息。石台表面,那光滑的黑色岩石上,骤然亮起无数细密如蛛网、闪烁着乳白色光华的纹路!这些纹路并非雕刻上去,而是从岩石内部透出,瞬间勾勒出一个繁复而玄奥的图案,将中央的醒木拱卫其中。
紧接着,一阵轻微的机括转动声从石台内部传来。在王浩和阿宁凝重的注视下,石台靠近他们这一侧的下方,一块约莫尺许见方的岩石,无声无息地向内滑开,露出了一个隐藏的暗格。
暗格之中,别无一物,只有一个材质非玉非石、颜色青灰、表面布满细密天然纹路的盒子。盒子古朴无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盒盖中央,同样铭刻着一个古朴的“言”字。
王浩与阿宁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期待。王浩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将那青灰玉盒从暗格中取了出来。入手微沉,触感温凉,盒身萦绕着一股纯净而古老的气息。
盒盖上并无锁具,王浩尝试着注入一丝自身灵力,玉盒毫无反应。他略一沉吟,示意阿宁过来。阿宁会意,将手掌按在盒盖的“言”字之上,同时催动丹田内那与周言同源的“守护金丹”与“安”字道纹。
这一次,玉盒有了反应!
盒盖上的“言”字微微一亮,随即,盒盖发出“咔哒”一声轻响,自动向上弹开了一条缝隙。
一股更加浓郁、带着书卷气息与岁月沧桑感的古老道韵,从缝隙中弥漫开来。
王浩轻轻掀开盒盖。盒内铺着一层不知名的柔软丝绒,已然褪色,但保存完好。丝绒之上,静静地躺着一卷材质奇特的卷轴。卷轴呈淡金色,非帛非纸,触手柔韧而略带凉意,表面有细微的流光隐现,显然并非凡品。
王浩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卷轴取出,在石台之上缓缓展开。
卷轴展开,长约三尺,宽一尺。其上书写着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笔画勾连,宛若云纹星轨,又似大道痕迹,明明不识,但其蕴含的“意”却直接映入识海,让他们瞬间明悟了文字的含义——
《道说真解》·残卷
开篇明义,直指核心:
“夫道说者,以言载道,以声传法,非仅口舌之利,实为通天之途。余穷毕生之力,略窥门径,析其三层:”
“其一,言以传意。此为基础,以言辞达心意,描摹万物,动人心魄,乃凡俗说书之极境,然终是技,未触及道之本真。”
“其二,言以御物。意念凝于言,言出而法随,可驱草木,御金石,引风雷,动山河。此境已初涉规则,以吾之言,暂代天地之法。”
“其三,言以明道。此乃至高之境。言出非为驾驭,而为阐述,为补益,为守护。吾之言,即道之显化,可抚平紊乱,弥合创伤,定地水火风,补天地裂隙。”
看到此处,王浩与阿宁心神俱震!这“道说三层”的划分,清晰地将周言那神鬼莫测的手段体系化,尤其是那第三层“言以明道”,其描述竟与他们之前遭遇的空间裂缝、以及周言虚影抚平空间乱流的情景隐隐对应!
卷轴上的“意念”继续流转,带着一丝苍凉与疲惫,也带着一份坦然与坚守:
“吾,周言,承先贤遗志,镇守此方‘墟界’。“墟界”乃万界碎片交织之地,空间脆弱,裂隙频生,若无守护,终将归于虚无。吾以‘言明道’之境,游走四方,修补裂隙,维系平衡,已不知岁月。”
“然,人力有穷时。修补‘万仙’之域与‘黑风’之域间最大裂隙时,吾力竭道陨,唯余一缕残念,附于旧物之上,留待有缘。”
“得吾传承者,望慎用之。‘道说’之力,可载舟,亦可覆舟。用之善,可护佑一方;用之恶,则遗祸无穷。墟界之秘,关乎存亡,慎之,重之……”
文字至此,缓缓终结,那流淌的意念也随之消散,只留下卷轴上那些依旧闪烁着微光的古老字迹。
王浩和阿宁站在原地,久久无言。
洞窟内一片寂静,唯有那石台上的醒木,依旧散发着沉静而威严的气息。
所有的线索,在此刻终于串联成线!
