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枫枝衔露映晨炊,烟火人间渐入眉-《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

  清晨的枫溪镇裹着层薄雾,济世堂的铜炉先冒起了烟 —— 赵二柱天不亮就起来熬药,柴火是前几天陈建国帮着劈的枫树枝,烧起来带着点淡淡的木香,混着草药的苦味飘满院子。陈建国揣着那串还带着体温的铜钱,刚推开房门就被烟呛得咳嗽,看见赵二柱正蹲在炉边,盯着药锅皱眉头,手里的药勺悬在半空,没敢往下搅。

  “怎么了?药熬糊了?” 陈建国走过去,才发现药锅里的水泛着白沫,草药的颜色也比平时浅,不像往常那样浓黑。赵二柱叹了口气,把药勺往灶台上一放,指节蹭到灶灰也没在意:“昨天李大婶家孙子的风寒,喝了两副药都没好,我琢磨着是不是火候没掌握好。你看这水,明明跟上次一样烧的,可熬出来的药就是不对味。”

  陈建国凑过去摸了摸药锅的外壁,温度烫手,再看锅里的蒸汽,比平时更急 —— 他忽然想起现代熬药讲究恒温,赵二柱全凭经验摸锅沿、看蒸汽,柴火大了水温太高,就把草药里的有效成分煮挥发了。“二柱,咱们缺个能测水温的东西。” 他蹲下来,捡起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个细长的管子,“就是能看出来水有多热的‘温度计’,到了指定温度就关火,药就不会熬坏了。”

  “温度计?” 赵二柱盯着地上的画,挠了挠头,头发上还沾着点草屑,“是能测冷暖的法器?我师父以前说过,城里的大药房有银做的‘探热针’,能测人发烧不发烧,可贵了,咱们买不起。”

  陈建国忍不住笑了,把树枝递给赵二柱:“不是法器,也不用银。咱们用老枫竹筒做一个,里面装着带颜色的水,水热了就往上跑,水冷了就往下缩,一看就知道温度。” 他怕赵二柱听不懂,又举了个例子,“就像夏天井水凉,冬天井水暖,这管子能把‘凉’和‘暖’变成能看见的记号。”

  赵二柱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这个好!咱们后山有的是老枫竹,硬得很,不容易裂。我这就去砍!” 说着就往柴房跑,拿了斧头就要出门,陈建国赶紧喊住他:“等等,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竹,竹节长的,不然装不了多少水。”

  小丫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抱着她的枫叶布娃娃站在门口,揉着眼睛说:“叔叔,你们要做‘看温度的管子’吗?我跟你们一起去!我认识哪棵竹子最老,上次我在山上捡枫叶,看见一棵竹子上的纹路比王婶的皱纹还多!”

  三人往后山走,薄雾还没散,枫树叶上挂着露珠,沾在衣服上凉丝丝的。小丫跑在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指着竹子喊:“就是这棵!你看这竹节,比我的胳膊还长!” 赵二柱走过去敲了敲竹子,声音浑厚,点点头:“没错,这是老竹,做管子刚好。”

  砍竹子的时候,赵二柱怕伤着旁边的小树苗,特意绕着砍,斧头落下的声音在山里很响,惊飞了树上的麻雀。陈建国帮着扶竹子,小丫就在旁边捡掉落的枫叶,说要给 “温度管子” 做装饰。砍倒竹子后,赵二柱用斧头把竹子截成两段,每段有两尺长,竹节处留着,刚好能当底。

  回去的路上,阳光慢慢穿透薄雾,洒在枫树林里,把叶子照得通红。陈建国扛着竹子,心里忽然觉得踏实 —— 以前在城里,他做策划案时总想着 “创新”“突破”,却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因为一个简单的 “竹筒温度计” 而期待。原来真正的 “有用”,不是搞出多复杂的东西,是能解决身边人的难题,是能让赵二柱熬药不再犯愁,是能让村民们喝上有效的药。

  回到济世堂,赵二柱找来钻子,开始给竹筒钻孔。他的手很稳,钻子慢慢钻进竹壁,木屑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末。陈建国坐在旁边,用砂纸打磨竹筒的内壁,把毛刺磨掉,不然装水会漏。小丫就坐在石桌上,把捡来的枫叶夹在竹片里,说要等管子做好了,贴在上面,这样 “温度管子” 就像枫树林一样好看。

  夕阳西下的时候,竹筒的孔钻好了,内壁也打磨光滑了。陈建国拿着竹筒,对着光看了看,没有裂缝,点点头:“明天咱们装水、刻刻度,就能用了。” 赵二柱擦了擦汗,笑着说:“还是建国你脑子活,要是我,想破头也想不出这个法子。”

  晚饭吃的是红薯粥,王婶送来的腌咸菜很下饭。陈建国喝着粥,摸了摸怀里的怀表,表盘安安静静的,没有亮。他想起昨晚怀表里乐乐和林慧的画面,心里有点酸,却也有点暖 —— 他在这里有了牵挂,有了想帮忙的人,有了想做好的事,异乡的烟火,真的慢慢成了他的 “第二家”。

  睡前,陈建国把竹筒放在窗台上,月光洒在竹筒上,泛着淡淡的光。他对着竹筒轻声说:“希望你能帮到二柱,帮到镇上的人。也希望林慧和乐乐能好好的,等我回去,给他们讲我做竹筒温度计的故事。” 窗外的枫树叶被风吹得 “沙沙” 响,像在回应他的话。