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簪弑君之事,如同投入死潭的巨石,却诡异地没有掀起任何公开的波澜。雍正肩上的伤在太医院“精心”诊治下愈合了,只留下一道隐秘的疤痕,如同他心头的裂痕,永不消退。他没有处死胤礼,甚至没有公开惩戒,只是将果郡王府的守卫增加了三倍,名为保护,实为最严密的监牢。他要胤礼活着,清醒地承受这份无尽的囚禁,他要让这柄伤了自己的利刃,日夜在鞘中锈蚀、痛苦。
而胤礼,似乎真的沉寂了下去。他不再试图反抗,也不再施展任何魅惑的手段。他像一尊失去灵魂的琉璃美人,安静地待在那座华丽的牢笼里,读书,作画,对着庭院里的四方天空发呆。只有偶尔夜深人静时,值夜的守卫会听到压抑的、仿佛来自幽冥的咳嗽声,一声接着一声,令人心悸。
雍正再也没有踏入果郡王府一步。但他对胤礼的“关注”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胤礼每日吃了什么,读了什么书,甚至画了什么画,说了什么梦话,都会有密探事无巨细地呈报上来。雍正通过这些冰冷的文字,试图拼凑出胤礼的状态,得到的却只是一片虚无。胤礼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具空壳,这反而让雍正更加焦躁和不安。他宁愿胤礼继续和他斗,继续用那种冰冷仇恨的眼神看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仿佛他这个人,连同这整个王朝,都已不在对方眼中。
时光流逝,雍正朝的铁腕统治在血雨腥风中逐渐稳固,但雍正本人的身体和精神,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垮了下去。年羹尧、隆科多的阴影,兄弟相残的噩梦,尤其是胤礼那双空洞的眼睛,夜夜纠缠着他。他变得愈发多疑、暴戾,丹药成了他唯一的寄托,铅汞之毒渐渐侵蚀了他的五脏六腑。
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于圆明园。死前,他手中紧紧攥着一枚早已褪色的、胤礼年幼时曾佩戴过的长命锁,眼神涣散,口中呓语不清,唯有“胤礼”二字,反复出现,带着无尽的悔恨、怨毒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
新帝乾隆继位,大赦天下。当圣旨传到果郡王府,宣布解除圈禁时,府中下人泣不成声,而胤礼,只是平静地接旨,谢恩。
他走到院中,仰头看着那片久违的、更广阔的天空。阳光刺眼,他微微眯起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两代帝王的兴衰更迭,仿佛都随着那阵风,消散了。
他没有如外人猜测的那般,因重获自由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仇人已死而大仇得报的快意。他只觉得累,一种从骨髓里透出来的疲惫。
几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冬夜,果郡王府传出胤礼病重的消息。乾隆派了太医前去,却回天乏术。
胤礼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他屏退了所有人,只留一盏孤灯。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的眼神异常清明,甚至带着一丝解脱的笑意。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来自现代的灵魂,懵懂地闯入这个时空,经历了恐惧、挣扎、沉沦,最终将自己献祭于复仇的火焰。
他赢了,也输了。他毁了康熙看重的“父慈子孝”,毁了雍正珍视的“江山永固”,他让爱新觉罗氏最杰出的两个皇帝因他而身心俱疲,不得善终。但他也赔上了自己的一生,从纯净到妖异,从挣扎到麻木,最终化作一捧灰烬。
“陈景异……胤礼……”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这红尘……真是一场……荒唐大梦……”
他的手无力地垂下,指尖掠过枕边一本他时常翻阅的、空白的书册。烛火摇曳了一下,终于熄灭。
翌日,果郡王胤礼薨逝的消息传遍京城。乾隆下旨,以亲王礼厚葬,谥号“毅”,取果决坚毅之意。世人皆道,这位一生备受争议的王爷,终于得以安息。
唯有新帝乾隆,在翻阅先帝雍正遗留的密折时,看着那些关于十七叔胤礼的、充满偏执与痛苦的字句,沉默良久。他望向窗外繁华初定的紫禁城,心中隐约觉得,这座城的阴影里,似乎永远留下了一抹属于他十七叔的、妖异而绝决的影子。
