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李县长讲话 “接地气”-《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

  清晨的阳光洒在和风乡的田野上,季秋水早早来到县政府大院。今天要陪同代县委书记、县长李建国到和风乡调研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作,他特意换上了一身休闲装,既显得精神又不拘谨。季秋水站在大院里,望着远处的办公楼,心里有些忐忑。这次调研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深知李县长是一位务实且要求严格的领导,自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小季,上我的车吧。"李县长快步走来,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份材料和一个保温杯。李县长的声音打断了季秋水的思绪,他正犹豫着要不要跟车,就被李县长招呼上了车。李县长的车是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虽然不豪华,但干净整洁,车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车子驶出县城,李县长就开始和季秋水聊了起来:"小季,今天去和风乡,咱们得听听真话,看看实情。那些汇报材料上的数字,得和实际情况对得上才行。"李县长的语气平和,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

  季秋水点点头,正想着该怎么回应,李县长又说:"你知道吗,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有个老书记教我,说当干部要会'三看':看天、看地、看人。看天,是要领会政策精神;看地,是要了解实际情况;看人,是要知道群众想什么。"李县长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三看'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位,可不容易。"

  说话间,车子已经驶入和风乡地界。李县长掀开窗帘,看着路边的田地:"这片地不错,就是水利设施该改造了。你们注意到没有,路边的水渠还是几十年前修的,都渗水了。"李县长的目光锐利,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季秋水顺着李县长的目光望去,果然看到水渠边有大片的水渍。他正要说什么,李县长已经掏出笔记本,记下了这个情况。李县长一边记,一边说:"当干部的,就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思考问题。"

  到了乡政府,李县长连办公室都没进,直接就去了和风乡的村子里。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他和几个正在休息的村民拉起了家常。

  "老哥,你们这地种得怎么样?今年脐橙收成还好吧?"李县长挨着一位正在抽旱烟的老农坐下,顺手从篮子里拿起一个橙子掂了掂。

  "哎呀,李县长,现在种地可不容易。"老农有些拘谨地在鞋底磕了磕烟斗,"就说这脐橙,品相是好了,可卖价老是起起伏伏的。"

  "别紧张,咱就是唠唠嗑。"李县长笑着掰开橙子分给众人,"我可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种地的难处。你们说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特别是咱们和风乡的特产——脐橙和小水果这些,都遇到啥难题了?"

  在李县长的引导下,村民们渐渐放开了,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困难。一个果农指着远处的橙园说:"您看这大太阳天的,水库放水半个月才轮到我们村一次。"另一个提着草莓筐的妇女接话:"技术员一年来不了两回,果子得病都不知道找谁问。"李县长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还不时插话询问:"咱们乡的脐橙现在亩产多少?小水果都是往哪个市场销售的?"

  "我听明白了,你们主要反映三个问题。"李县长合上笔记本总结道,"一是灌溉用水紧张,特别是脐橙种植区的滴灌设施老化;二是脐橙和小水果价格不稳定,好果子卖不出好价钱;三是农业技术指导跟不上,新品种推广慢。这些问题,咱们得结合和风乡的实际来解决。"

  说着,他站起身来,面对着在场的乡、村干部:"我给你们支几招。

  这第一招,叫'修渠引水'。老王书记,你们乡水利站得抓紧规划,把脐橙产区的老化水渠改造成滴灌系统,县里可以优先给和风乡安排水利项目。

  这第二招,叫'抱团取暖'。建议你们成立特色水果合作社,把全乡的脐橙、枇杷、草莓都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咱们和风乡的脐橙甜度这么高,不能贱卖了!

  这第三招,叫'借鸡下蛋'。下周我就联系市农科院,请专家来咱们乡建立示范基地,重点解决脐橙品种退化和小水果保鲜难题。"

  李县长的话说得通俗易懂,又句句说在和风乡农民的心坎上,老槐树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有几个老农激动地站起来:"县长,您这么懂我们种果子的难处,我们一定跟着好好干!"

  这时,季秋水突然想起一件事:"李县长,刚才在来的路上,您是怎么发现水渠渗水的问题的?"

  "这有什么难的。"李县长笑道,"我每次下乡,都要注意观察。你看啊,水渠边上要是有大片的水渍,那就说明渗水了。这就像人一样,哪里不舒服,总会露出点痕迹来。当干部的,就得有这个眼力见儿。"

  下午的座谈会在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举行,会议室不大,但布置得简洁而庄重。乡里的干部们围坐在长桌旁,李县长坐在正中,神情专注而亲切。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咱们乡里的问题。有的同志,汇报工作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