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改进战甲-《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艾能奇一直就是一句话,战场上的每个首级值五两银子,还有额外的月俸。

  看着这些士兵如此高昂的战意,崇祯笑着大声道:“你们要做的,是练好杀敌本领。”

  “至于打仗,朕会通知你们的艾将军,兵器与甲胄会尽快与你们配齐。”

  又讲了些鼓励的话,崇祯转身下了点将台,士兵们又去校场操练了。

  直到白天崇祯才看到,校场之上的操练器械,几乎复刻了京师的西郊大营。

  毕竟,艾能奇就出自于曹变蛟麾下,他跟着曹变蛟有一年多的时间。

  回到营寨后,崇祯要去洛阳民间看看,他要找个几百人的团队,做个超大型水力锻锤。

  水力锻锤,并非是一个水车再加个锤子,那最多只算水碓,一种舂(chong)米的工具。

  不过,这种会做水碓的匠人也需要,毕竟水力锻锤就是放大版水碓。

  只是水碓的力要小很多,捣碎谷物小麦的外壳等是可以的,打铁的话还需稍做改变。

  之所以要做大型的水利锻锤,是考虑到工匠手锤会累且效率低下,而水力锻锤则不会累。

  想要快速做出几万套的扎甲,必须做个这玩意出来,靠人工锤甲片耗时又耗银。

  请的匠人多了,先不说开出的工钱多少,光匠人的衣食住行就是笔不小的开支。

  一套具装重甲三千枚铁片,一万套就是三千万枚铁片,人工锤到猴年马月都锤不完。

  更别说,崇祯打算甲胄用上钢片,比铁片薄防护能力是铁片三倍。

  人类文明诞生于战争,并被战争驱动着前进,崇祯是看过扎甲的铁片的。

  大概如后世的三毫米厚,却在二十步内是很难抵御,破甲箭的穿透力的。

  说人话就是二十步内,哪怕全员着原始具装扎甲,建奴也能给明军造成大量伤亡。

  这是崇祯所不能接受的,要么苟住不打歼灭战,要么直接碾压式让人灭国。

  钢片做的扎甲就不一样,比传统铁甲要轻五成,只需一毫米厚便能近距离抵御穿甲箭。

  不管是抗冲击与抗变形,钢片做扎甲都要远优于熟铁,以目前的技术实现并无难度。

  万历定陵里,就有套全钢甲片做的扎甲,这是基于后世的知识,崇祯自然不能去挖。

  也没有挖的必要,想要的话自己做不就行了,这才是崇祯此次来洛阳的原因。

  什么敦促冬小麦种植,那只是在视察黄河水利时,顺道的事情而已。

  在李若琏护送下,崇祯去了洛阳知府衙门,早在崇祯到衙门前,就已经派人通知了知府。

  洛阳知府冯一俊,在衙门口的台阶下恭敬肃立,远远的见到崇祯奔来正欲行礼。

  崇祯朝衙门内抬首示意道:“进去再说,这人来人往的。”

  冯一俊若非崇祯的出现,已在十四年初便被李自成杀了,这一蝴蝶效应让其得以存活。

  一行人进了衙门大堂,崇祯很自然的走向了上位,坐在了知府升堂的桌案后。

  冯一俊跪地叩首道:“臣,冯一俊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未及时出城迎接,此乃死罪请陛下降罪。”

  崇祯抬手道:“平身,朕是微服出巡,不知者不怪,自行找地方坐吧!”

  “朕来此,是要你下发官府文书,招募全洛阳的铁匠与木匠,越多越好!”

  冯一俊这人做事认真,并非那种盲从的官员,出声询问道:“陛下,此番来此所为何事?”

  崇祯挑眉道:“朕,想在黄河边设立个,大型铁器锻造坊,官方开办的那种。”

  冯一俊并未真去坐着,而是站在堂下皱眉拱手道:“陛下,招募匠人条件如何?”

  崇祯考虑到工作强度不会低,综合考虑后道:“铁匠每人每月五两,技艺突出者十两。”

  这种薪酬远超同行业标准,这就是为何手艺人,都想为皇家工作的原因。

  并不是崇祯有钱乱使,而是几方面综合考虑过的,第一薪酬太低工匠容易磨阳工。

  其次,工作强度太高容易跑路,逃籍在明朝是常有的事。

  流民也就是逃籍的匠人、逃兵,与平常活不下去的百姓,才会形成大型的流民潮。

  冯一俊连连摆手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呀!如此高的薪酬,定会让匠人趋之若鹜。”

  “若是匠人都跑来官办工坊,那民间的农器等铁具,该由何人来锻造与修理?”

  崇祯听后转念一想,点头道:“冯知府所虑不无道理,这样!设置每月考核的门槛。”

  “不达标者询问其原由,若不能给出实际原因,便解雇其在官办工坊的工作。”

  “想必,能回流一部分技艺不精者。另外,也能让他们对待工作更认真。”

  冯一俊再度叩拜道:“陛下,洛阳府屡遭天灾,实再无力支付巨额银两。”

  “不知陛下,您设立这个工坊是想做何物,为何需要全洛阳的匠人?”

  冯一俊本认为说薪酬高,皇帝会下调几两银子,哪知,不仅没下调也未说明银子从哪出。

  崇祯大笑道:“朕,自是知晓河南屡遭天灾,银子由朕的内帑出。”

  “河南赈灾的银子,还从朕的内帑里出了百万两,这是朕好不容易存的私房钱!”

  “至于,在此设立官办工坊,主要是此地交通便利,朕想在此生产几万套战甲。”

  “若是技术成熟后,后续再做火枪、火炮。不过,近几年先做战甲为主。”

  冯一俊听说陛下自己出银子,心情一下就轻松起来,官办工坊放洛阳好处很多的。

  能让洛阳匠人赚多些银子,他虽不懂系统性的经济学,但他知道匠人赚钱了是有好处的。

  崇祯满脸严肃道:“你需注意,今后与朕上的折子,不能出现此作坊的只言片语。”

  “朕不想因为这些事,跟朝中大臣陷入无尽的拉扯中,做好了送去北门外艾能奇军营。”

  冯一俊是知道艾能奇的,他在洛阳城北门外驻军,都一年多的时间了。

  他也去看过,但艾能奇没让他进军营,人家拿着圣旨他也没办法。

  艾能奇甚至还找他要过粮食,但冯一俊没给,两人因此还闹得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