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河南,将银两带下去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蝗虫的活性越来越低,到十月底之时蝗灾已经彻底控制住了。
只是还有不死心的百姓,到处找蝗虫聚集地捕捉蝗虫,忙活一整天勉强能凑够二十斤。
这还得全家出动一起抓,显然这个时候蝗虫已经很少了,付出的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
就在此时,一道圣旨从洛阳发出,传遍了河南各个城池,大意是官府免费发放麦种。
要百姓尽快补种上麦种,每户补种两亩免一分辽饷,若补种超二十亩免除来年辽饷。
崇祯上次关内大胜鞑子,顺势免除了剿饷、练饷,如今只剩下九分七毫的辽饷。
黄河从去年冬季治沙后,今年没有洪水泛滥,干燥天气使虫卵孵化率更高。
这才导致今年延迟的蝗灾,百姓九月底种的麦子全被吃了,好在时间不晚补种来得及。
消灭蝗灾后,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但百姓们好像对抓蝗虫更感兴趣。
毕竟这玩意能拿到现银,地里刨土忙活九个月种的麦子,远不如这十几日抓蝗虫挣得多。
在高密度的蝗灾情况下,五口之家全员出动,一天甚至能抓到一两银子的蝗虫。
十亩薄田精心照顾九个月,除了糊口啥都没剩下,崇祯知道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
但随着蝗虫的减少,百姓们也能意识到此事不长久,崇祯适时提出官府送麦种。
明朝的百姓何时碰到过这事,想要麦种自己想办法去,等官府给你发百年难遇。
百姓们直呼皇上圣明,每个城池有了锦衣卫蹲守,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官敢贪污。
谁都知道锦衣卫代表皇帝,也不是没有地方官吏贿赂锦衣卫,结果很快便被扭送到洛阳。
出了这档子事后整个河南的官吏,仿佛一夜之间都变勤快了,组织衙役帮老百姓翻地。
正在忙得热火朝天之时,在河南西南地界的南阳府,下辖的淅川县周围城镇。
这里受灾相对没有河南中部严重,只有零星蝗虫流窜至此,当地农业也有不小的损失。
淅川县百姓从官府领了麦种,忙着翻地补种小麦之时,一行七人出现在了周围村镇。
上来就蛊惑百姓,口号喊着昏君崇祯无道,至使上苍降下蝗灾惩罚世人。
要百姓们跟着一起推翻昏君,还真有远离县城的偏远小村,被里正联合胥吏侵吞麦种。
这些人的脑子里只有银子粮食,麦种是什么?那不也是粮食嘛!
上好的麦种为何给那些贱民,他们活不活无所谓!只要自己腰包鼓了就行。
好在,此处之事很快便引起了,驻守南阳府锦衣卫的注意,崇祯特地增派几十人来此。
就是为了堵李自成,崇祯早已悄悄移驾到南阳府,一名锦衣卫带着淅川县一个百姓来了。
李若琏眼神中冷光一闪而过,快走进府衙的后衙,将情报完整的禀报给了崇祯。
崇祯嘴角翘起微小的弧度,好个不知死活的东西,你还真敢趁着天灾出来捣乱!
崇祯对下首一个身材魁梧的武将道:“阿尔善,朕交给你一个任务!”
这人先祖是投降大明的蒙古人,随永乐帝迁入关内后,一直世袭南阳卫都指挥使。
阿尔善起身单膝跪地道:“陛下,但有差遣臣万死不辞!”
崇祯是知道此人的,李自成从商洛山出来,在南阳周围蛊惑大量流民,首战便是攻南阳。
李自成派出使者,想劝阿尔善投降于他,其不仅不投降还当场射杀使者。
亲自登城督战打退第一轮攻击,后南阳城破转入巷战,阿尔善砍翻十几人后力竭被杀。
崇祯抬手道:“爱卿平身吧!并非危险的任务,调集南阳卫、唐王府所有人马。”
“将淅川县通往商洛山的,所有战马能通行的路口给堵住,朕要在淅川来个瓮中捉鳖!”
阿尔善低头拱手道:“陛下,臣这便点齐兵马去淅川县,唐王府的私兵不听调当如何?”
崇祯挑眉狠声道:“艾能奇,拿着朕的玉佩去调兵,敢有不从者格杀勿论!”