南疆茶馆的说书人周言,其真实身份,竟是这片浩瀚“墟界”的守护者!他并非此界寻常修士,而是肩负着修补世界裂隙、维系空间平衡的宏大使命。《道说真解》残卷清晰地揭示了他力量的根源与境界划分,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出现在万仙城,为何会对空间波动如此敏感,以及他最终“离开”的真相——并非飞升或远游,而是为了修补那最大的裂隙,力竭而亡!
他所遗留的琉璃碎片、说书碑,乃至孟先生手中的醒木,都是他传承的钥匙与信物。而这处位于乱星海荒岛的遗府,这卷《道说真解》残卷,则是他留给真正“有缘人”的核心指引。
“老周头他……原来是做这个的……”阿宁喃喃自语,声音有些沙哑。他低头看了看自己丹田的位置,那里有周言留下的琉璃碎片和“安”字道纹,又看了看手中那柄指引他们来此的断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混合着对那位看似普通的老者的无尽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王浩缓缓卷起《道说真解》残卷,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玉盒之中,盖上盒盖。他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周言的传承,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沉重。这不仅仅是力量的传承,更是一份守护的责任。而他们回家的路,似乎也与这“墟界”的奥秘,与周言守护和修补的那些空间裂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乱星海,这片空间紊乱、危机四伏的禁忌之海,恐怕就是“墟界”中空间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来到这里,并非偶然,或许是琉璃碎片的指引,或许是周言残念的引导,他们已然踏入了这位守护者曾经奋战过的战场。
前路,注定布满荆棘,却也蕴含着揭开一切谜团的契机。
王浩将玉盒郑重收起,目光再次投向石台上那方静默的醒木。他知道,这方醒木或许才是此处遗府真正的核心,是周言留下的一道更强力量,或者一个更深层次的考验。但现在,还不是触碰它的时候。
他们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惊人的信息,来疗愈伤势,来提升实力,来真正理解何为“道说”,何为“守护”。
新的征程,在揭开了第一重迷雾后,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那方静置于石台上的醒木,颜色暗沉,木质纹理已然模糊,边缘甚至有细微的磕碰痕迹,看上去与凡间茶馆里说书先生用了多年的物件并无二致。然而,就是这样一块看似普通的醒木,却隐隐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并非物理上的沉重,而是一种源自岁月、源自精神、源自某种至高“道理”的沉淀,仿佛它并非死物,而是某个宏大意志在此处的凝结与守望。
“老周头……就把这东西留在这儿了?”阿宁喘匀了因之前跋涉和伤势而有些急促的呼吸,握着那柄刻有“言”字的断剑,目光灼灼地盯着石台上的醒木。断剑在此处依旧传来微弱的共鸣,但与石台、尤其是与那醒木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更为深层次的联系。
王浩没有立刻上前,他的“洞玄金丹”缓缓旋转,银白色的神识如同最精密的触须,谨慎地探查着石台以及周围每一寸空间。金丹期的灵觉让他感知到,这看似平静的洞窟内,实则萦绕着一股极其隐晦而强大的守护之力,其源头,正是那方醒木。这股力量平和而内敛,并无攻击性,却带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威严。
“小心些,此地既是遗府核心,必有布置。”王浩沉声提醒,同时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石台的每一个细节。
石台呈圆形,高出地面约三尺,通体由一种不知名的黑色岩石雕琢而成,表面光滑,除了中央的醒木,空无一物。王浩的神识细细拂过石台的边缘、台面,乃至与地面连接的根部。
