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明军这边并没有因为,投石机造成伤亡。
而投石机投了三次后,只剩下六台投出了,十多个火油罐。
其中五个罐子丢进了城内,自有孙承宗组织百姓扑灭。
其余尽皆砸在了门板,盾牌和城墙上。
这次,倒是有个卫所士兵,被火油给溅射到了手背上。
由于反应及时,将手迅速插入沙堆里,并未造成太大的伤害,只是烧红了一片皮肤。
就这种战绩不可谓不讽刺,两边同时都停止了炮击。
这时城墙上又开始喊话了:“你们这投石机,是跟你们师娘学的吗?”
“咱们一个人没伤着呢,你们死了快百多人了吧,哈哈……。”
这话怎么说呢,反正听着有种贱贱的感觉,至于鞑子是何感觉,只有鞑子知道。
不用想就知道,这话又是黄闯子,这丘八命人喊的。
果然!多尔衮被城墙上的喊话,气得直接就红温了。
于是下令将汉人签军,驱赶上了战场,准备使用炮灰战术,这也是鞑子一贯的攻城方式。
攻城战他们不擅长,他们卑劣的抓来汉人,充做签军,说是签军其实就是炮灰。
孙传庭其实是不忍心开炮的,但是做为一军统帅,最忌讳妇人之仁。
他们被鞑子的督战队守着,不往前冲就直接射杀。
你敢逃跑也是直接砍杀,反倒是冲上城墙,会有一线活命的机会。
不杀掉的话,他们会裹挟着鞑子,攻陷高阳城,这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首先,多尔衮就派了三千汉人签军,高阳是小城并没有护城河。
汉人签军,很快就抬着云梯,开始往城墙上放。
很多人有疑问,为啥不将云梯推倒?
其实不是不想推,而是云梯顶端都是带钩的,它钩住了城墙垛子。
除非你把整个云梯翘起来,但是城墙下面的弓箭手,又不是吃素的让你翘。
孙传庭大声命今道:“火油……倒!”
士兵就开始顶着弓箭,往云梯上倾倒火油,慢慢的伤亡开始出现。
此时,明军这边一人正拿着火油,准备往云梯上倒。
一支弓箭,就直接射穿了他的眼睛,从后脑穿出。
火油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点火把云梯烧着。
而下面的汉签军,用打湿的麻布,包在手上开始往上爬,嘴里叼着刀。
见火油烧起来还烧不退这些人,孙传庭再次下令:“金汁……倒!”
各位看官老爷,知道有金汁就行了,千万不要去搜索
由于金汁煮沸腾了的,这一瓢当头淋下。
爬在云梯的士兵,顿时鬼哭狼嚎的松手掉了下去。
顺道还把一个,正在往上爬的人砸倒在地。
炮声、叫喊声、惨叫声,各种声音混杂在,这不大的战场上。
战争是残酷的,双方通过激烈的攻防战,都没有达到自身想要的目的。
鞑子想要攻上城墙,未能如愿。明军这边想要杀伤鞑子,也没做到。
此时攻防进入白热化,第一批三千人已经快死完了。
多尔衮双眼微眯,他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高阳城,竟然能抵抗如此顽强。
但是都打到这个份上,了不打肯定不行,只得再次下令,驱赶上来三千人。
没错!依然是汉人签军,多尔衮的想法,就是用人命去消耗,高阳城的守城物资。
待消耗完后,再由蒙八旗和汉八旗攻城,至于他们本部人马,攻下城墙再说。
城楼上传来了士兵的怒吼声:“快点,金汁没有了……”
“快点箭矢没啦……”
“快点火药、炮弹……”各种各样的嘶吼声,在城楼上此起彼伏。
孙传庭顶着箭雨,亲临前线一直未曾退去。
甚至,还砍杀了一个,快要爬上城墙的鞑子方士兵。
旁边的周遇吉,也一同协助守城。
他朝孙传庭道:“督师,鞑子这是在用人命,消耗咱们的守城物资啊!”
