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京华故人叹,道心种微尘!-《诗词显圣,死囚逆天改命!》

  竹林书斋的论道,终究是散了。

  公输墨与韩励等人离去时的眼神,复杂难明,有震撼,有思索,更有被动摇了根基的迷茫。

  林凡没有在意他们。

  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个角落里,那个拨弄着算盘,连名字都未曾通报的干瘦老者身上。

  在那位老者抬头的瞬间,林凡没有从他眼中看到任何情绪。

  没有公输墨的激赏,没有韩励的锋芒,更没有那位儒生的挣扎。

  只有一种冰冷的,仿佛在计算着世间万物得失与价值的绝对平静。

  那是一种将“人”也当做筹码的平静。

  林凡知道,此人,比崔岩、陈博文之流,要危险百倍。

  他没有选择立刻返回俊才馆,而是信步走出了竹林,融入了京城的街巷。

  他需要消化,也需要沉淀。

  《问屋中人》是他的战书,竹林论道是他的宣言。

  他已经将自己的“道”公之于众,接下来,便是等待整个旧世界的反噬。

  他走过繁华的东街,那里车水马龙,锦衣华服的公子小姐们一掷千金。

  他又拐入破败的西巷,这里污水横流,衣衫褴褛的百姓为了一个馊掉的馒头,能争得头破血流。

  一街之隔,两个世界。

  这便是他笔下那间“漏雨的屋子”最真实的写照。

  就在他路过一处专卖廉价书册的旧书摊时,一道带着几分犹豫和惊喜的呼喊,从身后传来。

  “可是……林解元?”

  林凡脚步一顿,转过身。

  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面带疲惫与风霜之色的青年,正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青年身形有些消瘦,眼神里没了当初在金陵城时的意气风发,多了几分被现实磨砺后的黯淡。

  林凡的记忆力何其惊人,瞬间便认出了对方。

  “方兄?”

  来人,正是在金陵“竹林小筑”宴会上,第一个站出来,诉说地方举子困境的杭州才子,方远。

  方远见林凡还记得自己,脸上顿时涌起一股激动与惭愧交织的复杂神色。

  “正是在下!没想到能在此处得见解元风采,方远……”他拱手,长长一揖,竟有些说不下去。

  “方兄不必多礼。”林凡扶住他,“你我同科,何须如此见外。看方兄的样子,在京城过得……似乎不甚如意?”

  一句话,仿佛戳中了方远所有的委屈。

  他眼圈一红,苦笑着摇了摇头。

  “让林兄见笑了。”

  林凡看了一眼周围嘈杂的环境,说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若不嫌弃,前面茶馆,我请方兄喝杯热茶。”

  “不敢,不敢,当是在下请林兄才是!”方远连忙摆手。

  片刻后。

  简陋的茶馆里,两杯热气腾腾的粗茶,驱散了些许凉意。

  方远捧着茶杯,沉默了许久,才将自己在京城的遭遇,一五一十地道来。

  他与许多外地举子一样,满怀抱负来到京城。

  本以为凭借一身才学,能得权贵赏识,一展宏图。

  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去拜访过几位朝中大员,要么是门房一关,连面都见不上;要么是好不容易见到了,对方言语间却满是施舍与傲慢,话里话外,都是要他先纳上“投名状”,为家族鞍前马后,成为附庸。

  “我等十年寒窗,所学圣贤之理,难道就是为了给他们当一条摇尾乞怜的狗吗?”

  方远的声音里,充满了不甘与痛苦。

  “也有一些所谓的‘清流’名士,倒是愿意接见我等,可他们高谈阔论,只谈心性,只谈德行,对民生疾苦却嗤之以鼻,视若俗务。我不过是提了一句家乡的水患治理,便被他们斥为‘胸无大志,钻营俗务’。”

  他自嘲地笑了笑,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像是要饮尽满腹的辛酸。

  “在京城这几个月,我算是看明白了。这里,根本没有我等寒门学子的活路。要么,卖身投靠,做世家的走狗。要么,清高自许,做那不食人间烟火的活神仙。”

  “可我们……我们读的书,不是为了这个啊!”

  他抬起头,双眼通红地看着林凡。

  “林兄,你的那篇《问屋中中人》,我读了!我身边的许多同乡都读了!我们……我们激动得彻夜难眠!”

  “那才是我们读书人该走的路啊!”

  “可是……”他的声音又低了下去,充满了恐惧与担忧,“可是,他们都说你是异端,是狂徒!崔家、卢家已经放话,要让你在春闱之上,身败名裂!”

  “林兄,你……你这是在走钢丝啊!这京城,是一张网,我们这些小鱼,根本挣脱不开的!”

  方远的话,印证了林凡的猜想。

  也让他对这个世界的残酷,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方远,就是千千万万个有才华、有抱负,却被旧秩序死死压在底层的读书人的缩影。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有可能觉醒的力量,却也是最先被现实磨灭掉希望的一批人。

  林凡没有去安慰他,也没有去说那些“坚持理想”的空话。

  他只是平静地看着方远,问了一个问题。

  “方兄,你住在这西巷,可曾留意过,这里每日清晨,倒夜香的粪车,要走几趟?”

  方远愣住了。

  他完全没料到,林凡会问出如此……“污秽”的问题。

  “这……我未曾留意。”

  林凡继续问道:“那你可知,街角那家馒头铺,一天能卖出多少个馒头?买的最多的是什么人?是苦力,还是匠人?”

  “你又可知,这条巷子里的孩童,有几个能读上书?又有几个,在学他们父辈的手艺?”

  一连串的问题,让方远彻底懵了。

  这些问题,琐碎,卑微,与圣贤经典,与治国大道,似乎没有半点关系。

  林凡放下茶杯,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方兄,你觉得圣贤之道高悬庙堂,觉得世家之网密不透风。”

  “但你忘了,无论是圣贤还是世家,他们都站在这片土地上。而支撑这片土地的,正是那些倒夜香的,卖馒头的,做苦力的,以及那些目不识丁的孩童。”

  “这,才是‘屋子’的根基。”

  他从怀中取出一锭约莫十两的银子,推到方远面前。

  方远脸色一变,连忙推辞:“林兄,这万万不可!我……”

  “这不是给你的。”林凡打断他,“这是让你去做事的经费。”

  “去做事?”

  “对。”林凡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我不要你去拜访权贵,也不要你去钻研故纸堆。”

  “我只要你,用这笔钱,在这西巷住下来。然后,用你的笔,把你刚才没答上来的那些问题,都给我找出答案。”

  “去记录,去观察,去计算。我要知道,这西巷所住的人家,有多少户,他们的吃穿用度,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喜怒哀乐。”

  林凡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呆若木鸡的方远。

  “你不是觉得有力无处使吗?”

  “我告诉你,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学问!”

  “当你将这西巷的‘理’格明白了,你也就明白了,该如何去治这天下!”

  说完,林凡转身离去,只留下那锭银子,和那个被彻底颠覆了认知,心神剧震的杭州才子。

  方远呆呆地坐在原地,看着桌上的银子,又看了看窗外那些来来往往的贩夫走卒。

  倒夜香的次数?

  馒头的销量?

  孩童的未来?

  这……真的是学问吗?

  这……真的是治国之道吗?

  他不知道。

  但他那颗早已被京城风霜侵蚀得冰冷麻木的心,在这一刻,却不可抑制地,重新剧烈跳动起来。

  一粒微尘,落入心田。

  或许,真的能开出一片,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