起初,并未发现任何异常。无论是灵力波动还是阵法纹路,都隐匿得极好,与整个洞窟、乃至整个岛屿的气息浑然一体。
但王浩并未放弃。他想起了周言行事风格中的那种“藏巧于拙”、“大隐隐于市”的特质。这石台,这醒木,或许其关键并不在显眼之处。他闭上双眼,不再依赖视觉与常规的神识扫描,而是将心神彻底沉入“洞玄金丹”之中,全力催发其“剖析真意”,去感知那最细微的、可能与周言同源的力量波动。
银灰色的光芒在他眼底深处一闪而逝。世界在他的感知中仿佛褪去了表象,还原为能量与规则的流动。石台依旧沉寂,醒木依旧古朴,但在石台与地面连接的根部,一处极其不起眼的、被岁月尘埃几乎填满的缝隙处,他捕捉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与阿宁手中断剑、与那醒木同根同源,却又更加内敛深沉的“言”之力波动。
那波动并非阵法,更像是一个……印记,一个极其高明的隐匿与封禁的标记。
“在这里。”王浩睁开眼,指向那处缝隙。
阿宁闻言,立刻上前,蹲下身,用手拂去那缝隙处的积尘。随着灰尘散去,那里并未出现什么机关按钮,只有一个浅浅的、仿佛天然形成的凹痕。凹痕的形状,赫然与阿宁手中那截断剑的断裂截面,有七八分相似!
“难道……”阿宁心中一动,看了看手中的断剑,又看了看那凹痕,随即毫不犹豫地将断剑的断裂处,小心翼翼地嵌入了那个凹痕之中。
严丝合缝!
就在断剑嵌入的刹那——
嗡!
整座石台轻微地震动了一下,发出一声低沉的、仿佛尘封万古的叹息。石台表面,那光滑的黑色岩石上,骤然亮起无数细密如蛛网、闪烁着乳白色光华的纹路!这些纹路并非雕刻上去,而是从岩石内部透出,瞬间勾勒出一个繁复而玄奥的图案,将中央的醒木拱卫其中。
紧接着,一阵轻微的机括转动声从石台内部传来。在王浩和阿宁凝重的注视下,石台靠近他们这一侧的下方,一块约莫尺许见方的岩石,无声无息地向内滑开,露出了一个隐藏的暗格。
暗格之中,别无一物,只有一个材质非玉非石、颜色青灰、表面布满细密天然纹路的盒子。盒子古朴无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盒盖中央,同样铭刻着一个古朴的“言”字。
王浩与阿宁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期待。王浩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将那青灰玉盒从暗格中取了出来。入手微沉,触感温凉,盒身萦绕着一股纯净而古老的气息。
盒盖上并无锁具,王浩尝试着注入一丝自身灵力,玉盒毫无反应。他略一沉吟,示意阿宁过来。阿宁会意,将手掌按在盒盖的“言”字之上,同时催动丹田内那与周言同源的“守护金丹”与“安”字道纹。
这一次,玉盒有了反应!
盒盖上的“言”字微微一亮,随即,盒盖发出“咔哒”一声轻响,自动向上弹开了一条缝隙。
一股更加浓郁、带着书卷气息与岁月沧桑感的古老道韵,从缝隙中弥漫开来。
王浩轻轻掀开盒盖。盒内铺着一层不知名的柔软丝绒,已然褪色,但保存完好。丝绒之上,静静地躺着一卷材质奇特的卷轴。卷轴呈淡金色,非帛非纸,触手柔韧而略带凉意,表面有细微的流光隐现,显然并非凡品。
王浩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卷轴取出,在石台之上缓缓展开。
卷轴展开,长约三尺,宽一尺。其上书写着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古老文字,笔画勾连,宛若云纹星轨,又似大道痕迹,明明不识,但其蕴含的“意”却直接映入识海,让他们瞬间明悟了文字的含义——
《道说真解》·残卷
开篇明义,直指核心:
“夫道说者,以言载道,以声传法,非仅口舌之利,实为通天之途。余穷毕生之力,略窥门径,析其三层:”
“其一,言以传意。此为基础,以言辞达心意,描摹万物,动人心魄,乃凡俗说书之极境,然终是技,未触及道之本真。”
“其二,言以御物。意念凝于言,言出而法随,可驱草木,御金石,引风雷,动山河。此境已初涉规则,以吾之言,暂代天地之法。”
“其三,言以明道。此乃至高之境。言出非为驾驭,而为阐述,为补益,为守护。吾之言,即道之显化,可抚平紊乱,弥合创伤,定地水火风,补天地裂隙。”
看到此处,王浩与阿宁心神俱震!这“道说三层”的划分,清晰地将周言那神鬼莫测的手段体系化,尤其是那第三层“言以明道”,其描述竟与他们之前遭遇的空间裂缝、以及周言虚影抚平空间乱流的情景隐隐对应!