孙传庭微微皱眉道:“本督自然知道,现在还只是签军上,等下就是汉八旗上。”
“再之后是蒙古八旗上,鞑子的军队,只会等他们攻下城墙,打开城门才会上。”
“所以我们定要,尽可能的守住,守到他们不得不上满八旗。”
再次消耗掉这三千人,明军这边守城的卫所兵、募军,差不多也阵亡了两千多人。
为什么会这么多,多半是鞑子后面弓箭手,造成的伤亡。
要是换成汉八旗上,明军的伤亡会大更多,明军这边还有火炮助阵,伤亡都这么高了。
此时,第二批三千汉人签军,只剩下几百人了。但是,依然还在做着决死冲锋。
时间转眼到了午时,多尔衮眼见久攻不下,于是下令鸣金收兵。
并不是他有多心疼汉人签军,这些人本来就是明狗,死多少都不带心疼的。
只是前方攻击不顺利,必需做出调整,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再派三千人上去,恐怕对士气有较大影响。
当攻城的所有人退下去后,城墙上的明军士兵,都倚靠着城墙大口的喘着气。
那些战死、受伤的,士兵自然有人抬下去,能救的就救。
死透了的就核实名字后,直接火化,骨灰用坛子装好。
并将名字写在纸条上,用浆糊贴好,这也是崇祯交代过的。
孙承宗带着百姓,就负责做这些事,其实孙承宗对于火化尸体,是表示反对的。
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道的一种。
但是,孙传庭说这是崇祯交待过的,也就没再说什么。
其实他心里知道,这个处理办法才是,最便捷有效的。
未时一到,鞑子又潮水般的涌来,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立即攻城。
此时岳托向多尔衮请命道:“十四叔,不能再上签军了,再上会严重影响士气的。”
“由侄儿带着本部亲卫,冲一次城墙试试吧!”
多尔衮是点头表示同意,道:“签军不能再上,这本王自然知道。”
“他们的守城武器,还有多少我虽然不清楚,但据我观察,定然不会太多。”
“这从上午逐渐变少的,弓箭、火枪、火炮声等,就可以大致分析出来……”
岳托不待多尔衮说完便急切道:“十四叔,那咱们还在等什么?一鼓作气攻上城墙去吧!”
多尔衮朝传令兵说道:“传本王军令,命令汉军镶黄旗三千人,进攻东城门。”
“蒙军正白旗三千人,进攻南城门。”
“岳托!本王命你带本部两千人马,和本王两千正白旗,在三千签军死完后进攻北城门!”
传令兵答了句“得令”,便骑着马去传令了。
四千人同时进攻一面城墙,是高阳城一面城墙的极限了。
再多就只能堆在城墙下面,变成毫无作的活靶子了。
随着鞑子的调动,孙传庭也看在眼里。
他朝旁边的周遇吉道:“生死大战就在这一刻了,命令勇卫营六千人。”
“替换现在东、南、北三面城墙守军,你镇守南城墙,黄得功镇守东城墙。”
“本帅亲自镇守北城墙,任何一面城墙有失,本督军法从事!”
而投石机投了三次后,只剩下六台投出了,十多个火油罐。
其中五个罐子丢进了城内,自有孙承宗组织百姓扑灭。
其余尽皆砸在了门板,盾牌和城墙上。
这次,倒是有个卫所士兵,被火油给溅射到了手背上。
由于反应及时,将手迅速插入沙堆里,并未造成太大的伤害,只是烧红了一片皮肤。
就这种战绩不可谓不讽刺,两边同时都停止了炮击。
这时城墙上又开始喊话了:“你们这投石机,是跟你们师娘学的吗?”
“咱们一个人没伤着呢,你们死了快百多人了吧,哈哈……。”
这话怎么说呢,反正听着有种贱贱的感觉,至于鞑子是何感觉,只有鞑子知道。
不用想就知道,这话又是黄闯子,这丘八命人喊的。
果然!多尔衮被城墙上的喊话,气得直接就红温了。
于是下令将汉人签军,驱赶上了战场,准备使用炮灰战术,这也是鞑子一贯的攻城方式。
攻城战他们不擅长,他们卑劣的抓来汉人,充做签军,说是签军其实就是炮灰。
孙传庭其实是不忍心开炮的,但是做为一军统帅,最忌讳妇人之仁。
他们被鞑子的督战队守着,不往前冲就直接射杀。
你敢逃跑也是直接砍杀,反倒是冲上城墙,会有一线活命的机会。
不杀掉的话,他们会裹挟着鞑子,攻陷高阳城,这本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首先,多尔衮就派了三千汉人签军,高阳是小城并没有护城河。
汉人签军,很快就抬着云梯,开始往城墙上放。
很多人有疑问,为啥不将云梯推倒?
其实不是不想推,而是云梯顶端都是带钩的,它钩住了城墙垛子。
除非你把整个云梯翘起来,但是城墙下面的弓箭手,又不是吃素的让你翘。
孙传庭大声命今道:“火油……倒!”
士兵就开始顶着弓箭,往云梯上倾倒火油,慢慢的伤亡开始出现。
此时,明军这边一人正拿着火油,准备往云梯上倒。
一支弓箭,就直接射穿了他的眼睛,从后脑穿出。
火油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点火把云梯烧着。
而下面的汉签军,用打湿的麻布,包在手上开始往上爬,嘴里叼着刀。
见火油烧起来还烧不退这些人,孙传庭再次下令:“金汁……倒!”