而那本胤礼枕边的空白书册,后来被整理遗物的宫人发现,只在最后一页,用枯涩的笔迹,写着一句无人能懂的话:
“我来了,我见了,我毁了。”
红尘万丈,终成一烬。爱恨痴缠,皆归尘土。唯有紫禁城的飞檐斗拱,依旧沉默地见证着,一轮又一轮,永不落幕的权力与欲望的轮回。
而胤礼,似乎真的沉寂了下去。他不再试图反抗,也不再施展任何魅惑的手段。他像一尊失去灵魂的琉璃美人,安静地待在那座华丽的牢笼里,读书,作画,对着庭院里的四方天空发呆。只有偶尔夜深人静时,值夜的守卫会听到压抑的、仿佛来自幽冥的咳嗽声,一声接着一声,令人心悸。
雍正再也没有踏入果郡王府一步。但他对胤礼的“关注”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胤礼每日吃了什么,读了什么书,甚至画了什么画,说了什么梦话,都会有密探事无巨细地呈报上来。雍正通过这些冰冷的文字,试图拼凑出胤礼的状态,得到的却只是一片虚无。胤礼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具空壳,这反而让雍正更加焦躁和不安。他宁愿胤礼继续和他斗,继续用那种冰冷仇恨的眼神看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仿佛他这个人,连同这整个王朝,都已不在对方眼中。
时光流逝,雍正朝的铁腕统治在血雨腥风中逐渐稳固,但雍正本人的身体和精神,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垮了下去。年羹尧、隆科多的阴影,兄弟相残的噩梦,尤其是胤礼那双空洞的眼睛,夜夜纠缠着他。他变得愈发多疑、暴戾,丹药成了他唯一的寄托,铅汞之毒渐渐侵蚀了他的五脏六腑。
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于圆明园。死前,他手中紧紧攥着一枚早已褪色的、胤礼年幼时曾佩戴过的长命锁,眼神涣散,口中呓语不清,唯有“胤礼”二字,反复出现,带着无尽的悔恨、怨毒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
新帝乾隆继位,大赦天下。当圣旨传到果郡王府,宣布解除圈禁时,府中下人泣不成声,而胤礼,只是平静地接旨,谢恩。
他走到院中,仰头看着那片久违的、更广阔的天空。阳光刺眼,他微微眯起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两代帝王的兴衰更迭,仿佛都随着那阵风,消散了。
他没有如外人猜测的那般,因重获自由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仇人已死而大仇得报的快意。他只觉得累,一种从骨髓里透出来的疲惫。
几个月后,一个寒冷的冬夜,果郡王府传出胤礼病重的消息。乾隆派了太医前去,却回天乏术。
胤礼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他屏退了所有人,只留一盏孤灯。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的眼神异常清明,甚至带着一丝解脱的笑意。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来自现代的灵魂,懵懂地闯入这个时空,经历了恐惧、挣扎、沉沦,最终将自己献祭于复仇的火焰。
他赢了,也输了。他毁了康熙看重的“父慈子孝”,毁了雍正珍视的“江山永固”,他让爱新觉罗氏最杰出的两个皇帝因他而身心俱疲,不得善终。但他也赔上了自己的一生,从纯净到妖异,从挣扎到麻木,最终化作一捧灰烬。
“陈景异……胤礼……”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这红尘……真是一场……荒唐大梦……”
他的手无力地垂下,指尖掠过枕边一本他时常翻阅的、空白的书册。烛火摇曳了一下,终于熄灭。
翌日,果郡王胤礼薨逝的消息传遍京城。乾隆下旨,以亲王礼厚葬,谥号“毅”,取果决坚毅之意。世人皆道,这位一生备受争议的王爷,终于得以安息。
唯有新帝乾隆,在翻阅先帝雍正遗留的密折时,看着那些关于十七叔胤礼的、充满偏执与痛苦的字句,沉默良久。他望向窗外繁华初定的紫禁城,心中隐约觉得,这座城的阴影里,似乎永远留下了一抹属于他十七叔的、妖异而绝决的影子。
而那本胤礼枕边的空白书册,后来被整理遗物的宫人发现,只在最后一页,用枯涩的笔迹,写着一句无人能懂的话:
“我来了,我见了,我毁了。”
红尘万丈,终成一烬。爱恨痴缠,皆归尘土。唯有紫禁城的飞檐斗拱,依旧沉默地见证着,一轮又一轮,永不落幕的权力与欲望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