两人领命而去,崇祯抬首对道:“李若琏,去将那位百姓叫进来。”李若琏领命而去。
不一会,李若琏领着一名锦衣卫,和一粗布麻衫的中年人,快速走了进来。
那百姓走路都一直低着头,进来后双膝跪地叩拜道:“草民秦虎,叩见皇帝陛下!”
崇祯面露和善道:“你是为何想着来报官的?”
秦虎再次叩首紧张道:“皇上,草……草民前些天流落洛阳府,在那抓蝗虫换过银子。”
崇祯笑道:“你起来吧!换银子有何不好的?那是灾受意的任何人都可!”
“你是淅川人吗?为何会到那里去?据朕所知那边蝗灾并不重吧!”
秦虎起身吞吞吐吐道:“皇…皇上,草民家…家住洛阳县,家母病重草民想挣银子。”
“多挣点银子,好为家中老母亲看病,便…便赶来淅川抓蝗虫了!”
崇祯点点头道:“嗯!是个大孝子!你无需害怕,朕又不吃人你怕什么?”
“那你认识李自成吗?朕并未让官府下发海捕告示,你是如何知道要报官府的?”
秦虎义愤填膺道:“草民不认识李自成是谁,草民只知道他诬赖皇上就不行。”
“皇上您亲临河南赈灾,那人凭什么诬赖皇上,编排谣言说您昏庸无道!”
“皇上要是昏庸怎会顾百姓死活,不仅送银子还送麦种,若不是他有刀草民还想打他呢!”
崇祯畅笑道:“好好好!这样,朕给写几个字给你,你回洛阳找常道立领一千两赏银。”
“给你的老母亲治好病,剩下的做点小生意,置办点田产宅子都可以,去吧!”
秦虎激动的双膝跪地,砰砰磕了几个响头道:“谢皇上恩典,草民只要一百两就好了!”
崇祯听听更喜欢此人了,明大义还知进退,有这种觉悟却未发家,也许只是时运不济!
崇祯大笑道:“朕,乃金口玉言,说是一千两就是一千两,回洛阳去吧!”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蝗虫的活性越来越低,到十月底之时蝗灾已经彻底控制住了。
只是还有不死心的百姓,到处找蝗虫聚集地捕捉蝗虫,忙活一整天勉强能凑够二十斤。
这还得全家出动一起抓,显然这个时候蝗虫已经很少了,付出的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
就在此时,一道圣旨从洛阳发出,传遍了河南各个城池,大意是官府免费发放麦种。
要百姓尽快补种上麦种,每户补种两亩免一分辽饷,若补种超二十亩免除来年辽饷。
崇祯上次关内大胜鞑子,顺势免除了剿饷、练饷,如今只剩下九分七毫的辽饷。
黄河从去年冬季治沙后,今年没有洪水泛滥,干燥天气使虫卵孵化率更高。
这才导致今年延迟的蝗灾,百姓九月底种的麦子全被吃了,好在时间不晚补种来得及。
消灭蝗灾后,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但百姓们好像对抓蝗虫更感兴趣。
毕竟这玩意能拿到现银,地里刨土忙活九个月种的麦子,远不如这十几日抓蝗虫挣得多。
在高密度的蝗灾情况下,五口之家全员出动,一天甚至能抓到一两银子的蝗虫。
十亩薄田精心照顾九个月,除了糊口啥都没剩下,崇祯知道这种情况必然会出现。
但随着蝗虫的减少,百姓们也能意识到此事不长久,崇祯适时提出官府送麦种。
明朝的百姓何时碰到过这事,想要麦种自己想办法去,等官府给你发百年难遇。
百姓们直呼皇上圣明,每个城池有了锦衣卫蹲守,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官敢贪污。
谁都知道锦衣卫代表皇帝,也不是没有地方官吏贿赂锦衣卫,结果很快便被扭送到洛阳。
出了这档子事后整个河南的官吏,仿佛一夜之间都变勤快了,组织衙役帮老百姓翻地。
正在忙得热火朝天之时,在河南西南地界的南阳府,下辖的淅川县周围城镇。
这里受灾相对没有河南中部严重,只有零星蝗虫流窜至此,当地农业也有不小的损失。
淅川县百姓从官府领了麦种,忙着翻地补种小麦之时,一行七人出现在了周围村镇。
上来就蛊惑百姓,口号喊着昏君崇祯无道,至使上苍降下蝗灾惩罚世人。
要百姓们跟着一起推翻昏君,还真有远离县城的偏远小村,被里正联合胥吏侵吞麦种。
这些人的脑子里只有银子粮食,麦种是什么?那不也是粮食嘛!