卷轴上的“意念”继续流转,带着一丝苍凉与疲惫,也带着一份坦然与坚守:
“吾,周言,承先贤遗志,镇守此方‘墟界’。“墟界”乃万界碎片交织之地,空间脆弱,裂隙频生,若无守护,终将归于虚无。吾以‘言明道’之境,游走四方,修补裂隙,维系平衡,已不知岁月。”
“然,人力有穷时。修补‘万仙’之域与‘黑风’之域间最大裂隙时,吾力竭道陨,唯余一缕残念,附于旧物之上,留待有缘。”
“得吾传承者,望慎用之。‘道说’之力,可载舟,亦可覆舟。用之善,可护佑一方;用之恶,则遗祸无穷。墟界之秘,关乎存亡,慎之,重之……”
文字至此,缓缓终结,那流淌的意念也随之消散,只留下卷轴上那些依旧闪烁着微光的古老字迹。
王浩和阿宁站在原地,久久无言。
洞窟内一片寂静,唯有那石台上的醒木,依旧散发着沉静而威严的气息。
所有的线索,在此刻终于串联成线!
南疆茶馆的说书人周言,其真实身份,竟是这片浩瀚“墟界”的守护者!他并非此界寻常修士,而是肩负着修补世界裂隙、维系空间平衡的宏大使命。《道说真解》残卷清晰地揭示了他力量的根源与境界划分,也解释了他为何会出现在万仙城,为何会对空间波动如此敏感,以及他最终“离开”的真相——并非飞升或远游,而是为了修补那最大的裂隙,力竭而亡!
他所遗留的琉璃碎片、说书碑,乃至孟先生手中的醒木,都是他传承的钥匙与信物。而这处位于乱星海荒岛的遗府,这卷《道说真解》残卷,则是他留给真正“有缘人”的核心指引。
“老周头他……原来是做这个的……”阿宁喃喃自语,声音有些沙哑。他低头看了看自己丹田的位置,那里有周言留下的琉璃碎片和“安”字道纹,又看了看手中那柄指引他们来此的断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混合着对那位看似普通的老者的无尽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
王浩缓缓卷起《道说真解》残卷,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玉盒之中,盖上盒盖。他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周言的传承,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沉重。这不仅仅是力量的传承,更是一份守护的责任。而他们回家的路,似乎也与这“墟界”的奥秘,与周言守护和修补的那些空间裂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乱星海,这片空间紊乱、危机四伏的禁忌之海,恐怕就是“墟界”中空间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来到这里,并非偶然,或许是琉璃碎片的指引,或许是周言残念的引导,他们已然踏入了这位守护者曾经奋战过的战场。
前路,注定布满荆棘,却也蕴含着揭开一切谜团的契机。
王浩将玉盒郑重收起,目光再次投向石台上那方静默的醒木。他知道,这方醒木或许才是此处遗府真正的核心,是周言留下的一道更强力量,或者一个更深层次的考验。但现在,还不是触碰它的时候。
他们需要时间,来消化这惊人的信息,来疗愈伤势,来提升实力,来真正理解何为“道说”,何为“守护”。
新的征程,在揭开了第一重迷雾后,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