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全是生意-《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听到崇祯说郑之龙不会进京,程国祥皱眉陷入了思考之中。

  片刻后,程国祥才悠悠道:“陛下,这肥料采集回来可以售卖吗?”

  崇祯点头道:“售卖肯定是可以的,而且能赚很多银子,但规模得足够大不然成本太高。”

  程国祥语气略带怀疑道:“陛下,您所说的这个挣银子很多,到底能多到什么程度?”

  崇祯语气坚定道:“若规模足够大,大明就算不收农税,入太仓的银子不会少反而会多!”

  程国祥大吸凉气道:“陛下,果真会有这么多银子吗?”

  崇祯非常肯定的点头道:“只会多绝不可能少,如今耕地面积一共有多少亩?”

  “朕是指那些能收到税的,那些被士绅豪强兼并的土地,暂时就先不算进去了。”

  大明全境征税的田亩,在程国祥脑中自有一本账,但需要点时间方才能理清。

  少顷,程国祥拱手道:“陛下,两京十三省共计田亩约四百万顷,实际收到税的占五成。”

  崇祯拿过一张纸取了支圭笔,在纸上细细的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将纸递给程国祥。

  王承恩恭敬的接过纸张,递给程国祥后退回崇祯身边,后者拿过来仔细看了起来。

  程国祥越看眼睛瞪得越大,不可置信的看着崇祯,崇祯努着嘴示意程国祥接着看。

  看完后程国祥语无伦次道:“陛下,这…这…这是真的?真能收如此多的银子?”

  崇祯思考一番后摇头道:“可能,并没有如此多的银子!”

  程国祥听完后满脸失望道:“陛下,那您算的这个是何意?”言罢,拿起那张纸晃了晃。

  崇祯大笑道:“程爱卿,你会错朕的意思啦!”

  “朕,所说的没这么多,是因为朕将全部土地,每亩都算了每年用三十斤。”

  “但肥料并非不可替代,起码第一年很多百姓不会信,可能连一成的土地都不到。”

  “第二年看到用了的人收成好,那些没用的才会选择用,其次肥料并非不可替代。”

  程国祥掐着手指算了一番道:“陛下,就算只有五成土地合用,每亩地每年需用三十斤。”

  “每斤售价两分银子,一亩地每年用肥料便是六钱银子,据陛下所说收成能多三成。”

  “以前一亩地除掉税收,每亩获利在一两八钱银子左右,收成差不多能多出六钱银子。”

  “若是朝廷彻底停了税收,那百姓用完肥料后总体还是赚的,而且朝廷赚得更多!”

  崇祯笑着朝林欲楫努努嘴道:“朝廷卖把料,你还得过了林阁老这一关!”

  林欲楫正听得云山雾罩,如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

  他完全没料到,陛下会将话题引到他身上来,遂起身行了一礼。

  林欲楫还是略带疑惑道:“陛下,经济上的事臣不熟呀!这事与臣有何关系?”

  崇祯畅笑道:“朝廷以后不收税改卖肥料啦,林爱卿你现在觉着,这事与你有关了吗?”

  林欲楫瞪大着眼道:“陛下,万万不可呀!朝廷怎么行商贾之事?”

  还不待崇祯说话,程国祥怒声道:“林欲楫你是何意?朝廷每年能赚五千余万两。”

  “此事你还从中作梗是何居心?我告诉你这事你同意也得同意,你不同意老夫要你好看!”

  眼看就要吵起来,崇祯劝阻道:“诶!程爱卿不是你那般算的,赚不到那么多银子。”

  “朕算在纸上的是最乐观估算,若算五成土地用肥料的话,大概每年收入两千万两左右。”

  “而且,朝廷完全不收税,这个恐怕就算咱们同意,下面的官员也不会允许!”

  程国祥霍然起身道:“陛下,就算如此那也比如今,仅收四百万两要多嘛!”

  程国祥这里的四百万两,是指取消三饷后朝廷所得的税收,加上三饷约两千万两左右。

  杨嗣昌作为首辅,也出声劝道:“程阁老稍安勿躁!如今不是还多出个商税吗?”

  “老夫虽然不知道收了多少,但总体来说应该不会少太多,不然你不会同意取消三饷的。”

  不说商税还好,一说起商税程国祥更生气了,大声辩驳道:“是陛下要削减三饷的。”

  “还好意思说商税,开始你们不是都不同意收吗?要不是老臣与陛下赞同收商税。”

  “每年白白损失大几百万两银子,如今陛下又想到赚银子的法子,你们又跳出来阻止。”

  林欲楫火气也上来了,大声道:“陛下,臣只是提下意见,您看程阁老简直不像话!”

  崇祯出来打圆场道:“王伴伴,看茶、看茶!”

  “诸位都消消气,这事咱们得商量着来,朕觉得赚钱嘛不丢人,收税不也是赚钱嘛对吧?”

  林欲楫将头偏向一边,嘀咕一句道:“陛下,此番说的才在理!哪像你程阁老……。”

  崇祯笑着摇摇头道:“好啦!都少说两句吧!朕以为目前取消正税不合适。”

  “首先,如今的农税并不重,甚至要低过太祖时期。其次,肥料想运回来并不容易。”

  “问题又绕回郑之龙身上了,东南沿海那一片朝廷说话都不好使,召他进京他又不来。”

  杨嗣昌出声道:“陛下,何故非要用到郑之龙?朝廷自己派船去不行吗?”

  崇祯摇头道:“不是不行,是暂时不行!朝廷要运肥料回来,势必需要用大型运输船。”

  “载重最大的船是两千料的福船,想要控制成本就需要,尽可能不带火炮和士兵。”

  “福船没了火炮与士兵,那不就是个移动的靶子吗?那就必须找郑之龙护航了!”

  众人急得直挠头,崇祯试探道:“朕,打算每运一船鸟粪肥料,就给郑之龙一百两。”

  “朕,估摸着每年需要运一万船左右,诸位爱卿,你们看看此法是否可行?”

  程国祥霍然起身道:“陛下,此举朝廷的脸面何在?每年多出了一百万两给郑之龙?”

  “他是大明的总兵,凭什么还要给他如此多的银子?最后不还是平摊到百姓身上去了?”

  崇祯无奈道:“那要怎么办呢?郑之龙就是如此,不见兔子不撒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