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章绝无任何地域歧视,本章出现的地名,皆因史实考证。)
要说用什么买马,自然不可能是白银,蒙古人拿着银子,也没地方花。
他们更倾向于以物易物,那什么是他们,最缺的呢?
自然是食盐、铁锅、茶叶这三样,崇祯打算先用物品交换。
如果换不到,再好好敲打一番,实力较弱的鄂尔多斯部。
想到此处,崇祯让王承恩去宣,徽商的汪箕觐见。
批阅了一个时辰左右的奏折,汪箕才在太监的带领下,在东暖阁外听宣。
命人将汪箕宣进来后,汪箕跪地伏首行礼道:“草民,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笑道:“起来吧!谁言世上活万岁,只是恭维沁人心。”
“汪箕,你几日前送给朕一百万两白银,朕一直铭记于心。”
“此次召你前来,是想问你是否,有考虑进驻边境贸易。”
汪箕起身后低头躬身道:“陛下,草民未曾参与过边境贸易,不知具体该如何实施。”
这里汪箕之所以没说徽商,皆因他了解皇帝,有史以来没有哪个帝王,能允许商人抱团。
但他其实小看了崇祯,在崇祯想来你商人抱团,只要不行害民之举。
正常的商业活动,他并不会插手,甚至,崇祯还想参与其中。
要不是汪箕是历史上,第一个捐银三十万两,用于抵抗李自成的,崇祯还真不会考虑他。
崇祯摇头道:“有道是豪商无国,与禽兽何异!但朕观你汪箕,心中有家又有国。”
“所以朕想扶持你,来从事边境贸易,朕想要战马越多越好。”
“朕,给你低价茶引、盐引,还有铁锅,交易回来的战马,朕再出银购买,你以为如何?”
要说汪箕心动吗?他很心动!要知道与朝廷挂钩的生意,那必然是亏不了的。
但这种与朝廷,深度绑定的生意,就很取决当权者个人意志了。
皇帝要是想,随时可以拿捏你,找个适当的理由,就能将你打入万劫不复。
但这个稳定的生意,又值得汪箕博一把,他太清楚边贸有多赚钱了。
汪箕道:“陛下,草民内心很想参与进来,但草民确实未曾参与过,边境的茶马贸易。”
“草民有一好友叫刘志,此人为人极为正直,早年因拒绝向蒙古走私铁器。”
“被地方官吏诬陷,河间侯为其平反后,因草民与其有交集,刘志便一直留在京师经商。”(见延绥镇志)
崇祯点头道:“朕以为,这确实有点难为你了,刘志此人朕略有耳闻。”
“是个心有正义的商人。朕,允许你俩共同参与。”
汪箕跪地叩首道:“谢陛下隆恩,草民必将尽心为朝廷做事。”
这里汪箕耍了点语言心机,他想告诉崇祯,我是为朝廷做事,不要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要说崇祯是否听懂了,他当然听得懂,崇祯只是不置可否。
崇祯轻声道:“朕,赐封你为茶马司大使,官职正九品,但暂时不能为外人道。”
“你乃商人身份,如让朝堂里的文臣知道,朕赐一个商人为官,少不了一顿批判!”
汪箕再次三叩首道:“臣,谢陛下天恩,臣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淡淡道:“嗯,下去吧!尽快执行起来。这类互市有点危险,一切当以保命为前提。”
处理好了买战马的事,崇祯想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是之前露掉了的。
此人叫毕懋(mào)康,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会应该在安徽歙(shè)县。
此时的毕懋康,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他死于崇祯十七年后(1644年)(歙县县志载)。
如今都崇祯十二年了,也就是他仅几年的光阴了,再让他来朝廷任职,显然有违人伦。
崇祯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去传李若琏过来!”王承恩下去传旨。
片刻后,李若琏到崇祯面前,躬身道:“陛下,不知召臣过来,有何事需要臣去做的!”
崇祯抬头道:“李爱卿,朕需要你去安徽歙县,找一个叫毕懋康的人。”
“如今他已年逾八十八,找到他,将他编撰的《军器图说》给朕带回来。”
“记住!这本书很重要,朕要你亲自去,不得有任何意外!”
