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本意是,调卢象升的宣府步兵,前往支援松山战场。
收到建奴撤军的消息,崇祯也乐得坐享其成,黄台吉胆子小不敢打,正合了崇祯的心意。
建奴的西路大军攻独石口,其目的也只是拖住宣府援军,好让黄台吉集中军力攻松山。
黄台吉未曾料到早在两年前,崇祯就在布局漠南蒙古,他以为丢的只是漠南蒙古。
实际就是为了等这次战役,黄台吉今日的种种被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而建奴仓促进攻明廷,只是因为实在没有粮食了,土默特部万余残废要养着。
打不过撤军,就只能往朝鲜掠夺了,将他们粮食先借过来应急。
至于朝鲜人会不会饿死,则不在黄台吉的考虑之内,你弱就要承受被掠夺的结果。
在崇祯十年,朝鲜就投降了建奴,以建奴视角来说的话,朝鲜是他们的藩属国。
上国找藩属国要的粮食怎么啦?若不给大不了再派兵打你一次,打不明廷还打不过你吗?
洪承畴的题本跟祖大寿的奏本,前后相差不过一日,便送到了崇祯的御桌之上。
崇祯拿起题本仔细看着,看到洪承畴并未率军追击,崇祯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
果然,洪承畴还是如此谨慎,题本上的黄纸写着类似于目录的东西,直接被崇祯给丢了。
以前的崇祯怠政,多数只看个概要就批了,很多事情并未了解详细。
就比如强行催促洪承畴,寻机与建奴决战的圣旨,但凡正常一点都不会这般干。
此次,崇祯未再插手其中,松山战场并未传来大败,不仅守住了伤亡还不多。
看完通篇题本后将之放下,又拿起了祖大寿的折子,虽然两份折子不是同时发出。
但崇祯收到都是在四日后,题本是较为正式的公文,传递流程较为繁琐。
祖大寿的折子,却是直接递到崇祯手上的,看到祖大寿想进京问安。
崇祯皱眉思索其用意,看来祖大应该认识诏书上的印章,不然洪承畴为何没说要搬师。
一个总兵,却想着回京问安,这怎么说都有点讲不通。
崇祯笑着对王承恩道:“你看,祖大寿跟人精一样,他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地位。”
王承恩只是默默的听着,并不发表任何看法,他明白皇爷只是想说而已。
他听着就是了,发表看法则有僭越的嫌疑,除非皇爷指明让他发言。
见王承恩躬身听着不说话,崇祯摇头道:“不用这般严肃,说说你对祖大寿的看法!”
王承恩低着头道:“回皇爷话,奴婢也不懂军事呀!”
崇祯笑骂道:“你是不懂军事,但你懂人心嘛!朕都说了,咱俩之间不必这般拘谨。”
王承恩脸上堆着笑道:“皇爷,奴婢知罪。奴婢的愚见是,不能让其进京!”
崇祯点头示意其接着讲,王承恩整理一番道:“祖总兵,定是认识传国玉玺的。”
“但是,他又不太确定是否为真,进京不过是想打探一番。”
“若是传国玉玺为真,他便做些什么表表忠心,若是为假的话探明实情他也不亏。”
崇祯频频点头道:“嗯!你不愧跟着朕这么久,与朕想到一处去了。”
“祖家在辽东的势力,一直是悬在朕头上的利剑,他想进京探查传国玉玺之真假。”
“无非是在为今后考虑,若为真便进献些许银两再拍顿马屁,如今内帑并不差那些银子。”
“人对未知的事情,才会感到恐惧,传国玉玺在朕看来,只是一方皇帝用的印玺。”
“但是,在其他人眼中则不同,这是正统帝王的信物,殊不知若无兵权只不过是块石头。”
“昔日,孙坚都能用传国玉玺,跟袁术换了兵马回江东,方才是最正确的用法。”
王承恩点头道:“皇爷,此言在理!”
崇祯不再说话,而是在祖大寿折子上,写了个‘所奏不准’!
