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回京之后-《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不得不说,郑芝龙感觉还是很准的,崇祯要棉花真不是做什么棉服。

  朝廷每年官征棉花上亿斤,做棉服那是够够的,要两百万斤棉花,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崇祯打算拿来做硝化棉,那玩意是好东西呀!无烟火药威力是黑火药五倍。

  每年朝廷官征的棉花,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到处都在等着棉花用。

  不可能一下就调用,几百万斤来生产硝化棉,别看只是棉花不值多少银子。

  但全部做成硝化棉的话,那价值就远超五十万两了,用五十万两换俘虏并不会太亏。

  当然,崇祯算死了这帮荷兰人,他们棉花不可能这般快运来,多半会拖上一年半载。

  如今,崇祯在京师全力生产钢铁,要承受无烟火药的冲击,铸铁枪管显然不够看。

  那别说打鞑子了,自己人全被炸膛给报销了,这些时间只需全力生产囤积钢材。

  这个时期的炼钢法有三种,一种是炒钢法,还有一种是灌钢法,另一种是锤锻法。

  然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进攻哈密卫,一年内无论如何都要攻下哈密。

  那里有华夏最大的硝石矿,靠土法抄的硝石完全不够用,而京师正在筹划前期进攻。

  程国祥起身道:“郑侯爷,朝廷答应给你的银子,很快便会送到你府上来。”

  郑芝龙惶恐道:“程阁老,还请麻烦您转告陛下!臣,绝不敢收朝廷这笔银子。”

  “何况,就百余个俘虏而已,荷兰人的棉花采购价,下官是知道一些的。”

  “朝廷用五十万两银子,才换来几万两银子的棉花,这种亏本的事可不能干呀!”

  程国祥满意的点头道:“嗯,郑侯爷的心意,本官会为你带给陛下的。”

  其实,这里面有两部分价值,一是棉花那几万两银子,另一部分就是那些匠人的价值。

  崇祯历来认为,人才的价值才是无限的,能仿制出盖伦船别说五十万两。

  再加五十万两都不带皱眉的,要知道大炮巨舰出现之前,盖伦船一直是海上第一战力。

  要棉花只不过是顺带的,那五个匠人的家属才关键,在他们家属未来大明前。

  他们定然也不会安心做事,不过就算全力仿制也没那般快,最少都需要两年时间左右。

  程国祥交待完所有事,并未再多作停留。启程往京师而去,这一路上少说要三个月时间。

  如今已经翻过年坎到二月了,等程国祥回到京师,正好赶上征收夏税。

  如今的程国祥,对农税并不太感兴趣,就那四百余万两说多不多,说少吧它又并不少。

  商税推行,已经扩充到了山河四省全境,光商税一项每年都有近八百万两。

  程国祥每时都在佩服自己,还好当初应了陛下,征收商税的政议,要不他早就愁死了。

  若是,按大明原本的官僚主义,商税哪怕开征也不可能有这般多,百万两就顶天了。

  但是,如今的崇祯完全将商税,从地方官府给剥离出来了,户部直属的商税司来征收。

  崇祯派驻亲信锦衣卫,对每处商税司一直是高压态势。至少,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贪腐。

  程国祥告别了郑芝龙,并婉拒了郑芝龙递来的银子,告诉他只要好好干活就行。

  临走还点拨道:“陛下,能容忍人赚银子,但绝不能容忍你不干活,本官言尽于此!”

  程国祥坐上马车走了,马车上铺了很厚的棉垫,但路途着实太远,并非所有官道都平整。

  颠簸了近八十余日才回到京师,崇祯为程国祥与汤若望,在文华殿设宴款待了一番。

  席间,崇祯让王承恩去内帑,取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指着稍大的银箱示意程国祥拿着。

  程国祥看了看银箱,又看向崇祯道:“陛下,臣家中不缺银子,生活也并无难处!”

  崇祯摇头笑道:“程爱卿,你家中有无难处,朕比你还清楚!”

  “当然,朕绝对未在你府上放锦衣卫,你家就那么几口人,佣人就一个做饭的老妈子。”

  “朕,赏赐给程爱卿的银子,你就必须要收下,不然程爱卿可是抗旨不遵哦!”

  程国祥自从用了崇祯做的药,身体还是好了不少,起身认真叩首道:“臣,谢陛下厚赏!”

  崇祯点点头道:“程爱卿,平身吧!”说罢,又指着另外五千两的银箱,示意汤若望拿着。

  汤若望也是跪倒叩首道:“臣,汤若望谢陛下赏赐,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点头道:“平身吧!朕,准你们三日假期,好好在家中休息一番,养足精神再来!”

  程国祥拱手道:“陛下,夏税、商税正在征收,臣怎能还在家中休养?”

  崇祯笑着摇头道:“程爱卿呀!你知道你的风痹之症,是如何患上的吗?”

  “就是你每日有操不完的心,朝廷离了你就不转了?朕不是在京师嘛!你有何可担心的?”

  程国祥感动道:“老臣,谢陛下体谅!臣定当谨遵圣谕,宴席散了就回家休息。”

  崇祯起身道:“那,宴席就到这散了吧!”一场宴席,早早便散场了。

  两个银箱可不轻,足有大几百斤,自然不可能让他们自己拿回去。

  王承恩安排了马车,将银箱送到了二人府上,崇祯安排送马车送他俩,两人都给婉拒了。

  开玩笑,坐了七八十天的马车了,差点没坐吐若有可能的话,这辈子都不想坐马车了。

  崇祯回到东暖阁,现在才申时打算做个总结。哪知,周皇后那边派人来传话。

  说陈丽君咳嗽很久了,太医一直治不好,如今人都陷入昏迷了。

  如今,小丽君在皇宫生活两年了,长得跟个瓷娃娃一样,白白净净的可爱的很。

  好家伙,人都昏迷了这还了得!这是给太子找的皇后,可不能就这么没了呀!

  崇祯对王承恩道:“王伴伴,朕现在去坤宁宫!你去拿套玻璃器皿,赶快过来不得耽误。”

  王承恩匆匆跑去了甲字库,那里存放着较为重要的,皇帝私人物品。

  耐高温的玻璃器皿,甲字库就放了好几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