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后的胤礼,如同被重新打磨过的玉石,在紫禁城晦暗的光线下,折射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华。那场大病非但没有折损他的容颜,反而添了几分易碎的风致,眉眼间的疏离感愈发明显,像蒙着一层擦不掉的薄雾。
康熙的“恩宠”变本加厉。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厚赏赐,更渗透到日常的细枝末节。胤礼的功课,康熙过问得愈发仔细,甚至会就某些经义提出刁钻的问题,逼得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见解。每一次对答,康熙眼中赞许与占有交织的光芒便亮一分,那目光如同无形的刻刀,细细雕琢着他的灵魂,试图将他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这日,上书房散学早,康熙心血来潮,命胤礼随驾至御花园赏梅。寒冬腊月,红梅傲雪,本是一番盛景,但走在帝王身侧,胤礼只觉得步步惊心。
康熙走得很慢,不时指点着景致,语气温和,如同寻常人家的慈父。行至一株形态奇崛的老梅下,他停下脚步,伸手折下一支开得最盛的,转身,极其自然地簪在了胤礼的鬓边。
冰冷的梅瓣触及皮肤,胤礼浑身一僵。
“人比花娇。”康熙端详着他,笑意深沉,“朕的十七郎,当得起这世间最美的事物。”
那动作亲昵得逾矩,话语中的意味更是露骨。周围的太监宫女们齐刷刷低下头,恨不得将自己埋进雪地里。胤礼感到脸颊滚烫,不是因为羞怯,而是屈辱与恐惧。他被迫承受着这份“荣宠”,如同戏台上的伶人,戴着华丽的枷锁,供唯一的观众赏玩。
“皇阿玛……”他声音微颤,想将那支梅花取下。
“戴着。”康熙按住他的手,力道不容抗拒,“朕赏你的,便是你的。”他的指尖在胤礼的手背上轻轻一拍,带着一种宣告所有权的意味。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请安声。是四阿哥胤禛与八阿哥胤禩,恰巧也来园中散步。两人见到此情此景,脚步皆是一顿。
胤禛的目光如冰锥,瞬间钉在胤礼鬓边那支刺眼的红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袖中的手紧握成拳,骨节泛白。而胤禩,脸上依旧挂着温润的笑意,但眼底飞快掠过的一丝冷芒,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两人齐声道。
“起来吧。”康熙心情颇佳,并未在意他们的到来,反而指着胤礼笑道,“你们看看,朕这十七弟,可是比这满园梅花还要夺目?”
胤禛垂下眼,声音硬邦邦的:“十七弟……天资聪颖,风采不凡。”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胤禩则笑道:“皇阿玛说的是。十七弟灵秀天成,非寻常花草可比。只是……”他话锋微转,似是无意地提醒,“冬日风硬,十七弟病体初愈,还需仔细些,莫要再着了风寒。”
这话看似关怀,实则是在康熙兴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暗示胤礼的“脆弱”,以及康熙此举的“不妥”。
康熙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瞥了胤禩一眼,淡淡道:“朕自有分寸。”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胤礼站在风暴中心,只觉得那支梅花重若千斤,压得他几乎抬不起头。他成了阿哥们之间无声角力的焦点,也成了康熙彰显权威与欲望的工具。
自御花园之事后,胤禛再来探望胤礼时,周身的气压更低。他很少说话,只是用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冷冷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剖析清楚。一次,他甚至捏着胤礼的下巴,迫使他抬起头,冷声道:“十七弟,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有些‘恩宠’,太过炽烈,是会灼伤人的。”
而胤禩的手段则更为迂回。他送来调理身体的珍贵药材,附上的信笺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却总透着对胤礼处境的“担忧”和对康熙“过度关注”的隐晦提醒。他甚至“无意”中让胤礼得知,已有御史风闻奏事,对皇帝过于亲近年幼皇子颇有微词。
这消息像一根刺,扎进胤礼心里。他明白,自己已成了朝野上下暗中议论的对象,这“殊荣”的背后,是万丈深渊。
新年宫宴,胤礼被迫盛装出席。他穿着康熙亲赐的、与他年龄不甚相符的缂丝蟒袍,坐在一众皇子中,显得格格不入。宴席上,康熙的目光不时落在他身上,甚至几次当着宗室勋贵的面,亲自给他布菜,温言劝食。
每一次,胤礼都能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或嫉妒、或鄙夷、或探究的视线。他如同被放在火上炙烤,食不知味,如坐针毡。席间,他甚至能感觉到几道来自年轻宗室子弟的、带着暧昧与好奇的目光,显然,某些流言已然扩散。
宴至中途,胤礼借口更衣,逃也似的离席,走到殿外冰冷的汉白玉栏杆旁,深深吸了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的翻涌。
寒风凛冽,却让他清醒了几分。他望着远处沉入黑暗的宫阙轮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头顶的,并非荣光的冠冕,而是一顶用欲望、嫉妒和权力编织的荆棘冠。
这顶冠冕,正将他牢牢禁锢在这座吃人的宫殿里,无法挣脱。
而身后,熟悉的脚步声缓缓靠近。他没有回头,也知道来者是谁。
“十七弟,”胤禛冰冷的声音在夜色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这万众瞩目的滋味,如何?”
