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重赏与大赦-《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听到还真有人认识,崇祯对此也是大感意外,这种鸟篆体文字还真有人认识?

  林欲楫见在场的一众人,都用希冀的眼神看着他,也是咳~咳了两声站起身。

  整理了下衣袍朝崇祯揖首道:“陛下,臣也是在研究先秦礼法文献时,偶然学过一些。”

  “陛下,不知这张纸从何处得来?此事不仅关乎国运,还可能是打开祖龙地宫的钥匙!”

  崇祯黑着脸道:“林爱卿,你这礼部尚书脑子里,成天都在想些什么?”

  “人家祖龙的龙陵,你没事去打开它干啥?再说了这不符合理法呀!”

  一时之间,东暖阁众人开始口诛笔伐,此间除了宫女小太监,也只有曹变蛟没有说话。

  就连王承恩都呵斥道:“放肆!祖龙的龙陵岂能随意乱开?你欲陷皇爷于不义吗?”

  林欲楫一看,好像这话真捅马锋窝了,赶紧跪地请罪道:“陛下,臣绝无此意呀!”

  崇祯对此倒是无所谓,他说那话也只是表明自己态度,不然让他们抓住把柄可不好。

  林欲楫叫屈道:“陛下,臣只是研习历史文献时,皆指出祖龙地宫中有长生不老丹!”

  此话一出,东暖阁里没有了怒骂声,取而代之的是粗重的喘息声!

  受限于古代迷信,所有人都认为有长生不老之法,但崇祯对此是很了解的。

  真要有长生不老丹,那祖龙岂不是就不可能死?赵高、李斯还用臭鱼放车上掩其尸臭。

  崇祯摇头笑道:“谁言不死复不老,万岁亦会如平常!”

  “这只不过是古人,对于长生不老的执念,天下没有人可以活万岁!”

  “别看朝会上,你们整天高呼万岁,但朕心里再清楚不过了,能活到七十都算古来稀了!”

  林欲楫等一众阁臣,看陛下如此豁达洒脱,也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

  哪个皇帝能用平常心,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在求仙问药以期获得长生。

  林欲楫叩首道:“陛下,您的心境我等远不及也,是臣等愚昧了!”

  “陛下,那这传国玉玺,是否真在您的手上?”

  崇祯并非不激动,他只是在想拿这个印玺,不知是否可以做些文章。

  毕竟,这年头世人都迷信,崇祯轻轻点头道:“没错!诸卿且看,这正是那枚传国玉玺。”

  说罢,崇祯将传国玉玺拿在手中,示意王承恩拿下去给众人看。

  王承恩用托盘接住,送到首辅面前,杨嗣昌正打算用手拿起来。

  林欲楫轻咳一声,打断其正要上手的动作,并疯狂的向其使眼色。

  杨嗣昌这才反应过来,这玩意旁人怎能随意触碰,皇帝不找你麻烦你屁事没有。

  皇帝真想弄你,随便就能定个大不敬、僭越等罪,绝对够你死个十回八回的。

  王承恩也是故意不提醒,就是想看看诸位阁臣心中,对皇权是否足够敬畏!

  见杨嗣昌停下手中动作,王承恩嘴角微不可察的翘起,杨嗣昌将印玺上左右看了个遍。

  但印玺下部却看不到,急得直挠腮道:“王公公,劳烦您将底下翻开,咱们看看可否?”

  王承恩看向崇祯,后者示意可以给他们看,王承恩这才将托盘放于桌上。

  从怀中拿出一块丝帕,轻轻将印玺翻倒露出底部的文字,几位阁臣上前细细端详着。

  半晌后,林欲楫直起身揖首道:“陛下,传国玉玺这般重宝,失而复得实乃天降祥瑞!”

  “只是,不知是从何处寻回?朝廷可否以此做些文章?毕竟,传国玉玺象征着华夏正统!”

  崇祯抬手指向曹变蛟道:“此物,乃昭武侯曹变蛟,突袭鄂尔多斯部时寻回。”

  “诸位爱卿,你们且议一议该如何赏赐,这传国玉玺这般重宝,远非寻常之物可比肩。”

  言罢,崇祯起身去了偏殿,这会正是午膳之时,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看几位阁臣吵得不可开交,短时间内好像争不出个所以然,曹变蛟则适时回避退了下去。

  待崇祯都吃完午膳回到东暖阁,几位阁臣还在相互怒喷口水,随着一个小太监进来。

  小太监为皇上添了茶水,又提着另一个茶壶为众臣,也续了杯茶水便退了下去。

  众人见皇帝过来了,都收起了刚才的嗓门,御前礼仪还是要讲究的。

  崇祯出声询问道:“诸位爱卿,你们可曾商良出结果了?首辅大人先发表下你的看法!”

  杨嗣昌看了眼林欲楫,起身俯身拱手道:“陛下,臣等经商议,皆以为足以重赏之!”

  “曹侯爷,远征鄂尔多斯部,不仅打残其部还寻回传国玉玺,此功甚巨足抵开疆扩土!”

  “臣等以为,曹侯爷可进国公之位!同时,理应诏告天下,朝廷已寻回传国玉玺!”

  程国祥也起身道:“陛下,臣赞同首辅大人之提议,另外可减免一成赋税!”

  “另外,臣建议大赦天下,此乃国之大幸当普天同庆!”

  还别说,这传国玉玺在这个时期,真比投在倭寇头上那颗蘑菇,带来的震撼力还强!

  崇祯细细思索一番道:“封赏与大赦天下,朕都允啦!但这减税实非必要。”

  并不是崇祯不想减税,但减税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搞不好下面之人还会借机敛财!

  虽然,崇祯在河南、湖广、北直隶等地,采用书生宣讲等方式传达政令。

  但这仅限于降低税率,地方豪强等宣讲司一走,马上就敢私自更加征额外税租。

  这种系统性的问题,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崇祯采用的高压政策效果是有。

  但也就是贪官的首级,传首两京十三省时短期有效,过后依然变着法的搜刮民脂民膏。

  单就停收三饷,直到几个月前方才推行全国,可见这低下的行政效率,要滋生多少贪官。

  这一成的农税,并不能减到百姓头上,国库收不到的银子,都进了贪官豪强的口袋。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减来得实在,相较于崇祯十一年,现在税率真不算高了。

  就算地方豪强加码,那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毕竟!不时有首级送过来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