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章吏部尚书任期为架空)
想到马铃薯很快,就能种遍大明,崇祯内心的压力,又少减了一分。
现在是时候,去找农业大才——宋应星了。
召内阁和吏部尚书前来议事,如今宋应星在江西分宜县,官办县学任教谕(从八品)。
既然是有官职的,那这个人就很好找,只需要颁发圣旨就行,但还得先商量好。
内阁五人在东暖阁门口,碰到了匆匆赶来的吏部尚书,也是大感意外。
如今皇帝商量事情,好像不止找他们五人了,经常还会带上别人。
在刘宇亮、薛国观、杨嗣昌想来,皇帝这是在,分化他们的权力。
尤其是薛国观,现在内心隐隐有一种,极度不安的感觉。
六人到齐后全都躬身行礼道:“皇上,圣躬金安!”
崇祯点头道:“朕安,平身吧!王承恩赐座。”几人相继落座后。
崇祯先展开话题道:“程阁老,如今湖广等地的粮食,亩产能达到几石?”
程国祥起身躬身后答道:“陛下,历来的说法都是,湖广熟天下足。”
“因地处南方,那边水稻能种两季,亩产常年接近三石。”
“如果遇上风调雨顺,则有概率提升至三石,部分上等良田,甚至能达到四石。”
程国祥所说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非字面湖南广东的意思。
崇祯眯头道:“嗯!想来湖广等地的农户,对于粮食种植,定有其独到的见解。”
“朕要知道有个人,他有方法能让粮食产量翻上一翻,产量常年稳定在四石。”
“突破五石也不在话下,各位爱卿以为这样的大才,是否能调来中枢(shu)任职?”
有人会以为,这是在给宋应星贴金,但其实并不是。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化肥的人,当然只是小规模试验。
受制于材料的影响,并不敢大范围使用。这一发明领先西方近两百年。
程国祥听后惊呼道:“陛下,果真有如此大才?臣自愿请辞户部尚书,让与其来做。”
“臣,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陛下,如此人才定然不能放过。”
程国祥任职户部尚书,太清楚粮食的重要性了。国力强盛与粮食产量是关联的。
这就是为何兔子,会对全国耕地发布红线指令,无论如何始终都要保证。
全国耕地面积,不得低于十八亿亩。只有老百姓粮食够吃了,才会引来人口的大爆发。
有了人口基数,就有了财政税收,国力才能因此强盛。
崇祯询问吏部尚书田唯嘉道:“这样的大才,调来中枢任职,田爱卿以为如何?”
田唯嘉起身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可行!但并不用像程阁老所说,赐其户部尚书实职。”
“只需赐其户部郎中就行,最高不能高于侍郎。”
“不然!臣担心其经不住权力的诱惑,任上会有行差踏错的可能。”
崇祯点点头道:“朕,也考虑过这个事,一个人如果捧得太高,难免会生出骄狂之心。”
“刘爱卿,想必你也听懂了!你以为如何?”好歹也是当朝首辅,不能太忽略他的想法了。
刘宇亮躬身道:“陛下,臣也以为可行。但臣始终无法相信,能有人让粮食产量翻倍。”
“这突破了常理,不符合我等认知,是否有书面的详细记载?”
当然没有,宋应星虽然会作化肥,但也仅是单质化肥。
之所以想将这功劳,安在宋应星身上,就是想提拔他来中枢任职业。
崇祯需要实干家,不是那些整天党争的家伙,眼神瞟向薛国观,但并未征询他的意见。
第一他的礼部跟这个不挂钩,其次崇祯对此人,已是极其不满,找机会定然要换掉这货。
薛国观也是感受到了,皇帝的眼神,但皇帝并未对其问话,这更让薛国观感到害怕。
内阁、吏部、户部都同意后,就只需下发旨意。
崇祯道:“传旨,召江西分宜县,县学教谕宋应星,携其所着之书《天工开物》觐见。”
发布圣旨有套复杂的流程,等一切完成后,再送来崇祯处加盖印玺,就可派人去传旨了。
颁布完行政命令后,崇祯又单独留下了程国祥,等其余人退走后。
崇祯道:“程阁老你先坐,朕想找你要点东西。”
程国祥一听瞬间炸毛道:“陛下,您也知道国库没银子了。”
“上次的抚恤银,还是陛下心善,您从内帑拨给臣的。”
崇祯摇头笑道:“啧啧~!程国祥,有时候真想撤你的职,哪次要银子你痛快给朕过?”
