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信号塔的钟声敲响十下,黄浦江面泛起细碎的金光。林烨站在和平饭店套房的落地窗前,手中捏着刚送来的《关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试点区的通知》红头文件。油墨未干的通知上,"公开选聘操盘团队"七个字被红笔重重圈出。
"林总,陈立群已经行动了。"赵广财推门进来,额角带着汗珠,"他包下了国际饭店整个宴会厅,明天要办证券投资论坛,请了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大鳄。"
林烨走到书桌前,摊开父亲遗留的证券笔记。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清晰记录着1984年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细节,旁边却用红笔标注着一行小字:"谨防外资做局,收割民资。"
"论坛我们要参加。"林烨合上笔记,"但不是去听讲,是去破局。"
次日论坛现场,水晶吊灯下觥筹交错。陈立群穿着英伦三件套,正与一个金发碧眼的投行家相谈甚欢。见林烨入场,他举杯示意:"林总也对证券业感兴趣?"
"比不上陈先生手眼通天。"林烨看向他身旁的外国人,"连摩根士丹利的亚洲总裁都能请来。"
论坛开始后,香港分析师在台上大谈"价值投资理念",幻灯片展示着欧美股市百年走势图。当讲到"中国股市至少需要十年才能成熟"时,林烨突然举手:"请问分析师是否研究过我国国库券市场的换手率数据?"
会场瞬间安静。分析师尴尬地推眼镜:"这个......"
"去年全国国库券交易量突破百亿,二级市场溢价普遍在15%以上。"林烨起身走向讲台,"这说明我国民间资本早已具备证券投资意识,缺的只是正规渠道。"
他示意赵广财分发材料——那是潮汕商会整理的民间资金流动报告。在座的内地官员纷纷低头翻阅,不时点头交流。
陈立群脸色阴沉。茶歇时,他将林烨堵在走廊:"非要搅局?"
"是陈先生先坏了规矩。"林烨看向宴会厅角落,"用外资当敲门砖,不怕引狼入室?"
角落里,摩根士丹利总裁正与央行上海分行的领导低声交谈。林烨认出那位领导——正是父亲笔记里提到的"证券试点反对派"之一。
当晚,林烨敲响了分行领导家的门。开门的是位戴老花镜的老人,见到林烨递上的父亲遗照时,手微微发抖:"老林的儿子都这么大了......"
书房里,老人摩挲着照片:"你父亲当年就预言,证券市场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可惜啊......"
"现在还不晚。"林烨取出试点方案,"只要在规则设计上设置防火墙。"
老人看完方案,长叹一声:"明天评审会,我帮你说话。"
然而次日清晨,变故突生。《申城早报》头版刊出《警惕证券热引发通货膨胀》的评论员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直指林烨的资本运作方案。
"是陈家的笔杆子。"赵广财摔下报纸,"他们买通了财经学院的教授!"
评审会推迟了。林烨知道,这是舆论战的开始。他立即做了三件事:让李文舟以海外专家名义发表《证券市场与通胀无必然联系》的署名文章;通过秦参谋长请出经济界元老召开研讨会;最重要的是,他亲自走访了即将发行股票的飞乐音响厂。
在闵行区的厂房里,林烨拉着老厂长算账:"发行股票不仅能融资扩建,还能让职工持股,激发积极性。"
老厂长犹豫:"但万一赔了......"
"如果我能找到保底认购方呢?"林烨写下潮汕商会的担保函。
当晚,飞乐音响厂党委会通过决议:支持股票发行试点。这记重拳打乱了陈家的阵脚。
但真正的杀招在评审会当天才揭晓。当陈立群带着摩根士丹利的方案步入会场时,林烨身边坐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中国首位证券经纪人,1949年前上海滩的"股票大王"。
"小朋友,"老人颤巍巍指着摩根士丹利的方案,"这套东西,我在旧社会就见洋人玩过。先抬价诱多,再砸盘收割,最后抄底控盘。"
全场哗然。陈立群急辩:"这是国际先进经验!"
"先进?"老人冷笑,"1948年孔家就是这么掏空国库的!"