上好的麦种为何给那些贱民,他们活不活无所谓!只要自己腰包鼓了就行。
好在,此处之事很快便引起了,驻守南阳府锦衣卫的注意,崇祯特地增派几十人来此。
就是为了堵李自成,崇祯早已悄悄移驾到南阳府,一名锦衣卫带着淅川县一个百姓来了。
李若琏眼神中冷光一闪而过,快走进府衙的后衙,将情报完整的禀报给了崇祯。
崇祯嘴角翘起微小的弧度,好个不知死活的东西,你还真敢趁着天灾出来捣乱!
崇祯对下首一个身材魁梧的武将道:“阿尔善,朕交给你一个任务!”
这人先祖是投降大明的蒙古人,随永乐帝迁入关内后,一直世袭南阳卫都指挥使。
阿尔善起身单膝跪地道:“陛下,但有差遣臣万死不辞!”
崇祯是知道此人的,李自成从商洛山出来,在南阳周围蛊惑大量流民,首战便是攻南阳。
李自成派出使者,想劝阿尔善投降于他,其不仅不投降还当场射杀使者。
亲自登城督战打退第一轮攻击,后南阳城破转入巷战,阿尔善砍翻十几人后力竭被杀。
崇祯抬手道:“爱卿平身吧!并非危险的任务,调集南阳卫、唐王府所有人马。”
“将淅川县通往商洛山的,所有战马能通行的路口给堵住,朕要在淅川来个瓮中捉鳖!”
阿尔善低头拱手道:“陛下,臣这便点齐兵马去淅川县,唐王府的私兵不听调当如何?”
崇祯挑眉狠声道:“艾能奇,拿着朕的玉佩去调兵,敢有不从者格杀勿论!”
两人领命而去,崇祯抬首对道:“李若琏,去将那位百姓叫进来。”李若琏领命而去。
不一会,李若琏领着一名锦衣卫,和一粗布麻衫的中年人,快速走了进来。
那百姓走路都一直低着头,进来后双膝跪地叩拜道:“草民秦虎,叩见皇帝陛下!”
崇祯面露和善道:“你是为何想着来报官的?”
秦虎再次叩首紧张道:“皇上,草……草民前些天流落洛阳府,在那抓蝗虫换过银子。”
崇祯笑道:“你起来吧!换银子有何不好的?那是灾受意的任何人都可!”
“你是淅川人吗?为何会到那里去?据朕所知那边蝗灾并不重吧!”
秦虎起身吞吞吐吐道:“皇…皇上,草民家…家住洛阳县,家母病重草民想挣银子。”
“多挣点银子,好为家中老母亲看病,便…便赶来淅川抓蝗虫了!”
崇祯点点头道:“嗯!是个大孝子!你无需害怕,朕又不吃人你怕什么?”
“那你认识李自成吗?朕并未让官府下发海捕告示,你是如何知道要报官府的?”
秦虎义愤填膺道:“草民不认识李自成是谁,草民只知道他诬赖皇上就不行。”
“皇上您亲临河南赈灾,那人凭什么诬赖皇上,编排谣言说您昏庸无道!”
“皇上要是昏庸怎会顾百姓死活,不仅送银子还送麦种,若不是他有刀草民还想打他呢!”
崇祯畅笑道:“好好好!这样,朕给写几个字给你,你回洛阳找常道立领一千两赏银。”
“给你的老母亲治好病,剩下的做点小生意,置办点田产宅子都可以,去吧!”
秦虎激动的双膝跪地,砰砰磕了几个响头道:“谢皇上恩典,草民只要一百两就好了!”
崇祯听听更喜欢此人了,明大义还知进退,有这种觉悟却未发家,也许只是时运不济!
崇祯大笑道:“朕,乃金口玉言,说是一千两就是一千两,回洛阳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