并走寻常公文发了出去,送到辽东锦州前线,少说也得四五日时间。
祖大寿传奏本回来时,用的是六百里加急,驿站并不会管你折子内容,写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期,甚至有很多大臣,会滥用六百里加急,这无端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唐时李隆基,这虽然不是大事,但也是必须解决的。
崇祯拿起了孙传庭的奏本,打开细细看了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鄂尔多斯部派了使节去归化城,联合之意甚为明显,崇祯不敢赌衮布汗站朝廷这边。
若是他两部人马联合,就算暂时不惹事,也是崇祯无法接受的。
崇祯放下奏本,转头对王承恩道:“派快马,去传曹变蛟进宫!”
王承恩下去安排,皇爷说派快马通传,那事情定然是很急的,平日里传召很少这般吩咐。
本来去西郊大营传召,没两个时辰到不了,这次才个把时辰,曹变蛟便跟着信使进宫了。
行完礼后,曹变蛟询问道:“陛下,不知您急召臣进宫,所为何事?”
崇祯面无表情沉声道:“鄂尔多斯部,派了使者出使归化城,朕想知道其用意!”
曹变蛟低头稍作沉思道:“陛下,臣请旨出使归化城,臣单独前去即可!”
崇祯手指有节奏的,轻轻敲着身前御案,他在想不派大军,威慑效果是否会不足?
曹变蛟好似明白了,躬身拱手道:“陛下,臣定不会落了朝廷威望,衮布汗也与臣相熟。”
“臣,相信他会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若他胆敢一意孤行,休整一年臣带兵来灭了他。”
这话,还真不是曹变蛟吹牛,虽然此战他损失了近两千人,但西郊大营一直在招兵买马。
休假回家探亲的士兵,将消息带回去后,西郊大营优渥的生活,又让更多人慕名而来。
吃得饱又吃得好,只需训练一年多,便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崇祯畅快大笑道:“好!朕有曹爱卿,何愁天下不平!”
曹变蛟从不居功自傲,跪地叩首道:“陛下谬赞,臣这就出发了,臣告退!”
看着退下的曹变蛟,崇祯低头写起了密旨……
收到建奴撤军的消息,崇祯也乐得坐享其成,黄台吉胆子小不敢打,正合了崇祯的心意。
建奴的西路大军攻独石口,其目的也只是拖住宣府援军,好让黄台吉集中军力攻松山。
黄台吉未曾料到早在两年前,崇祯就在布局漠南蒙古,他以为丢的只是漠南蒙古。
实际就是为了等这次战役,黄台吉今日的种种被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而建奴仓促进攻明廷,只是因为实在没有粮食了,土默特部万余残废要养着。
打不过撤军,就只能往朝鲜掠夺了,将他们粮食先借过来应急。
至于朝鲜人会不会饿死,则不在黄台吉的考虑之内,你弱就要承受被掠夺的结果。
在崇祯十年,朝鲜就投降了建奴,以建奴视角来说的话,朝鲜是他们的藩属国。
上国找藩属国要的粮食怎么啦?若不给大不了再派兵打你一次,打不明廷还打不过你吗?
洪承畴的题本跟祖大寿的奏本,前后相差不过一日,便送到了崇祯的御桌之上。
崇祯拿起题本仔细看着,看到洪承畴并未率军追击,崇祯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
果然,洪承畴还是如此谨慎,题本上的黄纸写着类似于目录的东西,直接被崇祯给丢了。
以前的崇祯怠政,多数只看个概要就批了,很多事情并未了解详细。
就比如强行催促洪承畴,寻机与建奴决战的圣旨,但凡正常一点都不会这般干。
此次,崇祯未再插手其中,松山战场并未传来大败,不仅守住了伤亡还不多。
看完通篇题本后将之放下,又拿起了祖大寿的折子,虽然两份折子不是同时发出。
但崇祯收到都是在四日后,题本是较为正式的公文,传递流程较为繁琐。
祖大寿的折子,却是直接递到崇祯手上的,看到祖大寿想进京问安。
崇祯皱眉思索其用意,看来祖大应该认识诏书上的印章,不然洪承畴为何没说要搬师。
一个总兵,却想着回京问安,这怎么说都有点讲不通。
崇祯笑着对王承恩道:“你看,祖大寿跟人精一样,他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地位。”
王承恩只是默默的听着,并不发表任何看法,他明白皇爷只是想说而已。
他听着就是了,发表看法则有僭越的嫌疑,除非皇爷指明让他发言。
见王承恩躬身听着不说话,崇祯摇头道:“不用这般严肃,说说你对祖大寿的看法!”