“更何况,朕都不是找你要银子,看把你急眼的!”程国祥自是能听出,皇帝跟他开玩笑。
特别是近两月来,皇帝好像很喜欢拿他寻开心,也不知是为何!听说不是要银子。
程国祥老脸都笑开了花,躬身道:“陛下,您说想要户部什么,只要不是银子都好说!”
崇祯都给气笑了,笑骂道:“朕,真恨不得以后,都不找你要银子了!”
“朕,想要十万引盐引,盐引不是你户部制作的吗?给朕拿些来有大用。”
程国祥都愣住了,半晌才缓过来道:“陛下,您这……这不还是要银子吗?”
这还真不怪程国祥有此一说,明朝早中期使用的是‘开中法’。
即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重镇,核对粮食运送量,找边关的盐运司兑换盐引,
再拿盐引去盐场提盐,当然有盐引也不行,每引还需付一两银子,再贩卖到指定的场所。
但明后期改成了‘折色法’,即商人出银购买盐引,去盐场提盐,再贩卖到指定区域。
每引盐售五两银子左右,这要十万盐引,不就是要五十万两嘛!
这跟找程国祥,直接要银子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程国祥才会有此一问。
崇祯颇为不好意思道:“哎呀!程爱卿,朕拿来真有大用。”
“朕,想用盐跟蒙古人换战马,不会拿来扰乱市场的。”
程国祥面露疑惑道:“陛下,这战马不是兵部的事吗?”
崇祯撇撇嘴道:“朕,当然知道这是兵部的事,可朕买来马另有他用。”
“这样!你户部每引盐,不是卖五两银子吗?朕出四两银子一引,与你购买总可以了吧?”
听陛下如此大方,程国祥笑道:“陛下,臣这就去准备盐引,但长芦盐场没这么多盐呀!”
崇祯无所谓道:“无妨!江淮盐场的盐引也可以,至于食盐的通关文书。”
“你户部需要准备好,盐是要运去关外蒙古部落的,别到时候给朕拦截咯!”
程国祥躬身点头笑道:“嘿嘿~!陛下,您大可放心,这些臣定会为您备齐的。”
想到马铃薯很快,就能种遍大明,崇祯内心的压力,又少减了一分。
现在是时候,去找农业大才——宋应星了。
召内阁和吏部尚书前来议事,如今宋应星在江西分宜县,官办县学任教谕(从八品)。
既然是有官职的,那这个人就很好找,只需要颁发圣旨就行,但还得先商量好。
内阁五人在东暖阁门口,碰到了匆匆赶来的吏部尚书,也是大感意外。
如今皇帝商量事情,好像不止找他们五人了,经常还会带上别人。
在刘宇亮、薛国观、杨嗣昌想来,皇帝这是在,分化他们的权力。
尤其是薛国观,现在内心隐隐有一种,极度不安的感觉。
六人到齐后全都躬身行礼道:“皇上,圣躬金安!”
崇祯点头道:“朕安,平身吧!王承恩赐座。”几人相继落座后。
崇祯先展开话题道:“程阁老,如今湖广等地的粮食,亩产能达到几石?”
程国祥起身躬身后答道:“陛下,历来的说法都是,湖广熟天下足。”
“因地处南方,那边水稻能种两季,亩产常年接近三石。”
“如果遇上风调雨顺,则有概率提升至三石,部分上等良田,甚至能达到四石。”
程国祥所说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非字面湖南广东的意思。
崇祯眯头道:“嗯!想来湖广等地的农户,对于粮食种植,定有其独到的见解。”
“朕要知道有个人,他有方法能让粮食产量翻上一翻,产量常年稳定在四石。”
“突破五石也不在话下,各位爱卿以为这样的大才,是否能调来中枢(shu)任职?”
有人会以为,这是在给宋应星贴金,但其实并不是。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化肥的人,当然只是小规模试验。
受制于材料的影响,并不敢大范围使用。这一发明领先西方近两百年。
程国祥听后惊呼道:“陛下,果真有如此大才?臣自愿请辞户部尚书,让与其来做。”
“臣,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陛下,如此人才定然不能放过。”
程国祥任职户部尚书,太清楚粮食的重要性了。国力强盛与粮食产量是关联的。
这就是为何兔子,会对全国耕地发布红线指令,无论如何始终都要保证。
全国耕地面积,不得低于十八亿亩。只有老百姓粮食够吃了,才会引来人口的大爆发。
有了人口基数,就有了财政税收,国力才能因此强盛。
崇祯询问吏部尚书田唯嘉道:“这样的大才,调来中枢任职,田爱卿以为如何?”
