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清晨,慈宁宫的茶苑飘起了细雪,像撒了把碎盐,落在新抽芽的茶树上,融成点点水珠。苏凝坐在竹编的暖炉旁,手里捏着一把紫泥小壶,壶嘴正悠悠地吐着白气。壶里煮的是今年的腊梅茶,花瓣是昨夜雪停后亲手摘的,混着陈年普洱,咕嘟咕嘟地在炭火上翻滚,香气里裹着雪的清冽,又带着梅的甜润,把整个茶苑都泡得暖洋洋的。
“皇祖母,您这茶煮得也太香了!” 赵瑜的声音先于人影闯进来,他穿着件玄色短打,袖口卷得老高,手里拎着只刚打下来的野雉,羽毛上还沾着雪粒,“儿臣今早去猎场,运气好得很,这野雉够咱们祖孙仨喝顿好汤了!”
苏凝抬眼,见他鼻尖冻得通红,睫毛上还挂着霜,忍不住笑了:“多大的人了,还跟个毛头小子似的。快把野雉给兰姑姑,让她拿去厨房炖着,先过来喝口茶暖暖身子。”
赵瑜搓着手凑到暖炉边,刚要伸手去碰茶壶,就被苏凝用茶铲轻轻敲了下手背:“烫。” 她倒了杯茶递给他,茶汤呈琥珀色,浮着几片腊梅花瓣,“慢点喝,这茶性温,正好补补你在北境受的寒气。”
赵瑜捧着茶杯猛灌了一大口,烫得直吐舌头,却咂着嘴道:“真香!比周将军泡的马奶茶好喝一百倍!” 他瞥见案上放着两副空杯,“皇兄也来?”
“估摸着快到了。” 苏凝往炉子里添了块银丝炭,火苗 “噼啪” 一声窜高,映得她鬓角的白发像落了层金粉,“他昨日说要把新修订的《农桑策》给我看看,说是能让江南的茶农多收两成。”
话音刚落,赵瑾的脚步声就从廊下传来。他穿着件月白锦袍,领口绣着暗纹云纹,手里捧着个紫檀木匣子,走得稳稳当当,连落在肩头的雪花都没惊动。“孙儿见过皇祖母。” 他将匣子放在案上,“这是新印的《农桑策》,请皇祖母过目。”
苏凝打开匣子,里面的书页还带着墨香,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着批注,哪处该改农具,哪处要调肥料,连茶苗的行距都标得清清楚楚。“瑾儿费心了。” 她拿起策论翻了两页,“这‘茶稻轮作’的法子不错,既不耽误种稻,又能让土地歇着,是个好主意。”
赵瑾刚要说话,就被赵瑜抢了先:“皇兄这策论写得再好,也不如我带回来的北境新粮种!那谷子耐寒,撒在雪地里都能发芽,明年种在御花园试试?” 他说着就要去解腰间的布包,却被赵瑾用眼神制止了 —— 布包上沾着泥,怕弄脏了案上的策论。
赵瑜的手顿在半空,脸微微一红,讪讪地收回手。暖炉边的气氛忽然有些僵,只有茶壶里的茶汤还在 “咕嘟” 作响,像在悄悄缓和着什么。
苏凝看在眼里,拿起茶壶给赵瑾也倒了杯茶:“你们俩啊,一个像春茶,得慢慢品;一个像秋茶,得趁热喝,本就不是一路性子,偏要天天较着劲。” 她指着窗外的茶树,“你看那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哪样不是顺着时节来?你们一个管民政,一个掌军务,各司其职,不好吗?”