王承恩低着头道:“回皇爷话,奴婢也不懂军事呀!”
崇祯笑骂道:“你是不懂军事,但你懂人心嘛!朕都说了,咱俩之间不必这般拘谨。”
王承恩脸上堆着笑道:“皇爷,奴婢知罪。奴婢的愚见是,不能让其进京!”
崇祯点头示意其接着讲,王承恩整理一番道:“祖总兵,定是认识传国玉玺的。”
“但是,他又不太确定是否为真,进京不过是想打探一番。”
“若是传国玉玺为真,他便做些什么表表忠心,若是为假的话探明实情他也不亏。”
崇祯频频点头道:“嗯!你不愧跟着朕这么久,与朕想到一处去了。”
“祖家在辽东的势力,一直是悬在朕头上的利剑,他想进京探查传国玉玺之真假。”
“无非是在为今后考虑,若为真便进献些许银两再拍顿马屁,如今内帑并不差那些银子。”
“人对未知的事情,才会感到恐惧,传国玉玺在朕看来,只是一方皇帝用的印玺。”
“但是,在其他人眼中则不同,这是正统帝王的信物,殊不知若无兵权只不过是块石头。”
“昔日,孙坚都能用传国玉玺,跟袁术换了兵马回江东,方才是最正确的用法。”
王承恩点头道:“皇爷,此言在理!”
崇祯不再说话,而是在祖大寿折子上,写了个‘所奏不准’!
并走寻常公文发了出去,送到辽东锦州前线,少说也得四五日时间。
祖大寿传奏本回来时,用的是六百里加急,驿站并不会管你折子内容,写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时期,甚至有很多大臣,会滥用六百里加急,这无端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上一个这么干的,还是唐时李隆基,这虽然不是大事,但也是必须解决的。
崇祯拿起了孙传庭的奏本,打开细细看了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鄂尔多斯部派了使节去归化城,联合之意甚为明显,崇祯不敢赌衮布汗站朝廷这边。
若是他两部人马联合,就算暂时不惹事,也是崇祯无法接受的。
崇祯放下奏本,转头对王承恩道:“派快马,去传曹变蛟进宫!”
王承恩下去安排,皇爷说派快马通传,那事情定然是很急的,平日里传召很少这般吩咐。
本来去西郊大营传召,没两个时辰到不了,这次才个把时辰,曹变蛟便跟着信使进宫了。
行完礼后,曹变蛟询问道:“陛下,不知您急召臣进宫,所为何事?”
崇祯面无表情沉声道:“鄂尔多斯部,派了使者出使归化城,朕想知道其用意!”
曹变蛟低头稍作沉思道:“陛下,臣请旨出使归化城,臣单独前去即可!”
崇祯手指有节奏的,轻轻敲着身前御案,他在想不派大军,威慑效果是否会不足?
曹变蛟好似明白了,躬身拱手道:“陛下,臣定不会落了朝廷威望,衮布汗也与臣相熟。”
“臣,相信他会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若他胆敢一意孤行,休整一年臣带兵来灭了他。”
这话,还真不是曹变蛟吹牛,虽然此战他损失了近两千人,但西郊大营一直在招兵买马。
休假回家探亲的士兵,将消息带回去后,西郊大营优渥的生活,又让更多人慕名而来。
吃得饱又吃得好,只需训练一年多,便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崇祯畅快大笑道:“好!朕有曹爱卿,何愁天下不平!”
曹变蛟从不居功自傲,跪地叩首道:“陛下谬赞,臣这就出发了,臣告退!”
看着退下的曹变蛟,崇祯低头写起了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