胤礼闭上眼,没有回答。
荆棘已刺入皮肉,鲜血淋漓。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康熙的“恩宠”变本加厉。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厚赏赐,更渗透到日常的细枝末节。胤礼的功课,康熙过问得愈发仔细,甚至会就某些经义提出刁钻的问题,逼得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见解。每一次对答,康熙眼中赞许与占有交织的光芒便亮一分,那目光如同无形的刻刀,细细雕琢着他的灵魂,试图将他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这日,上书房散学早,康熙心血来潮,命胤礼随驾至御花园赏梅。寒冬腊月,红梅傲雪,本是一番盛景,但走在帝王身侧,胤礼只觉得步步惊心。
康熙走得很慢,不时指点着景致,语气温和,如同寻常人家的慈父。行至一株形态奇崛的老梅下,他停下脚步,伸手折下一支开得最盛的,转身,极其自然地簪在了胤礼的鬓边。
冰冷的梅瓣触及皮肤,胤礼浑身一僵。
“人比花娇。”康熙端详着他,笑意深沉,“朕的十七郎,当得起这世间最美的事物。”
那动作亲昵得逾矩,话语中的意味更是露骨。周围的太监宫女们齐刷刷低下头,恨不得将自己埋进雪地里。胤礼感到脸颊滚烫,不是因为羞怯,而是屈辱与恐惧。他被迫承受着这份“荣宠”,如同戏台上的伶人,戴着华丽的枷锁,供唯一的观众赏玩。
“皇阿玛……”他声音微颤,想将那支梅花取下。
“戴着。”康熙按住他的手,力道不容抗拒,“朕赏你的,便是你的。”他的指尖在胤礼的手背上轻轻一拍,带着一种宣告所有权的意味。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请安声。是四阿哥胤禛与八阿哥胤禩,恰巧也来园中散步。两人见到此情此景,脚步皆是一顿。
胤禛的目光如冰锥,瞬间钉在胤礼鬓边那支刺眼的红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袖中的手紧握成拳,骨节泛白。而胤禩,脸上依旧挂着温润的笑意,但眼底飞快掠过的一丝冷芒,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儿臣给皇阿玛请安。”两人齐声道。
“起来吧。”康熙心情颇佳,并未在意他们的到来,反而指着胤礼笑道,“你们看看,朕这十七弟,可是比这满园梅花还要夺目?”
胤禛垂下眼,声音硬邦邦的:“十七弟……天资聪颖,风采不凡。”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胤禩则笑道:“皇阿玛说的是。十七弟灵秀天成,非寻常花草可比。只是……”他话锋微转,似是无意地提醒,“冬日风硬,十七弟病体初愈,还需仔细些,莫要再着了风寒。”
这话看似关怀,实则是在康熙兴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暗示胤礼的“脆弱”,以及康熙此举的“不妥”。
康熙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瞥了胤禩一眼,淡淡道:“朕自有分寸。”
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胤礼站在风暴中心,只觉得那支梅花重若千斤,压得他几乎抬不起头。他成了阿哥们之间无声角力的焦点,也成了康熙彰显权威与欲望的工具。
自御花园之事后,胤禛再来探望胤礼时,周身的气压更低。他很少说话,只是用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冷冷地盯着他,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剖析清楚。一次,他甚至捏着胤礼的下巴,迫使他抬起头,冷声道:“十七弟,别忘了自己的身份。有些‘恩宠’,太过炽烈,是会灼伤人的。”
而胤禩的手段则更为迂回。他送来调理身体的珍贵药材,附上的信笺言辞恳切,字里行间却总透着对胤礼处境的“担忧”和对康熙“过度关注”的隐晦提醒。他甚至“无意”中让胤礼得知,已有御史风闻奏事,对皇帝过于亲近年幼皇子颇有微词。
这消息像一根刺,扎进胤礼心里。他明白,自己已成了朝野上下暗中议论的对象,这“殊荣”的背后,是万丈深渊。
新年宫宴,胤礼被迫盛装出席。他穿着康熙亲赐的、与他年龄不甚相符的缂丝蟒袍,坐在一众皇子中,显得格格不入。宴席上,康熙的目光不时落在他身上,甚至几次当着宗室勋贵的面,亲自给他布菜,温言劝食。
每一次,胤礼都能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或嫉妒、或鄙夷、或探究的视线。他如同被放在火上炙烤,食不知味,如坐针毡。席间,他甚至能感觉到几道来自年轻宗室子弟的、带着暧昧与好奇的目光,显然,某些流言已然扩散。
宴至中途,胤礼借口更衣,逃也似的离席,走到殿外冰冷的汉白玉栏杆旁,深深吸了口气,试图压下胸腔里的翻涌。
寒风凛冽,却让他清醒了几分。他望着远处沉入黑暗的宫阙轮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头顶的,并非荣光的冠冕,而是一顶用欲望、嫉妒和权力编织的荆棘冠。
这顶冠冕,正将他牢牢禁锢在这座吃人的宫殿里,无法挣脱。
而身后,熟悉的脚步声缓缓靠近。他没有回头,也知道来者是谁。
“十七弟,”胤禛冰冷的声音在夜色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这万众瞩目的滋味,如何?”
胤礼闭上眼,没有回答。
荆棘已刺入皮肉,鲜血淋漓。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