赵瑾捧着茶杯,指尖有些发烫。他想起昨日在养心殿,父皇咳得厉害,是赵瑜跪在地上给父皇捶背,捶得额角都冒了汗;而自己只能站在一旁,捧着医书念药方,显得笨手笨脚。
赵瑜也挠着头,声音低了些:“儿臣不是故意要跟皇兄较劲…… 就是觉得…… 觉得皇兄总把心事藏着,累得慌。” 他想起去年自己在北境受伤,是皇兄让人快马送来了最好的金疮药,还附了张字条,写着 “北境苦寒,照顾好自己”,字虽生硬,却比谁都实在。
暖炉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把两人的影子烤得暖融融的。苏凝看着他们,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赵晏和他的弟弟也是这样,一个爱文,一个喜武,总为了谁的骑射更好、谁的诗更妙争得面红耳赤,可真到了危难时候,却能背靠背地挡箭。
“兰姑姑,把那罐去年的炒青拿来。” 苏凝忽然道。兰姑姑应声取来茶罐,里面的茶叶是深褐色的,带着股烟火气 —— 那是去年苏凝特意炒糊了些的茶,说 “苦过才知甜”。
苏凝抓了把炒青,放进空锅里,用茶铲慢慢翻炒。茶叶在热锅里发出 “沙沙” 的响,焦香混着腊梅香,在暖房里弥漫开来。“你们小时候总嫌这茶苦,现在该尝尝了。” 她笑着说,“瑾儿,你在东宫听多了奉承话,得尝尝这苦,才知道民间的日子有多难;瑜儿,你在北境见多了生死,得记着这苦,才知道太平有多金贵。”
她把炒好的茶叶分在两个茶荷里,推到两人面前:“尝尝。这茶是去年江南茶农送的,他家遭了水灾,却还想着给宫里送新茶,说‘陛下和太子惦记着咱们,这点心意得送到’。”
赵瑾捏起一撮茶叶放在鼻尖闻了闻,焦苦中带着淡淡的茶香。他想起《农桑策》里写的 “江南水灾,茶农损失三成”,忽然觉得手里的策论沉甸甸的 —— 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双盼着好日子的眼睛。
赵瑜也拿起茶叶,放进嘴里嚼了嚼,苦味瞬间漫了满嘴,却让他想起北境的老兵说的 “当年没粮吃,就嚼茶叶充饥”。他忽然明白,自己守的不是边关,是让这些茶农能安安稳稳炒茶的太平。
兰姑姑端来刚炖好的野雉汤,香气扑鼻。苏凝给两人各盛了一碗:“快喝,这汤里放了枸杞和当归,补补你们的身子。” 她看着两人捧着汤碗,一个小口慢品,一个大口吞咽,像小时候分食一块桂花糕时的模样,眼里的笑意浓得化不开。
午后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茶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瑾翻开《农桑策》,指着 “茶税减免” 那一页,和赵瑜说起江南的茶市;赵瑜则打开布包,拿出北境的粮种,给赵瑾比划着 “这谷子怎么种才能耐寒”。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忘了往日的较劲,连落在书页上的阳光都变得暖洋洋的。
苏凝坐在暖炉边,看着他们的背影,手里摩挲着那把紫泥小壶。她知道,这太平日子不会太久,荣亲王和淑妃的算盘还没停,朝堂上的风只会越来越急。但只要这两个孩子心里还装着 “百姓”,还念着 “兄弟”,就算有再多风浪,也终会过去。
茶壶里的茶还在慢慢煮着,腊梅花的甜混着炒茶的苦,在暖房里久久不散。苏凝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 这茶,就像她守了一辈子的江山,苦过,甜过,却始终温热,因为总有人在用心煮着,用心护着。
窗外的茶树上,积雪慢慢融化,露出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那些藏在争斗背后的,悄悄生长的暖意。
“皇祖母,您这茶煮得也太香了!” 赵瑜的声音先于人影闯进来,他穿着件玄色短打,袖口卷得老高,手里拎着只刚打下来的野雉,羽毛上还沾着雪粒,“儿臣今早去猎场,运气好得很,这野雉够咱们祖孙仨喝顿好汤了!”
苏凝抬眼,见他鼻尖冻得通红,睫毛上还挂着霜,忍不住笑了:“多大的人了,还跟个毛头小子似的。快把野雉给兰姑姑,让她拿去厨房炖着,先过来喝口茶暖暖身子。”
赵瑜搓着手凑到暖炉边,刚要伸手去碰茶壶,就被苏凝用茶铲轻轻敲了下手背:“烫。” 她倒了杯茶递给他,茶汤呈琥珀色,浮着几片腊梅花瓣,“慢点喝,这茶性温,正好补补你在北境受的寒气。”
赵瑜捧着茶杯猛灌了一大口,烫得直吐舌头,却咂着嘴道:“真香!比周将军泡的马奶茶好喝一百倍!” 他瞥见案上放着两副空杯,“皇兄也来?”
“估摸着快到了。” 苏凝往炉子里添了块银丝炭,火苗 “噼啪” 一声窜高,映得她鬓角的白发像落了层金粉,“他昨日说要把新修订的《农桑策》给我看看,说是能让江南的茶农多收两成。”
话音刚落,赵瑾的脚步声就从廊下传来。他穿着件月白锦袍,领口绣着暗纹云纹,手里捧着个紫檀木匣子,走得稳稳当当,连落在肩头的雪花都没惊动。“孙儿见过皇祖母。” 他将匣子放在案上,“这是新印的《农桑策》,请皇祖母过目。”
苏凝打开匣子,里面的书页还带着墨香,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着批注,哪处该改农具,哪处要调肥料,连茶苗的行距都标得清清楚楚。“瑾儿费心了。” 她拿起策论翻了两页,“这‘茶稻轮作’的法子不错,既不耽误种稻,又能让土地歇着,是个好主意。”
赵瑾刚要说话,就被赵瑜抢了先:“皇兄这策论写得再好,也不如我带回来的北境新粮种!那谷子耐寒,撒在雪地里都能发芽,明年种在御花园试试?” 他说着就要去解腰间的布包,却被赵瑾用眼神制止了 —— 布包上沾着泥,怕弄脏了案上的策论。
赵瑜的手顿在半空,脸微微一红,讪讪地收回手。暖炉边的气氛忽然有些僵,只有茶壶里的茶汤还在 “咕嘟” 作响,像在悄悄缓和着什么。
苏凝看在眼里,拿起茶壶给赵瑾也倒了杯茶:“你们俩啊,一个像春茶,得慢慢品;一个像秋茶,得趁热喝,本就不是一路性子,偏要天天较着劲。” 她指着窗外的茶树,“你看那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哪样不是顺着时节来?你们一个管民政,一个掌军务,各司其职,不好吗?”