各位看官老爷,知道有金汁就行了,千万不要去搜索
由于金汁煮沸腾了的,这一瓢当头淋下。
爬在云梯的士兵,顿时鬼哭狼嚎的松手掉了下去。
顺道还把一个,正在往上爬的人砸倒在地。
炮声、叫喊声、惨叫声,各种声音混杂在,这不大的战场上。
战争是残酷的,双方通过激烈的攻防战,都没有达到自身想要的目的。
鞑子想要攻上城墙,未能如愿。明军这边想要杀伤鞑子,也没做到。
此时攻防进入白热化,第一批三千人已经快死完了。
多尔衮双眼微眯,他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高阳城,竟然能抵抗如此顽强。
但是都打到这个份上,了不打肯定不行,只得再次下令,驱赶上来三千人。
没错!依然是汉人签军,多尔衮的想法,就是用人命去消耗,高阳城的守城物资。
待消耗完后,再由蒙八旗和汉八旗攻城,至于他们本部人马,攻下城墙再说。
城楼上传来了士兵的怒吼声:“快点,金汁没有了……”
“快点箭矢没啦……”
“快点火药、炮弹……”各种各样的嘶吼声,在城楼上此起彼伏。
孙传庭顶着箭雨,亲临前线一直未曾退去。
甚至,还砍杀了一个,快要爬上城墙的鞑子方士兵。
旁边的周遇吉,也一同协助守城。
他朝孙传庭道:“督师,鞑子这是在用人命,消耗咱们的守城物资啊!”
孙传庭微微皱眉道:“本督自然知道,现在还只是签军上,等下就是汉八旗上。”
“再之后是蒙古八旗上,鞑子的军队,只会等他们攻下城墙,打开城门才会上。”
“所以我们定要,尽可能的守住,守到他们不得不上满八旗。”
再次消耗掉这三千人,明军这边守城的卫所兵、募军,差不多也阵亡了两千多人。
为什么会这么多,多半是鞑子后面弓箭手,造成的伤亡。
要是换成汉八旗上,明军的伤亡会大更多,明军这边还有火炮助阵,伤亡都这么高了。
此时,第二批三千汉人签军,只剩下几百人了。但是,依然还在做着决死冲锋。
时间转眼到了午时,多尔衮眼见久攻不下,于是下令鸣金收兵。
并不是他有多心疼汉人签军,这些人本来就是明狗,死多少都不带心疼的。
只是前方攻击不顺利,必需做出调整,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果再派三千人上去,恐怕对士气有较大影响。
当攻城的所有人退下去后,城墙上的明军士兵,都倚靠着城墙大口的喘着气。
那些战死、受伤的,士兵自然有人抬下去,能救的就救。
死透了的就核实名字后,直接火化,骨灰用坛子装好。
并将名字写在纸条上,用浆糊贴好,这也是崇祯交代过的。
孙承宗带着百姓,就负责做这些事,其实孙承宗对于火化尸体,是表示反对的。
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道的一种。
但是,孙传庭说这是崇祯交待过的,也就没再说什么。
其实他心里知道,这个处理办法才是,最便捷有效的。
未时一到,鞑子又潮水般的涌来,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立即攻城。
此时岳托向多尔衮请命道:“十四叔,不能再上签军了,再上会严重影响士气的。”
“由侄儿带着本部亲卫,冲一次城墙试试吧!”
多尔衮是点头表示同意,道:“签军不能再上,这本王自然知道。”
“他们的守城武器,还有多少我虽然不清楚,但据我观察,定然不会太多。”
“这从上午逐渐变少的,弓箭、火枪、火炮声等,就可以大致分析出来……”
岳托不待多尔衮说完便急切道:“十四叔,那咱们还在等什么?一鼓作气攻上城墙去吧!”
多尔衮朝传令兵说道:“传本王军令,命令汉军镶黄旗三千人,进攻东城门。”
“蒙军正白旗三千人,进攻南城门。”
“岳托!本王命你带本部两千人马,和本王两千正白旗,在三千签军死完后进攻北城门!”
传令兵答了句“得令”,便骑着马去传令了。
四千人同时进攻一面城墙,是高阳城一面城墙的极限了。
再多就只能堆在城墙下面,变成毫无作的活靶子了。
随着鞑子的调动,孙传庭也看在眼里。
他朝旁边的周遇吉道:“生死大战就在这一刻了,命令勇卫营六千人。”
“替换现在东、南、北三面城墙守军,你镇守南城墙,黄得功镇守东城墙。”
“本帅亲自镇守北城墙,任何一面城墙有失,本督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