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街道民生的精准服务-《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

  初冬的夔北街道,寒风裹着落叶在街巷里打转。季秋水坐在街道办的会议室里,手里翻着各社区上报的 “民生需求清单”,眉头越皱越紧 —— 一周前,她在全街道推行 “民生服务精准化”,要求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摸排居民需求,可收上来的清单却满是 “需要更多健身器材”“希望多搞文艺活动”“想要改善小区环境” 这类笼统表述,没有一户居民的具体姓名,没有一项需求的特殊要求,更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李主任,你们朝阳社区是困难户集中的社区,怎么报上来的需求也是‘想要更多助老服务’?” 季秋水抬起头,看向朝阳社区主任李梅,“‘更多助老服务’具体是指什么?是助餐、助浴,还是上门理发?有没有老人有特殊饮食要求,比如牙不好要吃软食?”

  李梅愣了一下,有些局促地说:“季书记,我们确实挨家走访了,但居民大多说‘有需要’,没说太细。我们想着先把大方向报上来,后续再细化……”

  “后续细化就晚了。” 季秋水放下清单,语气里带着几分严肃,却没有批评,“民生服务最怕‘笼统’—— 你说‘更多助老服务’,我们可能买了一批助行器,可实际需要的是助餐;你说‘改善小区环境’,我们可能种了花,可居民真正需要的是无障碍坡道。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她顿了顿,起身拿起外套:“走,李主任,我们去朝阳社区试点摸排。今天就从你社区的困难户开始,教你怎么问出‘精准需求’。”

  李梅有些意外,随即点头跟上 —— 她早就听说季书记做事 “细”,却没想到细到要亲自带队摸排需求。

  朝阳社区建于渝复县移民时期,共有 8 栋楼,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40%,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有 32 户,是夔北街道困难户最集中的社区。车子刚停在社区门口,就看到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寒风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

  “季书记,我们先去张奶奶家吧,她今年 82 岁,独居,儿子在外地打工。” 李梅领着季秋水往 3 号楼走,“之前走访时,她说‘吃饭不方便’,我们以为她需要助餐券,就给她发了几张,可后来发现她没怎么用。”

  季秋水点点头,跟着李梅爬上三楼,敲响了张奶奶家的门。门开后,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张奶奶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攥着一个保温杯,看到她们来,连忙招呼:“季书记,李主任,快进来,屋里冷,别嫌弃。”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老旧的方桌,两把椅子,墙角放着一个电暖器,正嗡嗡地散热。季秋水坐下后,没有直接问 “需要什么”,而是先拉家常:“张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冬天冷,您出门要多穿点。”

  “身体还行,就是牙不好,硬东西嚼不动。” 张奶奶叹了口气,“之前李主任给我发了助餐券,我去社区食堂吃了一次,菜太硬,没吃几口就回来了,后来就没再去。”

  “那您平时怎么吃饭?” 季秋水追问。

  “自己煮点粥,蒸个鸡蛋,有时候泡点饼干。” 张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年纪大了,做饭也费劲,要是能有软和点的饭送上门就好了。”

  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记下:“张桂兰,82 岁,独居,需求:助餐服务,特殊要求:软食(牙不好),时间节点:每天中午、晚上,优先级:紧急。”

  “张奶奶,您放心,我们这就协调社区养老食堂,每天给您送软食上门,您看中午 11 点、晚上 5 点送过来行不行?” 季秋水抬头问道。

  张奶奶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行!太行了!这样我就不用自己做饭了,谢谢季书记!”

  离开张奶奶家,季秋水又带着李梅去了残疾人李大哥家。李大哥今年 45 岁,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常年靠轮椅出行。他家住在一楼,门口有两级台阶,每次出门都需要家人抬轮椅,很不方便。

  “季书记,之前我们问李大哥需要什么,他说‘想出门方便点’,我们想着给他装个固定坡道,可他家门口空间小,装了坡道就占了人行道,邻居有意见。” 李梅小声解释。

  季秋水走进李大哥家,看到他正坐在轮椅上整理报纸,门口的台阶确实很窄,最多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李大哥,您平时出门,轮椅怎么过这两级台阶?”

