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崇祯:世界秩序大明来定》

  议好价格,一行人在船佬大的安排下,陆续登上了较大的内河船只。

  一艘船能装下十余匹马,战马刨动的前蹄,显示着它的不安,这源自对水天生的畏惧!

  不停晃动的船只,把崇祯都给搞吐了,趴在船舷上吐了个半死,晕船实在不太好过。

  晕船反而这让崇祯,考虑到了更为长远的目标,大海之上的波涛更为汹涌!

  看来,待解决完建奴后,是时候编练海军了,海军与内河水军是两个不同概念。

  船队初行这段,尚能靠风帆、手摇桨前行,但行至三峡时风向改变,水流更为湍急。

  船家寻找缓滩靠岸后,泡在水中纤夫一齐发力,推动着一块绑着纤绳的木头。

  进入深水区后,驾着竹排向前推着纤绳,直到大船上用大铁勾,将木块连同纤绳捞起。

  将主绳系紧在船头,主绳上串联着几十纤夫,黝黑的皮肤反射出油光。

  纤夫中的领头者喊着:“嘿哟——!嘿哟——!”

  身后的汉子跟着喊着号子:“拖扛哟——!捉缆哟——!拉纤哟——!”

  随着整齐的号声,整艘船被拉动着缓缓前行,同时船舱中的桨手,也在大力的划着桨。

  号子初时较为密集,这主要是船从停滞不前,到动起来是最难的阶段。

  动起来后号声趋于平稳,间隔也稍稍延长了些许,不时飘来苦中作乐的歌声。

  “叫声妹儿听我说,桡夫子拉纤苦楚多,今天你们看到我,拉起船儿往上拖。”

  “肩膀磨成猴屁股,背心晒成乌龟壳,你不疼我谁疼我?咿嗬呀嘿哟……”

  崖壁上有些石头,被磨得光滑透亮不说,更有甚者还磨出了,一条条深深的沟壑!

  初行两百余里,水面相对平缓加船佬大,多收了百余两银子。

  全程都有纤夫拉纤,仅三日时间便过了归州,而下一段路程则是险得多。

  哪怕是早春,长江的水量并不大,而过了归州之后,便进入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这三处峡谷水流湍急,到处都是急流险滩,如青滩、泄滩、崆岭滩等等。

  稍不留神便有搁浅的风险,进入三峡后速度越来越慢,几乎只能靠纤夫拉着走。

  摇桨与风力几乎无用,一整天才行进了二十余里,崇祯此刻已是眉头紧锁!

  按照这种速度,至石柱起码要三十余天,崇祯想着要是有东南风该多好。

  可惜这里没有孔明,加上如今季节也不对,东南风得到六月才有。

  如今才三月底,对于这等情况即使是皇帝,也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直到此时崇祯才明白,李白诗中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何等意境所写了。

  夜间下锚休船后,崇祯找到船佬大问道:“能否加些银两,让船行速度再快一些?”

  船佬大满脸为难道:“这个客官,您若是赶时间,可以再加一队纤夫。”

  “只是快也最多能快两日,到石柱最少需要十五日,如今方才过了五日时间。”

  崇祯转头对王承恩道:“拿一百两给船佬大,越快到石柱越好,我赶时间!”

  船佬大接过银子,喜滋滋的去安排纤夫了,三峡段周边百姓多以拉纤为生。

  这里全是高山无法种植,只能靠出苦力赚钱,因此多找一对纤夫,也不是什么难事。

  次日,天光才刚刚放亮片刻,便起程开始赶路了,船身晃动的嘎吱作响。

  崇祯忍着反胃的不适感,还担心着船会沉入长江,那可就一点都不好玩了。

  至于为何不选陆路,路上耽误的时间只怕更久,没个两个多月都到不了石柱。

  又艰难的行进一日后,次日竟然刮起东南风,船佬大都感觉不可思议。

  见逆风变成顺风,船佬大赶紧招呼升帆,虽然风力并不是很大。

  但经过山谷的夹击,使得风力能推动船只,以更快速度逆流航行了。

  再配上纤夫速度明显增加,前两日每天仅前行四十里,有了风力的加入明显快了很多。

  一整天往前走了八十余里地,为了抓住这股奇特的东南风,纤夫、船工都未吃饭。

  人家客人都加钱啦,那不得多往前拉一段,要不这钱收得还不安心呢!

  本来从归州到夔州府,最少需要十日方能走出三峡,有了东南风的加入快了不少。

  吹了三日的东南风,已进入最后一处瞿塘峡,东南风也开始了转向。

  船佬时刻盯紧了风帆,稍有变化便迅速的收帆,饶是如此还有几位纤夫。

  被突然的反作用力,给带得摔下了悬崖,好在他们腰上绑着纤绳,才未直接摔死。

  经过短暂的混乱,船队又开始艰难的前行,用了七日的时间才走出三峡。

  出了夔门江面渐宽,长江的水流相对平缓,逆流而上的速度也快了不少。

  原本要十五、六日方才能到,有两日的东南风加速,全程九百余里仅用十三日便到了。

  船队在西界沱码头靠岸,一路行程身体折磨是其次,看着缓如龟速的行船速度。

  才是最折磨人的,崇祯都不得不佩服,这时期的百姓是真扛造。

  这种行船半个月的事,放在后世简直不敢置信,看来此次巡视完石柱回京后。

  得找金圣叹催催蒸汽机了,早些将之普及至民间,亦能让百姓更早的享受便利。

  但看着几百人的纤夫队,崇祯又想到了另一层问题,真正普及到民间的话。

  那长江沿岸,靠拉纤生活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总不能看着他们饿死吧!

  崇祯内心暗自叹息一声,升起一股无力感!唉——!走一步看一步吧!

  到时候看看能否,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来弥补对拉纤这行的冲击。

  若不是出来这一趟,永远不会明白做皇帝,还真不那么好做的。

  不是任何事情,拍着脑袋下决定即可,正如崇祯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

  上书裁撤驿站后,出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种事情来一次就够了,可不能搞多了。

  此行,崇祯感觉最后悔的,便是没有带太子出行,让后继君主见一见这民间疾苦!

  看来,今后得将这条写进祖训,凡后世继位之君,皆需游历民间方才合格。

  至于由何人考核,暂时就先不作考虑了,反正自己才三十来岁,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