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年四月,燕云各州县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一张盖着王府鲜红印章的招募启事,让沉寂许久的读书人圈子瞬间热闹起来。“招募蒙学先生五十名,要求品行端正、学识深厚,秀才及以上出身优先,每月薪资三两白银,包食宿,年终另有分红”,短短几行字,让不少在家乡教书的秀才、游学归来的学士动了心。
此前燕云蒙学师资紧缺,不少学堂只能请识字的老童生代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次萧玦与苏清鸢下定决心,要招募真正懂教育、爱孩子的先生,不仅开出了远超当地私塾的薪资,还承诺为先生们提供统一培训、解决住房,就是为了让优秀的读书人能安心留在燕云,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招募消息传开后,报名者络绎不绝。有在家乡教了十年书的老秀才,想为燕云的教育出份力;有科举落榜却学识渊博的年轻学士,希望能有个施展才华的地方;甚至有从江南来燕云游学的读书人,听说燕云重视教育,特意留下来报名。短短一个月,王府就收到了三百余份申请,堆满了半个议事厅。
筛选工作由萧玦与苏清鸢亲自负责,分“笔试”“面试”两步进行。笔试当天,蓟州王府的考场里坐满了考生,考题既有《论语》《孟子》的经典解读,也有“如何教孩童理解‘仁’字”“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等教学实务题,就是为了选出既懂经史、又懂教学的先生。苏清鸢在考场外巡查时,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正认真答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禁感叹:“有这样用心的先生,燕云的孩子有福气了。”
笔试过后,三十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萧玦与苏清鸢坐在主位上,逐一提问:“如果学生上课调皮捣蛋,你会怎么处理?”“农桑实践课上,如何让城里的孩子理解种地的辛苦?”面对这些问题,有的考生侃侃而谈,提出“因材施教、以理服人”的方法;有的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用故事引导孩子”的经验。最终,五十名先生脱颖而出,既有经验丰富的老秀才,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士,还有几位擅长算术、农桑的特殊人才。
录用名单公布那天,新当选的先生们齐聚王府,脸上满是激动与期待。来自凉州的李秀才握着苏清鸢的手说:“王妃,我以前在乡下教私塾,只能教孩子们识字,现在能来燕云的蒙学,不仅能教经史,还能教农桑、算术,真是太好了!”苏清鸢笑着回应:“以后还要靠各位先生,把燕云的孩子教好,让他们既懂知识,又会生活。”
随后,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正式启动。王府把培训地点设在蓟州的老蒙学里,每天辰时开始,申时结束,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学习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下午进行模拟授课、经验交流,还特意邀请了京城太医院的老夫子、燕云农桑司的专家来授课。
培训第一天,苏清鸢亲自来讲课,主题是“如何教好孩子”。她拿着自己编写的《蒙学农理》《蒙学算术》教材,对先生们说:“教孩子不能照本宣科,要多用他们熟悉的实物举例。比如教算术,讲‘一加一等于二’时,可以拿两个馒头、两根筷子,让孩子亲手数一数;讲‘除法’时,可以把一袋粮食分给几个学生,让他们自己算一算每人能分多少。这样抽象的数字就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孩子才听得懂、记得住。”
说着,苏清鸢还现场演示起来。她拿出几个陶罐和一些豆子,模拟“农桑课上的算术教学”:“假设每个陶罐能装十颗豆子,现在有三十颗豆子,需要几个陶罐?大家可以让孩子亲手装一装,既能学会算术,又能了解陶罐的用途,一举两得。”先生们看得认真,纷纷拿出小本子记录,有的还当场模仿起来,用手边的纸笔演示教学场景。
除了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也是培训的重点。有位年轻的王学士提出疑问:“如果遇到特别调皮的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苏清鸢笑着回答:“每个孩子调皮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想引起关注,有的是坐不住。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再用他
此前燕云蒙学师资紧缺,不少学堂只能请识字的老童生代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次萧玦与苏清鸢下定决心,要招募真正懂教育、爱孩子的先生,不仅开出了远超当地私塾的薪资,还承诺为先生们提供统一培训、解决住房,就是为了让优秀的读书人能安心留在燕云,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招募消息传开后,报名者络绎不绝。有在家乡教了十年书的老秀才,想为燕云的教育出份力;有科举落榜却学识渊博的年轻学士,希望能有个施展才华的地方;甚至有从江南来燕云游学的读书人,听说燕云重视教育,特意留下来报名。短短一个月,王府就收到了三百余份申请,堆满了半个议事厅。
筛选工作由萧玦与苏清鸢亲自负责,分“笔试”“面试”两步进行。笔试当天,蓟州王府的考场里坐满了考生,考题既有《论语》《孟子》的经典解读,也有“如何教孩童理解‘仁’字”“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等教学实务题,就是为了选出既懂经史、又懂教学的先生。苏清鸢在考场外巡查时,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正认真答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禁感叹:“有这样用心的先生,燕云的孩子有福气了。”
笔试过后,三十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萧玦与苏清鸢坐在主位上,逐一提问:“如果学生上课调皮捣蛋,你会怎么处理?”“农桑实践课上,如何让城里的孩子理解种地的辛苦?”面对这些问题,有的考生侃侃而谈,提出“因材施教、以理服人”的方法;有的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用故事引导孩子”的经验。最终,五十名先生脱颖而出,既有经验丰富的老秀才,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士,还有几位擅长算术、农桑的特殊人才。
录用名单公布那天,新当选的先生们齐聚王府,脸上满是激动与期待。来自凉州的李秀才握着苏清鸢的手说:“王妃,我以前在乡下教私塾,只能教孩子们识字,现在能来燕云的蒙学,不仅能教经史,还能教农桑、算术,真是太好了!”苏清鸢笑着回应:“以后还要靠各位先生,把燕云的孩子教好,让他们既懂知识,又会生活。”
随后,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正式启动。王府把培训地点设在蓟州的老蒙学里,每天辰时开始,申时结束,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学习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下午进行模拟授课、经验交流,还特意邀请了京城太医院的老夫子、燕云农桑司的专家来授课。
培训第一天,苏清鸢亲自来讲课,主题是“如何教好孩子”。她拿着自己编写的《蒙学农理》《蒙学算术》教材,对先生们说:“教孩子不能照本宣科,要多用他们熟悉的实物举例。比如教算术,讲‘一加一等于二’时,可以拿两个馒头、两根筷子,让孩子亲手数一数;讲‘除法’时,可以把一袋粮食分给几个学生,让他们自己算一算每人能分多少。这样抽象的数字就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孩子才听得懂、记得住。”
说着,苏清鸢还现场演示起来。她拿出几个陶罐和一些豆子,模拟“农桑课上的算术教学”:“假设每个陶罐能装十颗豆子,现在有三十颗豆子,需要几个陶罐?大家可以让孩子亲手装一装,既能学会算术,又能了解陶罐的用途,一举两得。”先生们看得认真,纷纷拿出小本子记录,有的还当场模仿起来,用手边的纸笔演示教学场景。
除了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也是培训的重点。有位年轻的王学士提出疑问:“如果遇到特别调皮的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苏清鸢笑着回答:“每个孩子调皮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想引起关注,有的是坐不住。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