  李大哥苦笑:“靠我媳妇抬,她身体也不好,每次抬都费劲。我也想装坡道,可门口空间小,怕邻居不同意,就没好意思提。”

  季秋水走到门口,蹲下身量了量台阶的高度和门口的宽度,心里有了主意:“李大哥,我们可以给您装折叠坡道 —— 平时不用的时候折起来,贴在墙上,不占空间;需要出门的时候展开,方便轮椅通行。这样既不影响邻居,又能解决您出门的问题,您看行吗?”

  李大哥愣住了,随即激动地说:“折叠坡道?还有这种东西?要是能装,那就太好了!我早就想推着轮椅去社区广场晒晒太阳了!”

  季秋水又在笔记本上记下:“李建军,45 岁,下肢瘫痪,需求:轮椅坡道改造,特殊要求:折叠式(门口空间小),时间节点:1 个月内,优先级:近期。”

  接下来,她们又去了留守儿童小娟家。小娟今年 10 岁,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纪大了,辅导不了作业,小娟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

  “之前我们问小娟需要什么,她说‘想补数学’,我们就联系了社区的辅导班,可她奶奶说周末没人送她去,就没去成。” 李梅说。

  季秋水坐在小娟身边,看到她正在做数学作业,作业本上画了不少红叉。“小娟,你想补数学吗?要是有人上门给你辅导,你愿意学吗?”

  小娟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期待:“愿意!可是…… 谁会来给我辅导呀?”

  “我们会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周末上门给你辅导,不用你出门,好不好?” 季秋水笑着说。

  小娟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补充:“娟娟,10 岁,留守儿童,需求:数学课后辅导,特殊要求:周末上门(无人接送),时间节点:长期,优先级:一般。”

  从朝阳社区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李梅看着季秋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季书记,以前我总觉得‘问需求’就是‘问想要什么’,没想到还要问‘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今天跟着您才知道,什么叫‘精准需求’。”

  季秋水笑着说:“民生服务不是‘撒胡椒面’,是‘精准对接’—— 你多了解一分特殊需求,就能多解决一个实际困难,让老百姓觉得‘政府懂我’。以后摸排需求,就按‘姓名、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优先级’这五项来记,建立‘民生需求精准台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回到街道办后,季秋水连夜整理朝阳社区的摸排记录,制定了《民生需求精准台账(朝阳社区试点版)》。台账采用表格形式,每一行对应一户居民,列着 “姓名、年龄、家庭情况、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优先级、责任干部、进展情况” 等 9 项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第二天一早,季秋水就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召开 “精准服务推进会”,把台账发给大家,还现场演示怎么填写、怎么跟进。

  “张奶奶的助餐服务列为‘紧急’,今天就要联系社区养老食堂,明天开始送餐;李大哥的折叠坡道列为‘近期’,这周内联系施工队上门测量,半个月内完工;小娟的课后辅导列为‘长期’,这周内联系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下周开始上门辅导。” 季秋水在会上明确任务,“每个需求都要明确责任干部,每天跟进进展,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不遗漏、不拖延。”

  散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负责助餐服务的干部很快联系了社区养老食堂,食堂负责人当即表示:“没问题,我们每天专门给张奶奶做软食,比如小米粥、蒸蛋羹、烂面条,准时送上门。”

  负责坡道改造的干部联系了施工队,施工队负责人第二天就上门测量,设计出了折叠坡道的方案:“坡道用铝合金材质,折叠后厚度只有 5 厘米,贴在墙上不占空间,展开后能承受 300 公斤的重量,足够轮椅通行。”

  负责志愿者对接的干部联系了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协会很快推荐了 3 名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每周六下午上门给小娟辅导数学。

  一周后,季秋水再次来到朝阳社区回访。张奶奶家的门口,社区养老食堂的送餐员正把保温饭盒递给张奶奶,饭盒里装着小米粥、蒸蛋羹和炒青菜,都是软和易嚼的食物。“季书记,你看,每天都有人送软饭来,热乎着呢,我这牙终于能好好吃饭了!” 张奶奶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李大哥家的门口,折叠坡道已经安装好了。他正推着轮椅,轻松地从坡道上下来,脸上满是兴奋:“季书记,这坡道太好用了!现在我自己就能出门,再也不用麻烦媳妇抬了。昨天我还推着轮椅去社区广场转了一圈,跟老朋友们聊了聊天,太开心了!”