赵瑾捧着茶杯,指尖有些发烫。他想起昨日在养心殿,父皇咳得厉害,是赵瑜跪在地上给父皇捶背,捶得额角都冒了汗;而自己只能站在一旁,捧着医书念药方,显得笨手笨脚。
赵瑜也挠着头,声音低了些:“儿臣不是故意要跟皇兄较劲…… 就是觉得…… 觉得皇兄总把心事藏着,累得慌。” 他想起去年自己在北境受伤,是皇兄让人快马送来了最好的金疮药,还附了张字条,写着 “北境苦寒,照顾好自己”,字虽生硬,却比谁都实在。
暖炉里的炭火烧得正旺,把两人的影子烤得暖融融的。苏凝看着他们,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赵晏和他的弟弟也是这样,一个爱文,一个喜武,总为了谁的骑射更好、谁的诗更妙争得面红耳赤,可真到了危难时候,却能背靠背地挡箭。
“兰姑姑,把那罐去年的炒青拿来。” 苏凝忽然道。兰姑姑应声取来茶罐,里面的茶叶是深褐色的,带着股烟火气 —— 那是去年苏凝特意炒糊了些的茶,说 “苦过才知甜”。
苏凝抓了把炒青,放进空锅里,用茶铲慢慢翻炒。茶叶在热锅里发出 “沙沙” 的响,焦香混着腊梅香,在暖房里弥漫开来。“你们小时候总嫌这茶苦,现在该尝尝了。” 她笑着说,“瑾儿,你在东宫听多了奉承话,得尝尝这苦,才知道民间的日子有多难;瑜儿,你在北境见多了生死,得记着这苦,才知道太平有多金贵。”
她把炒好的茶叶分在两个茶荷里,推到两人面前:“尝尝。这茶是去年江南茶农送的,他家遭了水灾,却还想着给宫里送新茶,说‘陛下和太子惦记着咱们,这点心意得送到’。”
赵瑾捏起一撮茶叶放在鼻尖闻了闻,焦苦中带着淡淡的茶香。他想起《农桑策》里写的 “江南水灾,茶农损失三成”,忽然觉得手里的策论沉甸甸的 —— 那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双盼着好日子的眼睛。
赵瑜也拿起茶叶,放进嘴里嚼了嚼,苦味瞬间漫了满嘴,却让他想起北境的老兵说的 “当年没粮吃,就嚼茶叶充饥”。他忽然明白,自己守的不是边关,是让这些茶农能安安稳稳炒茶的太平。
兰姑姑端来刚炖好的野雉汤,香气扑鼻。苏凝给两人各盛了一碗:“快喝,这汤里放了枸杞和当归,补补你们的身子。” 她看着两人捧着汤碗,一个小口慢品,一个大口吞咽,像小时候分食一块桂花糕时的模样,眼里的笑意浓得化不开。
午后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茶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瑾翻开《农桑策》,指着 “茶税减免” 那一页,和赵瑜说起江南的茶市;赵瑜则打开布包,拿出北境的粮种,给赵瑾比划着 “这谷子怎么种才能耐寒”。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忘了往日的较劲,连落在书页上的阳光都变得暖洋洋的。
苏凝坐在暖炉边,看着他们的背影,手里摩挲着那把紫泥小壶。她知道,这太平日子不会太久,荣亲王和淑妃的算盘还没停,朝堂上的风只会越来越急。但只要这两个孩子心里还装着 “百姓”,还念着 “兄弟”,就算有再多风浪,也终会过去。
茶壶里的茶还在慢慢煮着,腊梅花的甜混着炒茶的苦,在暖房里久久不散。苏凝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 这茶,就像她守了一辈子的江山,苦过,甜过,却始终温热,因为总有人在用心煮着,用心护着。
窗外的茶树上,积雪慢慢融化,露出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那些藏在争斗背后的,悄悄生长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