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朝议硝石-《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次日早朝,宋应星破天荒来上早朝了,他今天有事需要上奏。

  众臣行礼后每日早朝议政,在太监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后,开始了。

  户部尚书程国祥出班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崇祯点头同意道:“程爱卿有何事,尽管奏来!”

  程国祥躬身拱手道:“陛下,臣近日身体愈发不适,太医言臣之风痹之症,亟(ji)待静养!”

  “陛下,请恩准老臣告老还乡,臣泣血乞骸归故里!”

  崇祯摇摇头道:“朝廷暂不能离了程阁老,阁老尚需再任职一年,朕已命吴有性在研制药物了。”

  “若来年还未研制出,治疗风痹之症的药物,朕再批程阁老的辞呈可好?“

  程国祥躬身道:“陛下,那臣便再坚持一年,只是老臣身子骨越来越不好了。”

  崇祯大手一挥道:“朕,允许你不用上早朝,和参与内阁会议,若有事朕派人去寻你便是。”

  程国祥颤颤巍巍跪下道:“臣叩谢陛下天恩,臣尚能坚持些时日,不能为臣大开方便之门。”

  崇祯感动道:“宋应星,快快扶程阁老起来,阁老以后切勿再跪,朕知道爱卿心意便好了。”

  宋应星上前,扶起了户部尚书,这也是他的直属上官。

  宋应星将人扶起来后,退回原位躬身拱手道:“陛下,臣,宋应星有事启奏!”

  崇祯抬手道:“准奏!”

  宋应星出班道:“陛下,近日去兵杖局取硝石时,观硝石存量不能满足用量,请陛下圣裁!”

  这真不是宋应星瞎说,崇祯年间工部是有‘硝户’的,主要负责土法炼硝。

  再集中到各处硝厂,如王恭厂后改为安民厂,和瞻云坊建的新火药局(今西单十字街处)。

  崇祯回忆着后世探明的硝石矿,想了半天还真不好找。

  最大的硝石矿在哈密卫,就是现今新疆哈密,但这地方早被叶尔羌汗国占了。

  其实,硝石并非做肥料的最优材料,最好的当属海岛上的鸟粪,植物所需氮磷钙钾它都有。

  甚至都不需要发酵,就可以直接做为肥料使用,并且还不会让土壤盐碱化。

  由于海鸟长期食用,小型甲壳类海生动物,其中的磷含量极为接近,煅烧后的动物骨粉。

  历史上列强为争夺,太平洋上的鸟粪岛,还发生过冲突,可见鸟粪是较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如今没有远洋船只,但近海鸟粪岛是可以控制的,这时期的红夷人,尚未发现鸟粪的好处。

  崇祯稍作思虑后道:“传旨熊文灿与广东水师,于广东、福建、琼州等近海水域。”

  “找寻表面呈白色的岛屿,找到后给朕上折子,并在舆图上标记出来,朕后续再来安排。”

  “另外,工部可大量召集流民,用于加大土硝提炼产量,肥料不能停接着做。”

  待皇帝下完旨后,兵部尚书杨嗣昌躬身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崇祯点头道:“杨爱卿,奏来即可!”

  杨嗣昌拱手道:“陛下,若将硝石都做了肥料,火药产量不足该如何应对?”

  崇祯皱眉道:“杨爱卿,你且先行回班!”

  然后转头询问工部尚书道:“刘爱卿,工部硝石去年共入库多少?”

  刘遵宪出班躬身拱手道:“禀陛下,硝石去年共计入库七十余万斤。”(明制约等于420吨)

  崇祯再次询问道:“如今在册硝户共有多少?每户每年征硝多少斤?”

  刘遵宪思索片刻道:“陛下,朝廷在册硝户,共计一万二千余户,每年每户征硝六十斤。”

  崇祯在心里盘算着,七十万斤硝石差不多,可以做出九十三万斤火药来。

  这个量连关宁锦防线都不够,盘算过后崇祯道:“传朕旨意,招收京畿周边流民,将之编入临时硝户,加大硝石产量。”

  刘遵宪询问道:“陛下,不知要增加多少户?如今夏税尚未收上来,户部并无多余银钱。”

  崇祯稍作思虑道:“责令京畿周边之硝户,让其传授流民炼硝之法,每教会一户赏银五两。”

  “临时硝户数量,需增加至三万户,至少要多一半出来,以保证肥料生产。”

  “若流民自愿编入硝户,则每日提供两顿米粥,必要时可动用京仓存粮(东直门一带)。”

  程国祥躬身拱手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崇祯点头应允道:“准奏!”

  程国祥再次拱手道:“陛下,如今京仓存粮,不过八十万石之数。”

  “各级官员、宗室禄米,都还尚未发放,若再动用京仓存粮,恐户部无力支付禄米。”

  崇祯摇头道:“如今福王、晋王、德王的粮食,应该快运抵京师了。”

  “朕,估计三王府上的存粮,合计不会低于五十万石,粮食问题应是无需担忧的。”

  程国祥点头道:“如此,便是臣多心了!”说完便退了回去。

  崇祯起身道:“如今兵部、户部、工部、皆已调剂好了,那各部就依旨执行吧!”

  待皇上说完后,众臣躬身领旨并未再奏事,太监见无人奏事出声道:“退朝!”

  回到东暖阁后的崇祯,一直感觉心绪不宁,便让王承恩去宣曹变蛟觐见。

  一个时辰后,曹变蛟便在外听宣了,宣其进来后曹变蛟还身着盔甲,显然他是匆忙赶来的。

  曹变蛟单膝跪地拱手道:“臣,曹变蛟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抬手道:“曹爱卿平身!”

  曹变蛟起身后拱手道:“陛下,不知此次召臣过来,所为何事?”

  崇祯皱眉道:“朕,最近总是心绪不宁,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如今,你部新招了多少兵员,训练有多长时间了?”

  曹变蛟躬身道:“禀陛下,上次您送了饷银过来,臣招兵尚算顺利,皆按陛下要求招收的。”

  “如今,已扩编到了三千五百人,都已训练三月时间,骑术与战力皆可与鞑子一战。”

  崇祯抚胸道:“嗯,有曹爱卿在,朕心安了不少。你部需随时备战,要做到随时能战敢战。”

  曹变蛟抱拳拱手道:“陛下,只需备上几日干粮,臣就随时可以出征。”

  崇祯点头道:“甚好!兵员可以接着招,训练也不能荒废。”

  “朕已令人去换购战马了,只待战马一到便可快速成军。”

  曹变蛟拱手道:“臣,谨遵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