田唯嘉起身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可行!但并不用像程阁老所说,赐其户部尚书实职。”
“只需赐其户部郎中就行,最高不能高于侍郎。”
“不然!臣担心其经不住权力的诱惑,任上会有行差踏错的可能。”
崇祯点点头道:“朕,也考虑过这个事,一个人如果捧得太高,难免会生出骄狂之心。”
“刘爱卿,想必你也听懂了!你以为如何?”好歹也是当朝首辅,不能太忽略他的想法了。
刘宇亮躬身道:“陛下,臣也以为可行。但臣始终无法相信,能有人让粮食产量翻倍。”
“这突破了常理,不符合我等认知,是否有书面的详细记载?”
当然没有,宋应星虽然会作化肥,但也仅是单质化肥。
之所以想将这功劳,安在宋应星身上,就是想提拔他来中枢任职业。
崇祯需要实干家,不是那些整天党争的家伙,眼神瞟向薛国观,但并未征询他的意见。
第一他的礼部跟这个不挂钩,其次崇祯对此人,已是极其不满,找机会定然要换掉这货。
薛国观也是感受到了,皇帝的眼神,但皇帝并未对其问话,这更让薛国观感到害怕。
内阁、吏部、户部都同意后,就只需下发旨意。
崇祯道:“传旨,召江西分宜县,县学教谕宋应星,携其所着之书《天工开物》觐见。”
发布圣旨有套复杂的流程,等一切完成后,再送来崇祯处加盖印玺,就可派人去传旨了。
颁布完行政命令后,崇祯又单独留下了程国祥,等其余人退走后。
崇祯道:“程阁老你先坐,朕想找你要点东西。”
程国祥一听瞬间炸毛道:“陛下,您也知道国库没银子了。”
“上次的抚恤银,还是陛下心善,您从内帑拨给臣的。”
崇祯摇头笑道:“啧啧~!程国祥,有时候真想撤你的职,哪次要银子你痛快给朕过?”
“更何况,朕都不是找你要银子,看把你急眼的!”程国祥自是能听出,皇帝跟他开玩笑。
特别是近两月来,皇帝好像很喜欢拿他寻开心,也不知是为何!听说不是要银子。
程国祥老脸都笑开了花,躬身道:“陛下,您说想要户部什么,只要不是银子都好说!”
崇祯都给气笑了,笑骂道:“朕,真恨不得以后,都不找你要银子了!”
“朕,想要十万引盐引,盐引不是你户部制作的吗?给朕拿些来有大用。”
程国祥都愣住了,半晌才缓过来道:“陛下,您这……这不还是要银子吗?”
这还真不怪程国祥有此一说,明朝早中期使用的是‘开中法’。
即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重镇,核对粮食运送量,找边关的盐运司兑换盐引,
再拿盐引去盐场提盐,当然有盐引也不行,每引还需付一两银子,再贩卖到指定的场所。
但明后期改成了‘折色法’,即商人出银购买盐引,去盐场提盐,再贩卖到指定区域。
每引盐售五两银子左右,这要十万盐引,不就是要五十万两嘛!
这跟找程国祥,直接要银子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程国祥才会有此一问。
崇祯颇为不好意思道:“哎呀!程爱卿,朕拿来真有大用。”
“朕,想用盐跟蒙古人换战马,不会拿来扰乱市场的。”
程国祥面露疑惑道:“陛下,这战马不是兵部的事吗?”
崇祯撇撇嘴道:“朕,当然知道这是兵部的事,可朕买来马另有他用。”
“这样!你户部每引盐,不是卖五两银子吗?朕出四两银子一引,与你购买总可以了吧?”
听陛下如此大方,程国祥笑道:“陛下,臣这就去准备盐引,但长芦盐场没这么多盐呀!”
崇祯无所谓道:“无妨!江淮盐场的盐引也可以,至于食盐的通关文书。”
“你户部需要准备好,盐是要运去关外蒙古部落的,别到时候给朕拦截咯!”
程国祥躬身点头笑道:“嘿嘿~!陛下,您大可放心,这些臣定会为您备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