“另外,告诉毕懋康,朕会为他着书立传,要他好好保养身体。”
李若琏躬身道:“陛下,就算臣身死,也定将书带回来!”
崇祯点头道:“嗯,去吧!完成这次任务回来,朕再给你拨十万两经费。”
李若琏跪地叩首道:“谢陛下天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将锦衣卫整顿好!”
崇祯欣慰道:“很好,下去执行吧!”
《军器图说》成书于崇祯八年(1635年),详细的记录了一种,叫自生火铳的火器。
也就是燧发枪,毕懋康这一发明,比西方燧发枪早了几十年。
但因鞑子入关,鞑子人数天然劣势,怕无法控制汉民族。
遂将一系列火炮,火枪研发的书籍,全部或销毁或藏匿。
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华夏民族彻底失去了,火器领先世界的机会。
崇祯之所以要去拿回《军器图说》,完全是因为里面记载了,太多关于火器改进的方法。
里面还记录了一种‘大将军炮’,可以理解为单人狙击枪,当然精度是无法跟狙击枪比的。
但上面记录的一段话是这样的,穿三胄犹自行进五十米,可见其威力之大。
这是一种单人火炮,全重约七十余斤,有效射程在三百步左右(复步,约五百米)。
这要是真做一大片出来,就算是重甲骑兵,恐怕都挡不住一轮齐射。
上面还记录一种单手铳,就是骑兵可以使用的,单手铳上还可配铳刀。
就是射击完子弹后,还可以当成骑兵配刀用。
到时候崇祯想将骑兵,全部列装上这种单手铳,再改良成燧石击发。
打完一发预填的子弹后,再甩出三棱刺一扎一个透心凉,就算没扎穿也无碍。
三角形的开放伤口,想救都救不过来。崇祯记得上次跟汤若望,顺带着提过一嘴燧发枪。
不知做出来没有,想到这崇祯决定,去军器局看看,要真做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要说用什么买马,自然不可能是白银,蒙古人拿着银子,也没地方花。
他们更倾向于以物易物,那什么是他们,最缺的呢?
自然是食盐、铁锅、茶叶这三样,崇祯打算先用物品交换。
如果换不到,再好好敲打一番,实力较弱的鄂尔多斯部。
想到此处,崇祯让王承恩去宣,徽商的汪箕觐见。
批阅了一个时辰左右的奏折,汪箕才在太监的带领下,在东暖阁外听宣。
命人将汪箕宣进来后,汪箕跪地伏首行礼道:“草民,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笑道:“起来吧!谁言世上活万岁,只是恭维沁人心。”
“汪箕,你几日前送给朕一百万两白银,朕一直铭记于心。”
“此次召你前来,是想问你是否,有考虑进驻边境贸易。”
汪箕起身后低头躬身道:“陛下,草民未曾参与过边境贸易,不知具体该如何实施。”
这里汪箕之所以没说徽商,皆因他了解皇帝,有史以来没有哪个帝王,能允许商人抱团。
但他其实小看了崇祯,在崇祯想来你商人抱团,只要不行害民之举。
正常的商业活动,他并不会插手,甚至,崇祯还想参与其中。
要不是汪箕是历史上,第一个捐银三十万两,用于抵抗李自成的,崇祯还真不会考虑他。
崇祯摇头道:“有道是豪商无国,与禽兽何异!但朕观你汪箕,心中有家又有国。”
“所以朕想扶持你,来从事边境贸易,朕想要战马越多越好。”
“朕,给你低价茶引、盐引,还有铁锅,交易回来的战马,朕再出银购买,你以为如何?”