评审席交头接耳。林烨趁机展示修改后的方案:设立单日涨跌幅限制,规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每个条款都针对父亲笔记里预警的陷阱。
投票结果出炉时,陈立群摔门而去。但林烨的胜利喜悦很快被冲淡——他接到通知,试点规模被压缩到原计划的三分之一。
"是妥协的结果。"分行领导私下告诉他,"但种子已经种下。"
深夜,林烨在父亲笔记里发现新的线索:一张夹在页缝的旧照片,背景是外滩证券交易所旧址,合影者中竟有那位"股票大王"年轻时的身影。照片背面写着:"资本无善恶,人心分正邪。"
窗外,黄浦江上货轮拉响汽笛。证券市场的闸门将开未开,而江面下暗流汹涌。
"林总,陈立群已经行动了。"赵广财推门进来,额角带着汗珠,"他包下了国际饭店整个宴会厅,明天要办证券投资论坛,请了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大鳄。"
林烨走到书桌前,摊开父亲遗留的证券笔记。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清晰记录着1984年飞乐音响股票的发行细节,旁边却用红笔标注着一行小字:"谨防外资做局,收割民资。"
"论坛我们要参加。"林烨合上笔记,"但不是去听讲,是去破局。"
次日论坛现场,水晶吊灯下觥筹交错。陈立群穿着英伦三件套,正与一个金发碧眼的投行家相谈甚欢。见林烨入场,他举杯示意:"林总也对证券业感兴趣?"
"比不上陈先生手眼通天。"林烨看向他身旁的外国人,"连摩根士丹利的亚洲总裁都能请来。"
论坛开始后,香港分析师在台上大谈"价值投资理念",幻灯片展示着欧美股市百年走势图。当讲到"中国股市至少需要十年才能成熟"时,林烨突然举手:"请问分析师是否研究过我国国库券市场的换手率数据?"
会场瞬间安静。分析师尴尬地推眼镜:"这个......"
"去年全国国库券交易量突破百亿,二级市场溢价普遍在15%以上。"林烨起身走向讲台,"这说明我国民间资本早已具备证券投资意识,缺的只是正规渠道。"
他示意赵广财分发材料——那是潮汕商会整理的民间资金流动报告。在座的内地官员纷纷低头翻阅,不时点头交流。
陈立群脸色阴沉。茶歇时,他将林烨堵在走廊:"非要搅局?"
"是陈先生先坏了规矩。"林烨看向宴会厅角落,"用外资当敲门砖,不怕引狼入室?"
角落里,摩根士丹利总裁正与央行上海分行的领导低声交谈。林烨认出那位领导——正是父亲笔记里提到的"证券试点反对派"之一。
当晚,林烨敲响了分行领导家的门。开门的是位戴老花镜的老人,见到林烨递上的父亲遗照时,手微微发抖:"老林的儿子都这么大了......"
书房里,老人摩挲着照片:"你父亲当年就预言,证券市场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可惜啊......"
"现在还不晚。"林烨取出试点方案,"只要在规则设计上设置防火墙。"
老人看完方案,长叹一声:"明天评审会,我帮你说话。"
然而次日清晨,变故突生。《申城早报》头版刊出《警惕证券热引发通货膨胀》的评论员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直指林烨的资本运作方案。
"是陈家的笔杆子。"赵广财摔下报纸,"他们买通了财经学院的教授!"
评审会推迟了。林烨知道,这是舆论战的开始。他立即做了三件事:让李文舟以海外专家名义发表《证券市场与通胀无必然联系》的署名文章;通过秦参谋长请出经济界元老召开研讨会;最重要的是,他亲自走访了即将发行股票的飞乐音响厂。
在闵行区的厂房里,林烨拉着老厂长算账:"发行股票不仅能融资扩建,还能让职工持股,激发积极性。"
老厂长犹豫:"但万一赔了......"
"如果我能找到保底认购方呢?"林烨写下潮汕商会的担保函。
当晚,飞乐音响厂党委会通过决议:支持股票发行试点。这记重拳打乱了陈家的阵脚。
但真正的杀招在评审会当天才揭晓。当陈立群带着摩根士丹利的方案步入会场时,林烨身边坐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中国首位证券经纪人,1949年前上海滩的"股票大王"。
"小朋友,"老人颤巍巍指着摩根士丹利的方案,"这套东西,我在旧社会就见洋人玩过。先抬价诱多,再砸盘收割,最后抄底控盘。"
全场哗然。陈立群急辩:"这是国际先进经验!"
"先进?"老人冷笑,"1948年孔家就是这么掏空国库的!"
评审席交头接耳。林烨趁机展示修改后的方案:设立单日涨跌幅限制,规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每个条款都针对父亲笔记里预警的陷阱。
投票结果出炉时,陈立群摔门而去。但林烨的胜利喜悦很快被冲淡——他接到通知,试点规模被压缩到原计划的三分之一。
"是妥协的结果。"分行领导私下告诉他,"但种子已经种下。"
深夜,林烨在父亲笔记里发现新的线索:一张夹在页缝的旧照片,背景是外滩证券交易所旧址,合影者中竟有那位"股票大王"年轻时的身影。照片背面写着:"资本无善恶,人心分正邪。"
窗外,黄浦江上货轮拉响汽笛。证券市场的闸门将开未开,而江面下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