  小娟家的客厅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小娟辅导数学,小娟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提问。“季书记,姐姐讲得可好了,我现在终于能听懂数学题了!” 小娟兴奋地说。

  看到这一幕幕,季秋水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 “民生需求精准台账”,在张奶奶、李大哥、小娟的需求后面打了 “√”,标注 “已完成,持续跟进”。

  朝阳社区试点一个月后,季秋水组织街道办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 —— 通过 “精准台账”,朝阳社区共摸排特殊群体需求 48 项,已解决 43 项,需求满足率从之前的 50% 提升到 90%,居民满意度达 98%。张奶奶、李大哥、小娟等居民还特意给街道办送来了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季书记,朝阳社区的试点太成功了!其他社区都想学习‘精准台账’的做法。” 街道办副主任赵志强兴奋地说。

  季秋水点点头:“那我们就把‘精准台账’在全街道推广。不过,光靠人工摸排效率太低,我们还要开发一个‘民生需求小程序’,让居民自己扫码提交需求,街道干部实时跟进,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需求更精准。”

  接下来的两周,季秋水协调街道办的技术人员,开发了 “夔北街道民生需求小程序”。小程序的界面很简单,居民扫码后,只需填写 “姓名、联系方式、家庭情况、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 等信息,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将需求分配给对应的社区干部,干部收到通知后,需在 24 小时内联系居民,确认需求并制定解决方案。

  小程序上线的第一天,就有 23 位居民提交了需求。其中,一位名叫王大爷的居民提交 “需要上门理发,行动不便,每周三下午有空”,社区干部看到后,当天就联系了王大爷,约定下周三下午上门理发;一位名叫刘女士的居民提交 “需要儿童托管,孩子 3 岁,周一到周五下午 4 点到 6 点无人看管”,社区干部联系了社区的 “四点半课堂”,帮刘女士的孩子办理了托管手续。

  “小程序太方便了!以前要跑社区办事处才能提需求,现在在家就能提交,还能实时看到进展,真是太贴心了!” 刘女士在小程序的反馈栏里写道。

  为了确保小程序的使用效果,季秋水还组织社区干部上门教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使用小程序,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安排社区干部代为提交需求。“我们不能让技术成为‘障碍’,要让每个居民都能轻松提交需求。” 季秋水说。

  小程序上线半个月后,县委书记李建国特意选了个工作日的上午,轻车简从来到夔北街道调研 “民生服务精准化” 工作。没有提前安排的欢迎仪式,也没有冗长的汇报材料,李建国一到就说:“秋水,别给我看报表,带我去老百姓家里看看,听听他们怎么说。”

  在朝阳社区,李建国先是跟着季秋水来到张奶奶家。张奶奶正坐在方桌前吃午饭,保温饭盒里装着小米粥、蒸蛋羹和软烂的冬瓜。看到李建国,张奶奶有些紧张,季秋水连忙笑着介绍:“张奶奶,这是咱们县委的李书记,来看看您吃得好不好。”

  李建国快步走到桌前,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语气像拉家常一样:“张奶奶,您这饭看着就软和,合您口味不?牙口不好嚼着费劲不?”

  张奶奶放下筷子,笑着说:“合口味!太合了!粥熬得黏糊糊的,蛋羹也嫩,我这没牙的嘴也能吃得香。以前社区给我发助餐券,我去食堂吃,菜炒得硬,嚼不动只能扔,白瞎了粮食。现在季书记让食堂专门给我送软饭,每天两顿,热乎的,比我儿子想得都周到 —— 他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季书记还让社区干部每周来看看我,问我缺不缺啥,比亲人还亲呐!”

  李建国听着,频频点头,转头对季秋水说:“你看,这就是老百姓的‘精准需求’—— 不是给张奶奶一张助餐券就完事了,是知道她牙不好,得送软食;不是送一次就不管了,是知道她独居,得常上门看看。以前咱们有些地方搞民生服务,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