要说汪箕心动吗?他很心动!要知道与朝廷挂钩的生意,那必然是亏不了的。
但这种与朝廷,深度绑定的生意,就很取决当权者个人意志了。
皇帝要是想,随时可以拿捏你,找个适当的理由,就能将你打入万劫不复。
但这个稳定的生意,又值得汪箕博一把,他太清楚边贸有多赚钱了。
汪箕道:“陛下,草民内心很想参与进来,但草民确实未曾参与过,边境的茶马贸易。”
“草民有一好友叫刘志,此人为人极为正直,早年因拒绝向蒙古走私铁器。”
“被地方官吏诬陷,河间侯为其平反后,因草民与其有交集,刘志便一直留在京师经商。”(见延绥镇志)
崇祯点头道:“朕以为,这确实有点难为你了,刘志此人朕略有耳闻。”
“是个心有正义的商人。朕,允许你俩共同参与。”
汪箕跪地叩首道:“谢陛下隆恩,草民必将尽心为朝廷做事。”
这里汪箕耍了点语言心机,他想告诉崇祯,我是为朝廷做事,不要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要说崇祯是否听懂了,他当然听得懂,崇祯只是不置可否。
崇祯轻声道:“朕,赐封你为茶马司大使,官职正九品,但暂时不能为外人道。”
“你乃商人身份,如让朝堂里的文臣知道,朕赐一个商人为官,少不了一顿批判!”
汪箕再次三叩首道:“臣,谢陛下天恩,臣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淡淡道:“嗯,下去吧!尽快执行起来。这类互市有点危险,一切当以保命为前提。”
处理好了买战马的事,崇祯想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是之前露掉了的。
此人叫毕懋(mào)康,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会应该在安徽歙(shè)县。
此时的毕懋康,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他死于崇祯十七年后(1644年)(歙县县志载)。
如今都崇祯十二年了,也就是他仅几年的光阴了,再让他来朝廷任职,显然有违人伦。
崇祯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去传李若琏过来!”王承恩下去传旨。
片刻后,李若琏到崇祯面前,躬身道:“陛下,不知召臣过来,有何事需要臣去做的!”
崇祯抬头道:“李爱卿,朕需要你去安徽歙县,找一个叫毕懋康的人。”
“如今他已年逾八十八,找到他,将他编撰的《军器图说》给朕带回来。”
“记住!这本书很重要,朕要你亲自去,不得有任何意外!”
“另外,告诉毕懋康,朕会为他着书立传,要他好好保养身体。”
李若琏躬身道:“陛下,就算臣身死,也定将书带回来!”
崇祯点头道:“嗯,去吧!完成这次任务回来,朕再给你拨十万两经费。”
李若琏跪地叩首道:“谢陛下天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将锦衣卫整顿好!”
崇祯欣慰道:“很好,下去执行吧!”
《军器图说》成书于崇祯八年(1635年),详细的记录了一种,叫自生火铳的火器。
也就是燧发枪,毕懋康这一发明,比西方燧发枪早了几十年。
但因鞑子入关,鞑子人数天然劣势,怕无法控制汉民族。
遂将一系列火炮,火枪研发的书籍,全部或销毁或藏匿。
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上,华夏民族彻底失去了,火器领先世界的机会。
崇祯之所以要去拿回《军器图说》,完全是因为里面记载了,太多关于火器改进的方法。
里面还记录了一种‘大将军炮’,可以理解为单人狙击枪,当然精度是无法跟狙击枪比的。
但上面记录的一段话是这样的,穿三胄犹自行进五十米,可见其威力之大。
这是一种单人火炮,全重约七十余斤,有效射程在三百步左右(复步,约五百米)。
这要是真做一大片出来,就算是重甲骑兵,恐怕都挡不住一轮齐射。
上面还记录一种单手铳,就是骑兵可以使用的,单手铳上还可配铳刀。
就是射击完子弹后,还可以当成骑兵配刀用。
到时候崇祯想将骑兵,全部列装上这种单手铳,再改良成燧石击发。
打完一发预填的子弹后,再甩出三棱刺一扎一个透心凉,就算没扎穿也无碍。
三角形的开放伤口,想救都救不过来。崇祯记得上次跟汤若望,顺带着提过一嘴燧发枪。
不知做出来没有,想到这崇祯决定,去军器局看看,要真做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